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麼要造C919大飛機?這個問題就像三十年前有人問“農民為啥要學開拖拉機”一樣。
現在答案就明晃晃的擺在我們眼前,因為這架銀白色的大鳥不光是能載客的鋼鐵翅膀,更是14億人通向美好生活的天梯。
二十年前坐飛機還是稀罕事,如今老百姓也能享受萬米高空的雲海。可你知道嗎?過去我們每買一架波音飛機,相當於用八億件襯衫去換。
這就像用自家地里種的十畝白菜,去換別人手裡的一台手機。
現在C919橫空出世,國產化率超過60%,相當於咱們自己開起了手機工廠,省下的白菜能堆滿整個華北平原。
那些曾經被國外巨頭賺走的暴利,現在能變成工程師的獎金、技術員的年終獎,最終流回老百姓的菜籃子。
十年前大學生擠破頭考公務員,如今航空航天專業的畢業生還沒出校門就被企業預定。
C919項目帶動了全國22個省市、200多家企業協同攻關,就像一根金線串起了散落的珍珠。
上海負責整體設計,成都製造機頭,西安生產機翼,瀋陽攻關發動機,每個城市都在產業鏈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就連擰螺絲的工人,現在也要會看三維圖紙、操作數控機床,工資自然比縫紉工高出一大截。
更關鍵的是,民航客機製造是工業皇冠上的明珠
上世紀90年代我們連汽車發動機都造不好,現在卻能突破2.6萬多個技術標準、攻克上百項卡脖子難題
這就像武俠小說里的打通任督二脈,C919的研製帶動了新材料、人工智能、精密製造二十多個領域集體升級。
當年給國外飛機打下手的小作坊,現在都成了供應全球的“隱形冠軍”。
看看國際航空市場就知道,波音和空客壟斷了半個世紀。這背後是3.1萬億美元的未來航空市場,更是大國博弈的生死棋局。
當年高鐵被嘲笑“抄襲”,如今已領跑全球;今天C919被質疑“組裝貨”,明天就可能成為國際航線的主力機型。
畢竟連飛機座椅的阻燃材料,都是中科院團隊用五年時間自主研發的。
從運十折戟到C919翱翔,中國人用四十年時間走完別人百年的路。
如果你坐進國產大飛機的客艙,觸摸着自主設計的摺疊桌板,聽着純中文的機上廣播,你就會明白:
這不是簡單的交通工具,而是一個民族挺直的脊樑。
就像當年我們造出原子彈不是為了打仗,今天造大飛機也不是為了炫耀,而是要讓每個中國孩子都知道——那片蔚藍的天空,永遠有屬於我們的航道。
對此大家有什麼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