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本文承接“在環境變化中,調控情緒的關鍵——理解環境變化才是永恆”。該篇論文是以提升“應對環境變化”的心理與情緒調控能力——“人格素質”為分享主題的系列論文的第五篇;重點探討了有助於我們應對環境變化,調控情緒的第二項對環境的認識——環境變化才是永恆;提出真正理解這一認識的人既不會不知不覺中忽略環境的變化、也不會陷入“變化——利弊——好、惡——情緒”的過程模式,任由環境變化而情緒波動。本文將以通用的系統分析方法為切入點,對有助於“調控情緒”的第三項對環境的認識進行探討。
一、界定事物的通用方法
在正式分享第三類會環境的總體認識之前,逍遙先為各位朋友介紹一種可以系統地界定所有事物的通用方法。希望大家能夠更好地理解環境,應對環境的變化,進而提升我們的“人格素質”,在“智慧與人格素質”的融合中實現自我提升。
從智慧的層面看,絕大多數的事物似乎都可以通過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來綜合描述。逍遙先具體解釋一下。
第一,有還是沒有?以環境變化為例,環境是變了還是沒變呢?
第二,如果有,在數量上是多還是少,在程度上是大還是小?還以環境變化為例,如果已經確定環境的確發生了變化,那麼變化了多少次?那麼變化程度有多少?
第三,如果有,在質量方面是好還是壞呢(是合理還是不合理)?在利弊方面是有利還是有弊呢?仍以環境變化為例,環境是變好了還是變壞了,變化對“我”是利還是弊呢?
這三個問題放在一起就是一類典型的系統分析方法。簡言之,就是有無、數量和質量等三個問題。其中,有無是基礎,有了具體的事物,才會有數量(程度)的不同,才會有具體事物在不同數量(程度)方面的好與壞。當然,界定有與無的前提是界定事物本身。所以三個問題還有個大前提——事物是什麼?這樣一來,由這四個問題組成的問題組就能夠對絕大多數的事物進行系統分析了。
二、我們已經了解了什麼?
為了有效地協調和控制由於環境變化所導致的心理反應和相應情緒波動,逍遙提出了“人格素質”這一新特質,並將其定義為“人對環境的總體認識,及在該認識下,應對環境變化的心理及情緒調控能力。”接下來,我們開始了與環境、心理反應、情緒波動有關的分享。
其實,只要稍作思考,各位朋友就會發現:逍遙的分享其實就是結合上述四個問題逐漸展開的。
首先,我們界定了“環境”(對環境的第一類總體認識)
環境有內外之分,但外部環境才是影響“人格素質”修鍊與提升的關鍵環境。
外部環境本身就是系統,主要由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構成。其中,社會環境是由“我”以外的“非我集合體”主導的多種要素的有機結合。“我”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在與由“非我集合體”主導的外部環境打交道。因此,外部社會環境對“我”的影響較大。而一旦界定了“我”,“我”的外部環境也就可被界定清楚了。
“我”是由“物質的我”與“意識的我”共同構成的。“物質的我”相對穩定,而“意識的我”彈性較大,難以界定。逍遙認為,在“物質的我”的基礎上,通過自我修鍊,適度地擴大“意識的我”的範圍,將越來越多的“非我”納入到“意識的我”的範圍內,將“我”的利同“非我”的利有機結合在一起,將有助於“我”更好地適應外部環境。因此,逍遙將“人格素質”層面的外部環境概括為一個“動態”的外部環境。其由“物質的我”以外的自然環境和經自我修鍊後的“意識的我”以外的“非我”集合體主導的社會環境。
這樣一來,我們就在界定環境的同時,也提升了對“由環境變化所產生的各類心理反應以及相應情緒波動”的協調和控制能力,即提升“人格素質”。而“人格素質”的提升過程也就成為了“我”的“內部心理環境”的“自我改善”過程。
其次,我們探討了環境變化的有與無問題(環境變化才是永恆——對環境的第二類總體認識)
