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是現代海戰的利器,大家的直覺肯定就是越大越好,只要能裝更多飛機就贏麻了。其實航母就是一座移動堡壘,背後的意義不僅是海上武力這麼簡單,更是國家工業和科技實力的象徵。
現在全球最大的“福特號”航母,滿身都是高科技,差不多130億美元的花費,艦體長度達到330多米,搭載85架艦載機,號稱世界上戰鬥力最強。
一艘航母就讓美國能在整片大海都能橫着走,很多人就奇怪了,搞個大航母不是挺容易的嗎?為啥不搞個五六百米的超大航母,整成“海上浮城”不就無敵了嗎?
航母的“巨無霸”夢,到底是咋破滅的?
但要是真這麼想那就有點天真了,想造一個大大的航母好多事情都會非常頭疼。
第一個門檻就是航母的速度需求。航母雖然塊頭大,但是不能慢吞吞的。戰場上時間就是一切,航母必須要達到差不多30節的速度才能夠產生足夠的風力讓艦載機順利起飛。
如果航母太大太重,航行速度肯定受影響,造船工程師也想了各種方案,發現一旦船體過長過寬,航行阻力就讓它的速度再也上不去。
巨型浮動機場是很有未來感,但把戰鬥機擺在一個慢得像烏龜爬的平台上,到時候沒開打自己就先急死了。
大海表面上看起來寬廣平靜,但實際上各類極端天氣都會給航母帶來危險,就算是風平浪靜,海面上也會有涌浪不停地衝擊船體。
當船體過大時,受力不均勻就可能會導致斷裂,在這方面人類是有慘痛教訓的,當年一艘名叫mol comfort號的巨型貨輪就在海上遇上了惡劣天氣,直接裂成兩半沉入海底。
那些貨輪可是設計用來裝貨的,對航速要求不高,即便如此都能有這樣的事故,更別提對速度和靈活性有超高要求的航母了。
最後就是錢和材料的問題,很多人一提航母建造頭一個反應就是鋼材,航母使用的可不是普通鋼材,必須要使用既能抗住艦載機噴火式的尾焰又要防海水腐蝕,還得耐高溫耐高壓的特種鋼,價格高得離譜,製造難度那叫一個大。
而且航母需要很多特種鋼,一旦體積擴大,光用在鋼材上的錢就足夠讓人倒吸一口涼氣,別說咱們這種大額支出心疼,就連美國那樣的“土豪”國家造一艘福特號都已經算是把預算推到了極限。
如果咱們大膽設想,把航母搞得更大,那就是不止材料多花錢,建造維護等一系列成本都往上升,結果就成了把航母尺寸擴大一倍,總花費可能就翻了三四倍,國家即便再強,也得算算這經濟賬。
同時造這麼大的航母還得考慮航道和港口,大海雖然很大,但還是有很多小航道的,所以就必須得遵循木桶效應,否則很多海域根本就通不過去。
就比如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這些重要國際航道對船體大小都有嚴格的限制,開個巨型航母滿世界跑,要是有地方進不去港口那得多尷尬。
要是真的把航母卡在半道上動不了,那可就真的是把生命安危交到敵人手裡了。
所以造更大的航母這種事情,有錢有技術根本就不夠,本來就是個拿着鐐銬跳舞的藝術活兒。航母大軍可不是只管大就行,海上的每個細節和條件都決定了它不能太大,想讓航母能在複雜的大洋環境中收放自如,體型是真的有天花板的。
當年的那些“變形金剛”
不過人類從古到今從來就不缺乏創造性,不管理論上有多不可行,從航母誕生的那一天起,世界各國工程師就從來沒放棄過增加航母大小的極限。
所以很多工程師前仆後繼的想出了綱目改造方案,有人何必每次都從零開始?要不拿那些大貨輪或者別的現成船體改造一下不就行了?
