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迫切的現實性問題擺在中國面前:當美國窮盡了幾乎所有的手段後,它是否會將戰爭作為最後的“補償”辦法。如果是,美國將採用何種策略:和中方直接硬剛,還是糾結盟友,搞“群毆”?
鑒於美國處於由盛轉衰的分水嶺,這種比冷戰更為激進的應對方式,值得格外警惕。
1月15日,俄羅斯“自由媒體”網站發表了名為《當今時代的主要問題—美國能否阻撓中國發展》的社論文章。文章指出,通過和平的經濟手段已經無法阻止中方崛起,那麼美國或將被迫採取更為激進的方式。核心問題在於,一旦美國鋌而走險和中方死磕,那麼華盛頓將成為時代的“棄兒”,世界也將因此面臨嚴重的後果。
俄媒的觀點傾向於美國採取更為粗暴而危險的政治手段。尤其是在整體戰略上,拜登此前已經表示,更願意拼湊反華聯盟,通過共同施加軍事、政治壓力迫使中方就範。
那麼具體來說,隨着拜登20日正式入主白宮,他相比特朗普會有哪些變化?
首先拜登大概率會繼承特朗普的部分政治遺產,但不會全面否定。
縱觀特朗普履職的這1000多天,會發現一個特定的規律:無論是他的出訪還是參與國際性會議,基本上圍繞“美國優先”這條主線展開。美國優先的實質是通過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等手段,保障美國在全球的霸權位置。
拜登上台後,雖然不大可能搞特朗普的那套全面出擊法,但也會分輕重點,進行精準打擊。如拜登所言,他將中國視為貿易直接競爭對手。這裡面涉及到一個知識點——很多人認為經濟戰無論是規模還是烈度都無法與現代戰爭相比,那就大錯特錯了。
冷戰結束後,戰爭作為致勝手段的思想已經落後,各國無不將精力投入到新興的能源戰、信息戰、科技戰中。
這其中,科技戰應為主體,而貿易端給予了前者更為廣闊的施展空間。美國針對中方華為、中興等電子企業的打壓,就表明了這種趨勢。不客氣地說,拜登的上台仍會沿襲貿易戰的思路,只是打擊的側重點有所不同而已。
其次,美國處於經濟衰落和政治分裂的雙重危機中,白宮急需重聚團結。
那麼這個轉嫁危機的辦法是什麼呢?答案或將指向亞太,準確地說拿中國的國防戰略做文章。澳媒近日解密的美國機密文件就寫道:美國藉助第一二三島鏈對中方搞立體封鎖,並將防禦的重點立於台島。同時美國將有條件的幫助日本和台灣地區充實戰備力量,以策應美國的亞太戰略。
這份文件出台於冷戰時期,距今已有三十多年。也就是說,美國在與蘇聯鬥法之際,就已經提前布置了提防中方崛起的後招,美國為了自己的強權位置,可謂用心良苦。但美國可曾想過這個問題:中美若開戰,盟友是否會協同作戰?
要知道美國一家獨大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往,歐盟等美國的傳統盟友,面對中美的較勁,開始龜縮,甚至站隊。這說明搞冷戰對抗的那套做法已經行不通了,法德等國不會為了所謂的情誼而讓自己成為他國驅策的戰略棋子。
其三,拜登大概率會大打“平衡牌”,與盟友平攤對抗中國的風險,可能會做局部的妥協退讓。
這樣做最大的好處是:美國不需要身先士卒,它只要當好“山大王”足矣。但同時也存在問題——中國的經濟實力隱隱有超越美國之跡象,中方主導的中歐貿易協定、RECP將很大程度上牽制美國盟友的腳步。比較對抗,外方更看重合作;比較美國的承諾,外方更看重眼前的利益。
如此說來,美國制約中國而不得,只能暗自神傷?我們不能如此膚淺地看待問題。
儘管美國處於下行道,但它仍有餘力搞所謂的大國對抗。就像美國媒體說的,特朗普任期未能發動一場對外戰爭,但民主黨人上台,一切可能將發生變化。所以說,俄媒的擔憂不無道理,它或許也是一番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