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土耳其為烏克蘭建造的首艘“島”級隱身護衛艦“伊萬·馬澤帕酋長”號於伊斯坦布爾下水,烏克蘭第一夫人葉蓮娜·澤連斯卡婭當天訪問了土耳其,並出席了下水儀式。該級護衛艦計劃建造兩艘,烏克蘭國防部長列茲尼科夫表示,未來“伊萬.馬澤帕酋長”號將部署在克里米亞的塞瓦斯托波爾。隨着新護衛艦的下水,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也在視頻講話中表示,將在未來打造一支全新的艦隊並重建烏克蘭海軍。
(下水後的“伊萬·馬澤帕酋長”號)
1991年蘇聯解體後,烏克蘭從原先的黑海艦隊中分到了18.3%的艦艇約160艘,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了後來的烏克蘭海軍。儘管烏克蘭只分到了黑海艦隊不到兩成的艦艇,但烏克蘭繼承了蘇聯時期最大也是唯一能建造航母的黑海造船廠,以及建造完成的“庫茲涅佐夫”號航母、建造過半的“瓦良格”號航母和剛剛開始建造的“烏里揚諾夫斯克”號核動力航母。
(烏海軍旗艦“格特曼·薩蓋達奇內”號護衛艦)
然而在後來的30年里,烏克蘭海軍卻日益衰弱,原本為蘇聯建造巡洋艦、航母的烏克蘭淪落到只能用護衛艦和巡邏炮艇充數的地步。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之前,烏克蘭海軍僅有約40艘作戰艦艇,其中噸位最大的是3500噸的“薩蓋達奇尼指揮官”級護衛艦,但其武器只裝備有1門100毫米艦炮、反潛深彈和直升機,沒有發射導彈的能力,作戰能力充其量算是巡邏艇。烏克蘭海軍艦艇中數量最多的是58155型裝甲艇,該型艇滿載排水量只有50噸,武器僅有1挺30毫米機炮、1挺14.5毫米機槍和7.62毫米機槍。
(烏克蘭海軍主力——58155型裝甲艇)
克里米亞危機之後,本就弱小的烏克蘭海軍又被俄羅斯“接管”了三分之一的艦艇,烏克蘭海軍唯一一艘可發射反艦導彈的“普里盧基”號導彈艇的P-15M“白蟻”反艦導彈的備用彈藥滯留在了克里米亞半島。原計劃安裝的烏克蘭“天王星”反艦導彈也一直沒有通過驗收,因此烏克蘭後來也拆除了無彈可用的“普里盧基”號的發射裝置。
如果說克里米亞危機讓本就孱弱的烏克蘭海軍雪上加霜,那麼俄烏戰爭無疑是烏克蘭海軍的滅頂之災。開戰初期烏克蘭就在港口坐沉了旗艦“格特曼•薩蓋達奇內”號護衛艦,多數58155型裝甲艇也在開戰之初被俄軍擊毀或繳獲,以至於開戰第一天俄羅斯就宣稱“徹底消滅烏克蘭海上力量”。
(港內坐沉的“格特曼•薩蓋達奇內”號)
由此可見烏克蘭重建海軍確實迫在眉睫,但正所謂“十年陸軍,百年海軍”,海軍的建設往往要經歷相當長的時間,烏克蘭將會面對諸多的難題。前面我們提到過,烏克蘭繼承了蘇聯時期最大的黑海造船廠和3艘航母。但因為經濟問題和意識形態的全面西化,烏克蘭出售和拆解了剩下的2艘航母,黑海造船廠也逐步被拆解成漁船廠、總裝廠、鍛鑄廠、設備製造廠4個獨立的分部,最終在2018年7月3日宣布破產。若黑海造船廠能在1991年後維持一定規模,烏克蘭或許還能建造護衛艦等中小艦艇自給自足,但如今烏克蘭已經喪失了造艦的基礎,最新的“島”級護衛艦也是2020年與土耳其合作建造的。
(黑海造船廠在蘇聯解體後就逐漸荒廢最終倒閉)
在克里米亞危機後,俄羅斯控制克里米亞半島並修建了克里米亞大橋,完全控制了亞速海以及不凍港塞瓦斯托波爾。塞瓦斯托波爾是克里米亞地區的重要軍港,失去塞瓦斯托波爾也就意味着烏克蘭失去了海軍的“根據地”。
(塞瓦斯托波爾港內的俄黑海艦隊)
烏克蘭重建海軍還要面臨著有艇無港,以及俄海軍在亞速海重重封鎖的困境。儘管澤連斯基已經立下了重建海軍的遠大目標,但此時的烏克蘭海軍要面對的是比1991年困難不知多少倍的“地獄難度開局”,未來要走的路和吃的苦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