由“非我集合體”主導的外部環境始終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無論我們是否願意,外部環境都不會以“我”的意識為根本而發生或停止改變,更不會因我們的好惡而改變其變化的方向。但是,由於利弊關係,大多數人在其潛意識中是不希望環境變化的,往往會不自知地忽略環境的微小變化,往往到了不得不正視環境的變化之時才開始承認環境的變化,不過往往為時已晚,經常影響智慧發揮作用,抑制自我提升、影響我們的快樂生活。
相反,如果我們願意觀察環境的變化,善於發現經常被我們忽略的環境變化,我們往往就能專註於變化的環境、變化的事,爆發出智慧,合理地應對變化,實現自我提升和快樂生活。
第三,我們探討了環境變化的多與少的問題(環境變化才是永恆——對環境的第二類總體認識)
雖然,在逐利的天性下,我們經常忽略環境的變化。但是,我們還是在逐利天性的影響下特別容易受環境變化的影響。陷入“由變化而利弊,由利弊而好惡,由好惡而情緒”的不良模式。往往在環境變化後,任由“意識的我”彈性變化,導致各種各樣的心理反應及相應情緒波動。
所以,我們應真正認同“環境變化才是永恆”。這一主觀意識的形成將幫助我們在面對環境變化時,盡量減少由好惡引起的各類的心理反應以及相應情緒波動,進而專註於“事”本身,為智慧發揮作用創造良好的條件。說得通熟一些,當環境變化時,告訴自己:變就變唄,只要注意環境變化,專註於“變化的事,”把“事”辦好就行了。
當“我們”真的形成了這樣的主觀意識的時候,我們往往就會發現,原來智慧就在我們身邊。
三、第三類總體認識的提出
不過,話說回來,深陷三重隱性圍牆的大多數人都已經養成了“變化——利弊——好惡——心理及情緒波動”的習慣。所以,很多朋友都產生了下述的疑問:即使我們理解了動態環境的界定,願意將越來越多的“非我”納入到“意識的我”的範圍內;即使我們形成了“環境變化才是永恆”的主觀意識,它們真能有助於我們有效地協調和控制由環境變化所導致的各類的心理反應以及相應情緒波動嗎?
的確,理解與實踐往往是有距離的,更不要說,實踐的根本目的是同我們在逐利的天性下養成的各類習慣作鬥爭,更重要的是:“以事為主”需要智慧與人格素質的融合,這需要我們長時間的自我修鍊和在自我修鍊中的智慧爆發。
還有一點,有利於人格素質提升的“對環境的總體認識”還沒有都分享完呢。還有第三類總體認識。對三類認識的理解與實踐,應該會更有實際的應用價值。
那麼,第三類對環境的總體認識到底是什麼呢?逍遙相信,很多聰明的朋友已經猜出來了,它應該和環境變化的質量密切相關。具體而言,應該同深受逐利的天性影響的人們的最為關心的利弊分析與判斷的結果密切相關。不在賣關子了,第三類對環境的總體認識可作如下表述:“環境變化的結果與我所希望的結果並不相同(弊)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也可簡述為:環境變化導致“事與願違”的結果很正常。
四、多角度理解“環境變化導致“事與願違”的結果很正常。”
看到這個表述,很多朋友的第一感覺是逍遙的分享像是在說套話。往往還會聯想到另外一句話:“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必須承認:這句話經常在失意之時,被失意之人所想起,本有失意又多了份傷感,而後往往變成了無奈,最後變成了被動的適應。
難道逍遙所提及的協調和控制由環境變化所導致的各類的心理反應以及相應情緒波動就是指這個過程?難道逍遙提出這第三類對環境的總體認識就是為了告訴大家,環境變化會產生很大的“弊”?難道這第三類認識就是個所謂的自我安慰甚至是自我洗腦?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接下來,逍遙為大家分享這一對環境的總體認識。
1、從逍遙經常遇到的一類情況談起
(1)是心靈雞湯嗎?