全球各國的工程師還真的是想到一起去了,特別是二戰時期,戰爭打得急,每個國家都想快速擁有一支航母力量,可當時時間緊任務重,很少有國家的生產力能快速為戰爭造出一艘全新航母,改裝方案就被提上了日程。
比較經典的一個例子就是日本那時改造“若宮號”俄國貨輪的試驗,幾個關鍵部位改造之後,直接將這艘貨輪變成了水上飛機母艦。
日本人向來關於精打細算,雖然若宮號不是軍用級別的船,等通盤算下來改造費用和時間都在接受範圍內。
眼看着日本人取得了成功,美國也趕忙有樣學樣,把運煤船“蘭利號”改造了一下,成了美國第一艘航空母艦。
“蘭利號”雖然看上去不怎麼樣,但是卻幫美國海軍航母入了門,另一邊的英國想法更激進,改了一堆貨船和運輸艦,起名叫“大西洋運輸者”,專搞海上護衛任務。
但是這些改裝的貨輪航母都有一個通病,裝不了太多飛機,並不能執行大規模作戰任務,所裝配的飛機一般也都是可以應急的水上飛機,執行偵察巡邏任務沒啥問題,但如果進行大規模海戰還是有點捉襟見肘。
特別是這種航母根本就無法應對噴氣時代的大軍機,航母上用螺旋槳飛機的時代,飛機又輕又小,甲板隨便折騰都沒啥大事。
但隨着飛機技術的革新,艦載機對甲板的衝擊力和重量激增,再使用貨輪甲板拼拼湊湊就完全扛不住了,最基本的就是飛機滑跑的距離。
現代戰機動不動就要幾百米長的跑道才能安穩升空,而那時候的改裝船是完全沒有辦法供得起這個需求都。
不過人類在創意的路上只會越走越遠,當年英國皇家海軍曾經提出了一個可以凍死人的“哈巴庫克計劃”,當時二戰已經達到了關鍵時期,德國潛艇封鎖了大西洋,英國海上物資供給都快沒了。
如果取得制海權成了當時擺在英國面前的最難提,海軍工程師傑弗里·派克想出了一個狠招,他覺着可以直接用冰山做成一艘航母,冰制航母的概念新鮮出爐。
這個設計從表面上看是沒什麼問題的,冰山的漂浮能力可比鋼鐵強多了,最關鍵的是可以大大減少需要耗費的鋼鐵資源,他們在冰山上造甲板、造停機坪,整體規劃先進得不行。
只要把冷卻系統搞定了一切就非常完美了,可惜的是到了執行時卻出了大問題,冰實在是不穩定,只要飛機加噴氣式飛機直接就頂不住了,跑道會大面積融化。
怎麼算下來成本反而不划算了,如果硬是要搞一些讓冰不容易融化崩潰的技術,不管是工藝的複雜程度還是成本都遠遠超出預算,無奈之下冰山航母這個項目也就這麼無疾而終了。
巨型船舶行不行?
如果說改造只是工程師們的腦洞大開,那在航母建造史上這些改造遠沒有達到人類搞“大力奇蹟”的頂點。
相較於現在精細化的設計工程,在之前海軍們普遍遵循的道理是噸位及王道,海上巨無霸成了各國軍事競賽的目標。
從上世紀中期開始,人類的工業水平再一次得到了提升,許多之前不敢嘗試的腦洞就徹底放飛了,很多國家開始滿足於之前那些小打小鬧的改造了,打算直接造一些超出常人想象的大塊頭。
日本依然是這方面的先驅者,別看日本國家小,但是在造艦方面卻一向是大手筆,當年日本在二戰期間造出的艦船不管是噸位還是大小都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大和號”戰列艦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那個年代日本的資源已經非常緊張了,但是日本海軍硬是敢孤獨一擲,造出了世界上最大的戰列艦。
雖然大和號不是航母,但是他的設計理念和靈感卻給了後來人們建造巨型航母很多啟發,可惜的是“大和號”太過龐大,戰場一開打就成了海軍航空兵集火的目標。
出了幾次任務之後就直接被一頓轟炸干沉了,也正是大和號的悲慘經歷,讓日本人悟出了一個道理,在海上打仗跑得快才是王道,純粹追求大塊頭還真不一定好使。
但既然戰列艦不行,那就拼了命的搞巨型航母吧,很快日本就將全部思路轉向航母,可惜的是還沒有日本造出全球最大的航母,第2次世界大戰就結束了,戰後的日本喪失了一切軍事權力,可是隱藏在他們內心的造船夢卻沒有破滅。
戰後日本在民用船舶領域也跟着瞎搞,直接弄出了全球最長的一批船,“海上巨人號”油輪的長度直接突破450米,比現在美國福特級航母還長了100多米。
在運輸方面,“海上巨人號”的優勢不是一般的大,運送的原油一次就能裝滿好幾艘普通油輪,只不過速度只能達到差不多16節的樣子,用在民用運輸上還算湊合。
根本就夠不到軍用的門檻,更何況航母越大越容易被攻擊,就這速度如果真的用在戰場上,那就絕絕對對的是敵方的移動活靶子,想跑都跑不掉。
甚至根本就不需要飛機出面,直接用導彈驅逐艦就可以在幾百公里外將這些巨船擊沉,所以這是大船撐死了也就能運點油,拿着打仗是根本就不現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