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以來,印度在邊境地區對峙的態度明顯軟化。後勤崩盤和嚴寒環境,讓印度軍方不得不開始準備撤兵。不過,這麼簡單就撤兵,印度又怎麼能維持住自己作為一個“超級大國”的“體面”呢。而最近,因為一組統計數據出爐,有印度媒體開始自己的“熟練操作”。
據《環球時報》在11月13日援引了一篇《印度時報》的報道稱,因為中印邊境事態的持續緊張,印度國內對於雙方可能的未來走向抱有擔憂。但根據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印度在軍力上確實弱於中國,不過在未來,印度的軍力將會超過中國。
文章認為,中國的國防開支在2019年對外公布的數據是接近1.2萬億人民幣,約合1776億美元,是印度的4倍。短時間內,印度想追上中國,差距還是十分明顯。但是中國的國防開支一直維持在一個相對較低的水平,並且每年增長幅度較小,而印度卻相對較多。因此,在未來,隨着經濟發展,印度在軍事力量上的投入,無疑會超過中國。
這個說法飄得就有點嚴重了。表面上看,按照印媒的說法,印度的國防開始佔據了相對較高的GDP比例,從2015年到2019年正常比率達到9.2%。而中國從2015年到2019年,增長的國防開支一直維持在4.3%的增長值。所以長久看,中國可能會落後於印度。但是這種觀點卻嚴重忽視了一個總量的問題。中國超1700億美元的“4.3%”和印度不到500億美元的“9.2%”,是個截然不同的數字概念。
且不說今年印度經濟的“跳崖式”負增長,光是每年被各大軍火販子宰的錢,就不是個小數字。更要命的是,錢花出去了,拿回來的東西到底值多少,都是個大問題。不說太遠的,光是最近,印度為了湊高原前線士兵的“防寒服”,都是美國佬的二手貨。後來更是曝出了前線軍用建築的偷工減料問題,今年夏天才建的營房,沒半年就歪了。稍微遠一些的,還有被印度人吹上天的“陣風戰機”了。天價問題就不說了,拿到手裡,第一批就有一架是二手戰機,機翼機尾掉漆,尾翼傳感器、指示燈都沒裝。就這種,還能有印度“磚家”站出來洗地的。這紙面上的數據再好看,稍微一捅都可能把人“淹死”。
很有意思的是,印度媒體大力鼓吹“印度軍力未來將超越中國”,還有一個額外的觀點。印媒聲稱,印度如今的可服役人口,在4.943億,而中國為6.211億。表面上中國確實佔優,但印度年新增兵役人口卻達到了2310萬,而中國僅為1960萬。換而言之,老齡化是中國一個需要面對的問題。而印度卻可以在未來十年里,成為全球勞動力最多的國家。
然而當真如此么,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截至2015年,我國10多億人口的文盲率從建國初期的超80%,降低至3.6%。而印度呢,在2015年,印度文盲率為28.9%,半文盲直逼50%。諷刺的是新德里為了面子,對於降低文盲率,是採取“降低標準”來實現的。只要能寫自己名字,就不算文盲。這個28.9%的水分可就海了去了。那麼印度哪怕年新增兵役人口比中國多400萬,但是其社會制度卻決定了印度基層士兵,基本來自社會底層,也就是說其文盲率會佔據絕對的比例。而現代戰爭中,這一點無疑是極為致命的。戰術指令聽不懂,武器裝備不會操作,甚至給個說明書都看不明白,這樣的士兵又怎麼可能有戰鬥力呢?
可以說,印度媒體光以人口數量這種紙面數據,來推斷軍力未來超過中國,這無疑是可笑的。(聽風吹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