很多朋友都把逍遙的分享劃分到“心靈雞湯”的範疇。當有共鳴的時候,心裡震顫一下,沒有共鳴之時,就索性放在一邊。
而共鳴源於什麼呢?逍遙以為,雖然的確有少數朋友基於分享的內容,爆發出智慧的火花,變成了適合自己的“新內容”。但是多數人主要源於“自己既有的認識”。說得直白一些,往往是當逍遙所分享內容的主要觀點同大家腦海中既有的認識相一致時,共鳴才會產生。可想而知,既然有“既有的”,習以為常的,自認為合理的東西,讓我們依此去爆發智慧,產生新東西往往就很難了。而沒有智慧的爆發,自我提升就必然會受到較大的限制,“我”在既有的圈圈中游弋的經歷和經驗就會越來越豐富,“秒決策”的現象就會越來越普遍,情緒隨環境變化而波動也會……。
簡言之,沒有智慧爆發的共鳴往往是限制自我提升的。逍遙以為:有時候,即使稱之為惡性循環也是不為過的。當然,絕大多數尚未入門的朋友恐怕是不會贊同這一說法的。(把心靈的震撼當作惡性循環過程,太過分了吧!唉,逐利的天性又跳出來了。)
但是,不難理解:越爆發不出智慧,就越會肯定既有的判斷和評價;而越肯定既有的判斷和評價,就越難以正視環境變化,越難爆發智慧應對環境變化。
因此,請不要再專註於意識層面的“心靈雞湯”了。逍遙的分享也絕不是幫助大家在“既有的圈圈中游弋”的慰藉。只要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改變”和“融合”,願意在現實中實踐了十六字方針(以事為主——抓住主旨——爆發智慧——多重獲利),融合階段的核心主旨(在理解十六字方針的基礎上,實現“心智與法智”、“智慧與人格素質”、“我與非我”的大融合)定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精英的自我修鍊的核心主旨——持續提升,快樂生活必能實現。
(2)爆發智慧了嗎?
看到這,各位朋友是否爆發了智慧呢?
試想:環境本身在不斷變化之中,離開了具體的事,離開了智慧的運用與爆發,而僅用所謂的“既有的東西”,“以不變應萬變”就想得到如意的結果,難度會有多大呢?
如果“我”不想隨環境變化而合理變化,甚至於人為地忽略了環境變化,環境變化後的事與願違豈不是再正常不過的嗎?
2、讓我們再來談談“我”與“非我”的相互影響和作用。
(1)“我”應對“非我”(個體或集合體)的一般過程。
其實,“我”在通常情況下,都是在和“非我”打交道。只是,有時“我”清晰地知道這件事,有時“我”並不自知。
而在“我”與“非我”打交道時,“輸入——轉化——輸出”關係就自然而然地發揮着作用。具體而言,就是當“非我”的輸出成為了“我”的輸入,通過轉化形成了對“我”影響的時候,“我”往往就會形成相應的意識(輸出),進而引發相應的行為(輸出)。
(2)“我”是如何判斷“非我”的輸出是否對我產生影響的呢?
逐利的天性告訴我們:用利弊來評判。
但是,“利與弊”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在不同情況下還會轉化,有時逐利會變成逐弊,導致很多時候利弊的判斷並不簡單,那麼,“我”是如何來判斷利弊的呢?
逍遙以為,我們在與“非我”的相互作用過程中,找到了一種利弊判斷的簡易而快捷的標準,並逐漸形成了一種被大家所共有的習慣。這一最普遍的判斷標準就是“非我”(非我集合體)的輸出與“我”想法的一致性程度。其中“我”的想法主要來自兩個方面:“我既有的東西”(靜態),例如、經驗、好惡等和與“我既有的東西”比較後產生的意識(動態)。
舉兩個簡單的例子。比如,“我”希望做某項工作,但是領導(非我)卻分配給“我”另外一項工作。又如,“我”習慣於周日睡個懶覺,但是我必須參加的某一社交活動(非我集合體)卻要求我早起。上述兩件事中,“我”的想法與外部環境的輸出都是不相同的。這時,“我”是否會由不同而“秒判斷”為“弊”,進而厭惡,最終產生相對不愉快的心理反應以及相應情緒波動,進而產生後續的決策和行動呢?
逍遙相信,對多數朋友而言,類似過程太熟悉了:由變化而利弊,由利弊而好惡,由好惡而心理及情緒,由心理及情緒而決策和行動。
(3)“我”與“非我”有多大的不同呢?
雖然,逍遙一直在用“我”的視角來進行分析,但是,“非我”屬於“我”的外部環境,“我”不同樣屬於“非我”的外部環境嗎?
當“我”由於“非我”的變化而形成意識和行動的時候,對“非我”而言不也是其“環境”的變化嗎?“非我”此時也會以“我變化的結果”與“其想法”是否一致來評判利弊,進而形成決策和行動的。
(4)爆發智慧了嗎?
