什麼是動脈粥樣硬化?
平時我們經常提到動脈粥樣硬化,那究竟什麼是動脈粥樣硬化呢?首先讓我們了解一下什麼是動脈。動脈是負責將心臟搏出的血液輸送至全身的血管,其隨着心臟的跳動而產生搏動,因此稱之為“動脈”。
正常的動脈壁有內、中、外膜三層結構,內膜被一層內皮細胞所覆蓋,表面很光滑,可防止血液中的有害物質損傷血管壁,對血管起着保護作用。當動脈的內皮細胞受到損傷或老化,血液中的脂質成分(主要是膽固醇)就容易進入到內膜下,繼而引起局部纖維組織增生,早期在血管內膜表面上就會出現一些脂質條紋。
隨着脂質沉積的增多,纖維組織包裹的脂質核心逐漸增大,而形成突起的斑塊,使得動脈管壁增厚變硬、管腔變小。動脈內的這些斑塊病變多呈黃色顆粒狀,外觀看起來很像小米粥,因此稱為動脈粥樣硬化。
隨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造成的動脈管腔狹窄加重,可使動脈遠端的血流減少,最終引起其供血的器官組織缺血缺氧,如心肌缺血或腦供血不足。在粥樣斑塊增大的過程中,還可引起局部產生炎症反應,此時粥樣斑塊變得不穩定,斑塊的表面容易出現潰瘍或破口。
大家知道,平時當我們身上某處受傷出血時,很快受傷處就會出現血凝塊,這些血凝塊可起到止血的作用。一旦動脈內的斑塊破裂,血液中的血小板就會像受傷出血時一樣迅速聚集到破口處,形成血凝塊即“血栓”。
血小板聚集後可激活血液中大量的凝血因子,促使血液中形成一些纖維樣物質,它們將紅細胞網絡在一起就可形成更大的血栓,最終造成動脈完全閉塞,使遠端血流中斷,從而引起其供血的器官組織缺血壞死,如出現心肌梗死或腦梗死等嚴重後果。
由此可見,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慢性的不斷進展的病變,病變引起的炎症反應可促使粥樣斑塊破裂,後者所觸發的血栓形成是造成急性血栓事件(如急性心肌梗死或腦梗死)的主要原因。
動脈粥樣硬化有什麼危害?
動脈遍佈於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的危害也是全身性的。當負責心臟自身血液供應的冠狀動脈發生粥樣硬化狹窄或閉塞,可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患者可出現心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和(或)心力衰竭,甚至突然發生心搏驟停(猝死)。腦動脈或供應大腦血液的頸動脈、椎動脈發生粥樣硬化如造成血管嚴重狹窄或閉塞,則可引起腦供血不足或腦梗死。如果顱內粥樣硬化血管破裂則可發生腦出血。
發生腦梗死或腦出血(統稱腦血管意外)的患者可表現為頭痛、眩暈、偏癱、失語、吞咽困難、行走不穩、痴呆、意識障礙等,嚴重者危及生命。腎動脈粥樣硬化狹窄可引起頑固性的高血壓,嚴重者可出現腎功能不全。腸系膜動脈粥樣硬化狹窄可致腸缺血壞死,患者可出現腹脹、腹痛、便血,甚至腸壞死危及生命。下肢動脈粥樣硬化狹窄嚴重的患者可出現下肢疼痛、間歇性跛行,甚至發生肢端壞死。
動脈粥樣硬化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經過大量的流行病學調查、動物實驗和臨床研究發現,動脈粥樣硬化往往不是由單個病因所致,而是由遺傳因素加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醫學上將這些可引起或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因素稱為“危險因素”。目前已認識的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可分為致病性如高脂血症或其他相關性,也可分為以下兩大類。
(1)不可改變的危險因素:主要有年齡、性別和家族遺傳史。動脈粥樣硬化多見於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這與血管老化有一定的關係。與男性相比,女性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的時間要推遲10年,這可能是由於絕經前雌激素對血管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但在絕經後隨着雌激素水平下降女性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率逐漸與男性接近。有早發動脈粥樣硬化疾病家族史(即直系親屬男性發病年齡<55歲、女性發病年齡<65歲)者發病的危險性增加。
(2)可以改變的危險因素:包括高脂血症、高血壓、糖尿病、吸煙、肥胖、缺乏體力活動等。高脂血症、高血壓、糖尿病和吸煙是目前公認的主要危險因素,它們均對血管內皮細胞有直接損傷作用,造成血液中的膽固醇更容易在內皮下沉積,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與發展。
對於個體而言,存在的危險因素越多,發病的年齡越早,血管損害的程度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