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人往往是以強大的血性而著稱的,尤其是面對外敵入侵的時候,靠着這股血性往往可以爆發出強大的戰鬥意志和品質。反之在強大的敵人面前如果實力的懸殊而選擇投降乃至叛變是絕對會令人感到不恥的。一個軍人一旦叛變了自己的隊伍,不僅會被曾經的一方所不恥,就算是接受了他的敵方部隊也會從內心當中輕視這樣一個沒有意志力和骨氣的人,只會對其加以利用而不會真正的委以重任。
然而在抗美援朝戰爭當中卻發生了這樣一件反常的事情,一個志願軍部隊的士兵背叛自己的祖國投靠了敵對的美軍,而當得知了這名叛逃者的身份以及部隊番號之後,時任美第八集團軍司令員的李奇微親自下令將派遣空軍專用飛機將這個人從一線接到美方重兵把守的大邱,等此人一到大邱,李奇微更是命令軍方檢察部門對其進行詳細的詢問。從級別來看,一個集團軍的司令員本不該對一個普通士兵表現出如此重視是態度,而李奇微之所以對這名志願軍叛逃者如此“高規格接待”,是想從他的口中得到關於我方兵力部署的情況以爭取在下一次戰役打響之前做好充分的準備,那麼李奇微究竟想從叛徒口中得到怎樣的信息,而他的計劃最終又能夠成功實施嗎?
1950年,在新中國成立的第二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於朝鮮半島的內政進行了粗暴的干涉。二戰之後朝鮮半島按照北緯三十八度線劃分為南北兩個意識形態不相同的政權,而這兩個政權自成立開始便有着不間斷的政治軍事衝突,終於在五十年代初期爆發了半島的內戰。本來這一戰爭和美國並沒有直接的關係,然而美國則以此為借口打着拯救北朝鮮的旗號聯合其他同一陣營的國家強行出兵朝鮮。
表面上來看這是美國為自己的韓國盟友去進行軍事上的“出頭”,然而明眼人都看得出來美國的野心絕不止滿足於對朝鮮半島的控制,更在於藉此去挑戰和朝鮮唇齒相依的新中國的底線,在美國武裝干涉朝鮮內政期間,其飛機對中朝邊境進行了轟炸,對我邊境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嚴重的損失,面對這種情況毛主席等領導人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定,於是1950年我國組建了中國人民志願軍並分批入朝支援。
但這一仗的嚴峻程度超出了戰前我方的預期。一方面剛剛經歷了二戰洗禮的美軍部隊的戰鬥力和武器裝備水準佔據了壓倒性的優勢,特別是其各軍種的配合更是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由於朝鮮半島的特殊地形,美國幾乎可以在戰場的任意一點召喚其海軍和空軍投入戰場當中並對我志願軍部隊發起攻擊。另一方面中國和朝鮮之間雖然只有一江之隔,但派兵入朝畢竟屬於跨國作戰,無論是在地形的熟悉程度還是後勤的補給上都存在這力不從心。以抗美援朝初期的長津湖一戰為例,儘管我們軍隊展現出來了英勇無畏的精神,但是惡劣的環境還是給我軍戰士帶來了極大的的困擾。
這一戰當中,作為主力部隊的志願軍20軍和27軍兩個軍在長津湖一帶和美軍進行激戰,儘管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還是沒有能夠阻止美軍以全建制突圍,正在這個時候作為預備隊的26軍趕赴戰場,希望能接過兄弟部隊的重任,追上並全殲這股敵人,隨即便向南進行追擊。哪知當時正是長津湖一帶全年溫度最為寒冷的時候,孤軍深入的26軍在沒有充分保暖裝備措施的情況下輕率地孤軍深入,不僅沒有能夠追上這股逃竄的敵人,反而使自身困在了冰天雪地當中,有不少的戰士因為虛弱和衣着的單薄而壯烈犧牲,這也成為了志願軍歷史上最為慘烈的畫面之一。
在此戰之後,上級領導對於26軍輕率冒進的行為提出了嚴厲的批評,並對相關責任人做出了懲罰。其中將傷亡嚴重的88師進行撤編,而原本作為88師主力團的262團身份從主力團“降級”為軍特務團。在我軍內部建制當中,特務團等總部直屬部隊往往並非一線作戰部隊,這樣的調整在262團的官兵看來無異於是一種“恥辱”,除此之外原屬於88師的264團也由於原部隊番號的被裁撤而劃歸了77師,而前文所提到的這名名叫呂奇良的叛徒正是264團的一員。
在對呂奇良的檔案進行了簡單的瀏覽之後,李奇微發現了他所在的志願軍264團隸屬關係已經由88師轉為了77師,出於職業軍人的高度敏感,李奇微認為這不是一個簡單的信號,他試圖從志願軍內部番號的變化當中得到更多的信息從而對我軍的下一步作戰行動和方式做出判斷,這也是他對於呂奇良如此重視的原因。