看到這,各位朋友是否爆發了智慧呢?
“利”的變現形式太多了,而尚未開始自我修鍊的“非我”往往又會專註於“私利”的獲得,在“我”與“非我”相互影響和作用的過程中達到“一致”談何容易呀!環境變化後的事與願違豈不是再正常不過的嗎?
3、拓展性的思考
看到這,或許有人會問,“非我”的輸出雖然和“我的想法”不一樣,但是如果“非我的”輸出會對“我”更有利呢?
大家想一想,首先,“非我的”與“我的”並不一致;其次,“我”卻能發現這種不一致對“我”更有利。這難免就需調用“心智”中的“評價”過程了。那麼“我”是如何評價的呢?逍遙認為,通常會有兩種評價方法。
第一種評價方法:用簡單的利弊評價即可判斷為更有利。
說得具體些,用“趨同的利的表現形式”(如金錢、物資、權利等)來判斷,更有利於實現這些“趨同的利”。例如,“我”原本希望這個月能賺3000元,可到了月末,卻發了3500元的工資。又如,“我”原本希望能當個組長,結果,領導讓我當經理。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我”用的是這種方法來評價,一旦“非我的”和“我的”明顯不一致,恐怕“我的”不愉快程度也會明顯升級的。把剛才的兩個例子中的希望和結果調換一下,就可想而知了。所以,這種評價方法雖然很常用,似乎也很有效,但是其同“非我的和我的一致嗎?”的利弊判斷標準在本質上並沒有太大的不同,都是基於簡單的利弊判斷的“秒決策”。智慧的作用基本被抑制,往往仍是深陷“由變化而利弊,有利弊而好惡,由好惡而心理及情緒”的過程模式之中。
另外,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這種方法雖然簡單而有效,但是,人往往都有基本的評判標準,超出預期的情況發生的概率有多大呢?即使,真的發生了,難道我們不應該思考一下“非我”為何會這樣嗎?
第二種評價方法:當“我”了解了“非我”的想法或方(做)法後,對其不同於“我的”部分進行了評價,最終得出“非我的”輸出對“我”更有利的決策結果。例如,“我”已經習慣於“秒決策”了,但是某個“非我”告訴“我”,最好在決策之前運用心智做一下系統分析。而“我”通過系統分析,發現最終的決策結果比“我”之前“秒決策”的結果要好。
可見,無論採用哪種方式,都需要一個運用心智的過程。
但是,新問題也隨之產生了。“我”需要思考“非我”的輸出,並對其進行分析、判斷與評價。可是“我”了解“非我”嗎?“以我為主,趨利避害”下的“秒決策”的習慣會幫助“我”了解“非我”嗎?換個角度看,“非我”會了解“我”嗎?“非我”和“我”又有什麼本質的不同呢?
既然是如此,“非我”的同“我的”不一樣,又或是“我的”與“非我的”不一致,其豈不是再正常不過的嗎?外部環境變化的結果與我的想法不一致豈不也是再正常不過的嗎?
轉了一圈,又回來了。
五、我們該怎麼辦?
何必還要再因為別人與你不同而不愉快呢?當我們都在既有的圈圈中游弋的時候,別人與你相同又能如何呢?多數情況下不過就像是兩條曲線在某一點相交了一回罷了。
孔夫子不是說過嗎:“人不知而不慍(憤怒),不亦君子乎?”
為何不做一個“接受不同”的冷靜君子呢?
當我們在主觀意識上形成了“環境變化才是永恆”的觀念後,我們就因為環境變化而立刻陷入“變化——利弊——好惡——心理與情緒”的不良模式;
而當我們在主觀意識上願意“接受不同”的時候,我們就不會立刻由於環境變化後的“事與願違”產生各類厭噁心理反應及相應的情緒波動,我們的智慧就會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當我們就會運用智慧來分析不同的原因,我們就會努力擴大“我”的範圍,將“非我”放到一個系統中來思考;
我們就會專註於具體的正在發生的“事”,而非由於“非我”變化所導致的各類的心理反應;進而找到“事”中的關鍵;無論“非我”的不同是源於故意,還是僅僅是應對其自身環境變化的習慣反應,我們都能爆發智慧合理地應對環境的變化,應對不同。
以事為主——抓住主旨——爆發智慧——多重獲利!
自我提升、快樂生活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