果然,在對呂奇良進行訊問之後,李奇微證實了自己的判斷,隨即李奇微感到了一絲久違的輕鬆感。這是因為此時的李奇微已經在醞釀著強渡漢灘川的戰役。作為一個純熟的戰術家,李奇微深知在戰爭當中佔據制高點的重要性,他的計劃是在度過漢灘川之後立即向種子山這個制高點發起進攻,如果能在最短的時間拿下這處高點,這便成為了美軍釘在志願軍陣地腹地的一大楔子,一旦美軍集結大部隊前來進攻,這個高地也勢必能夠使得我軍首位無法相顧,最終自亂陣腳輸掉這一戰,而守衛種子山高地的部隊則正是之前剛剛從一線部隊“降格”為軍特務團的262團。
在李奇微看來,這一支部隊剛剛打了敗仗又經過了人事方面的調整,無論是從部隊士氣還是戰鬥力來說都不足為懼,看上去成功已經是近在咫尺。而在262團的內部,大家固然因為打了敗仗和失去主力團的位置而感到低落,但在團長張元和的鼓舞之下,大家逐漸從之前的消沉中走了出來。作戰經驗豐富的張元和也看得出來他所守衛的種子山在戰略上的重要性,所以說無論是為了戰役大局還是自己部隊的榮辱,他都勢必要完成這一任務。
4月11日,美軍趁着夜色開始逼近種子山,由於美軍陣地距離種子山有一條河流橫亘,所以美軍如果想要奪取種子山就勢必先要去渡過這條河流,而在渡河的時候美軍輕敵的心態也讓其付出了代價。在得知了守衛種子山的部隊是曾經的“手下敗將”262團之後,美軍不僅產生了輕敵的心思,他們認為只要自己火力全開,那麼種子山上的志願軍便會在短時間內被其全部消滅,對於李奇微乘夜渡河的命令,其中不少人認為顯然是“多此一舉”。
抱着這樣的想法,美軍在渡河的時候有不少士兵顯得心不在焉,甚至在前期的測量當中搞錯了水深。這種疏忽所造成的代價便是幾個士兵在渡河的時候掉入水中,由於之前是預估錯誤,當他們發現了真實水深的時候不禁驚慌失措地發出喊叫聲,這個聲音迅速引起了守衛種子山的262團官兵的注意,他們很快意識到了這是美軍在乘着夜色對制高點發動的突襲,所以志願軍很快便依託有利地形發起了阻擊。
眼見蹤跡被發覺,美軍方面乾脆撕下了偽裝發動了正面的攻擊,在夜襲部隊的召喚下,美軍的炮火紛紛向種子山高地飛來,一時間石屑紛飛,山頭被炮彈激起的氣浪和煙霧所籠罩。在幾輪炮擊過後,美國人得意洋洋地認為種子山絕對不會再有生命的存在,所以驕橫的他們大搖大擺地準備上前去佔領高點,哪知就在此時種子山便如復活了一般,各種明暗火力點突然吐出了火蛇,美軍的先頭部隊瞬間損傷大半,看到這幅景象美國人驚訝地張大了嘴巴。
原來262團自從在此前受到損失之後,全團上下痛定思痛,決定改掉輕敵冒進的毛病,以更為聰明的方式應對敵人。所以在接到了防守種子山的任務之後,團長張元和首先便要全團戰士按照志願軍首長坑道戰的方式,在山上挖出許多溝壑縱橫彼此聯通的坑道,即使敵人使用大規模的炮火對我軍陣地進行“覆蓋”,戰士們也能夠憑藉著坑道來抵擋大部分火力打擊,保存更多的有生力量,這也彌補了262團本身在人數和戰鬥力方面的劣勢。驕橫無比的美軍哪知道這其中的門道,在看到己方吃虧之後,他們叫囂着繼續向種子山猛衝猛打,而在一陣槍聲和手榴彈爆炸聲之後,又是一片敵人的屍體橫七豎八地排列在陣地前。
見到這幅情景,美國人瞬間變得氣急敗壞,他們發誓要拿下種子山以洗刷之前的恥辱。然而問題在於此時的美軍已然被憤怒所沖昏頭腦,他們在不加分析的情況下一味強攻,結果只能是付出更大的傷亡。而當美方心生怯意準備指揮部隊後撤的時候,我軍則乘勝追擊,從坑道里出來對美軍進行火力打擊,由於我方氣勢正盛且又佔據高點,一時間美國人只能挨打而無法還手,張元和團長這一戰術可謂是踐行了毛主席“敵退我打”的思想。驚慌逃竄的美軍試圖改變策略轉而攻向附近的另一高點463高地,然而在我軍的冷靜阻擊之下對手不僅沒有得逞反而付出了更大的傷亡代價,甚至在兩個制高點之間和作為援軍的土耳其旅發生了踐踏,戰鬥結束之後擔任主攻的美軍第三營僅剩下240人,而262團可謂是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
這一次漂亮的阻擊戰不僅打擊了美軍囂張的氣焰,也為隨後進行的第五次戰役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李奇微本來以為從叛變是呂奇良口中得到的情報可以助他取得一場對我軍的絕對勝利,然而在我英勇志願軍的頑強抵抗之下,這一戰反倒給了美軍以巨大的恥辱,而這同樣也說明了頑強的中國軍民是不可戰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