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北約借新“戰略構想”給亞太帶來動蕩不安

2022年06月30日12:21:25 軍事 1879



席來旺

剛剛結束的北約峰會通過新版“戰略概念文件”,挑釁中國,製造集團對抗,試圖給亞太地區帶來動蕩,必將引起本地區愛好和平國家和人民的反對與抵制。

警惕北約借新“戰略構想”給亞太帶來動蕩不安 - 天天要聞


一、北約涉華戰略如何演變而來?

北約近年來涉華戰略頻頻出現新的動向,而今又在其戰略構想中對中國的表述再次在錯誤的道路上實現新突破。6月29日,北約馬德里峰會通過的“戰略概念文件”稱,中國對北約構成“系統性挑戰”。
“北約”上一次發布戰略構想還是在2010年,在10年前北約峰會通過的那份戰略構想報告中,只是探討了如何與俄羅斯建立一種不同的關係,當時並沒有提到中國。此次發布的“新戰略構想”將為北約未來10年的發展提供指導意見,可是時隔10年,這份“新戰略構想”竟然劍指中國、俄羅斯。
北約涉華戰略如何演變而來的呢?
事實上,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與北約並無太大交集。
近幾年來,隨着國際環境的變化以及中國高速發展,北約逐漸認識到中國影響力的挑戰,北約為了解決自身所處的尷尬,需要塑造新的敵人,除了繼續視俄為對手,開始將目光移到中國。
還在2019年12月的北約倫敦峰會上,就已經首次將中國納入議程並寫進會議聲明。
2020年11月北約外長會議結束後,北約於12月1日公布了題為《北約2030年》的戰略報告,報告長60頁,包含138項具體建議。該報告的主要內容包括,北約必須適應一個與俄羅斯、中國的戰略對抗時代,適應軍事層面和政治層面的地緣政治競爭回歸。
值得指出的是,中國是該報告的重要組成部分,報告建議設立一個諮詢機構,協調西方對華政策,並強調所謂中國可能影響西方安全的活動內容。報告稱,由於中國的崛起態勢與國際行為,中國不能再被簡單地視為一個亞洲角色,而北約對這一挑戰的反應一直很緩慢,未來北約要更多聚焦中國。
按照2020年北約外長會議安排,北約秘書長以該報告為基礎,在2021年初的峰會上向北約領導人提出建議,在得到批准後,着手制定一個新的戰略構想,以取代2010年的北約戰略構想。
2021年2月17—18日,北約成員國的國防部長視頻會議上,如何應對中、俄威脅成為會議的主要議題。
2021年2月19日,北約秘書長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發表演講稱,中國崛起是跨大西洋共同體的一個決定性問題。
2021年3月12日,加拿大北約協會召開“北約和中國的關係”論壇,討論中國帶來的所謂安全威脅。
2021年6月14日,北約30國領導人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召開了為期一天的高峰會議,在北約歷史上第一次把中國作為“新的威脅”寫進了《布魯塞爾高峰會議公報》。
公報渲染稱,“中國日益增強的影響力和國際政策可能帶來挑戰,我們需要作為一個聯盟共同應對”,還稱“中國的雄心和自信行為,對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和與聯盟安全有關的領域,構成了系統性挑戰。”據統計,2021年的北約峰會公報全文有10處提及中國一詞,已開始正式將中國列為北約面臨的系統性安全威脅。
2022年以來,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又在多個場合炒作中俄威脅,試圖為6月底召開的北約馬德里峰會造勢。例如今年4月北約外長會前,斯托爾滕貝格就宣稱,會將北約和中國的關係納入擬批准的“新戰略構想”當中,將考慮到中俄共同“對國際秩序的挑戰”。
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在今年北約峰會前夕稱,像2010年時的情況今天不會再發生了,因為中國雖不是北約的對手,但中國崛起對北約的利益、安全和價值是挑戰。
就這樣,北約逐漸在戰略概念中將中國作為安全威脅之一

二、警惕北約給亞太地區帶來動蕩不安

眾所周知,北約本是冷戰的產物,今天應該失去其存在的意義。歷史上的北約關注的是大西洋地區的安全。冷戰時期,北約一直是旨在對抗蘇聯和華約集團的軍事聯盟,是跨大西洋關係的重要紐帶。如今的國際局勢早已發生了變化,北約的合法性受到質疑,北約的性質與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潮流格格不入。

北約作為冷戰產物和全球最大軍事聯盟,長期固守陳舊安全觀念,早已淪為個別國家維持霸權的工具。

此次拋出的所謂新戰略文件,從本質上看沒有改變製造假象敵、搞陣營對抗的冷戰思維

北約作為冷戰產物和全球最大軍事聯盟,冷戰結束後30年仍未改變製造“敵人”、搞陣營對抗的思維和做法。北約“戰略概念文件”聲稱別國帶來挑戰,恰恰是北約自己在世界各地製造麻煩。北約聲稱自己是防禦性組織、捍衛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卻肆意繞過聯合國安理會,對主權國家發動戰爭,導致大量平民喪生,數千萬人流離失所。北約聲稱防區不會突破北大西洋,近年來卻跑到亞太地區耀武揚威,試圖把在歐洲搞集團對抗的套路複製到亞太。

美國“印太戰略”正成為集團政治的代名詞,真正目的是企圖搞“印太版的北約”,維護以美國為主導的霸權體系。此次新戰略概念的出籠,預示着北約可能加大在印太活動,尤其是和中國的鄰國日本與韓國加強合作。

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張軍大使日前在安理會警告到,北約不要以烏克蘭危機為借口,在世界範圍內挑動集團對抗,挑起“新冷戰”,不要在亞太地區尋找假想敵,人為製造矛盾與分裂。中國堅決反對一些勢力鼓動北約把觸角進一步伸向亞太,導致本地區的動蕩不安。

三、絕不允許歷史悲劇重演

冷戰後北約的轉型發展需要尋找新的敵人,把中國作為可能正在成為威脅,能為自身存在找到一條新的理由。

今年3月24日,我駐歐盟使團發言人曾指出,作為冷戰產物和全球最大軍事聯盟,北約秉持舊的安全觀念,持續擴張區域和領域,以“舊冷戰”的手法搞陣營對抗。必須高度警惕並堅決反對“新冷戰”,這不符合歷史發展潮流,也違背世界人民的願望。

千萬不要忘記,就在23年前的今天,北約的炸彈開始在南聯盟落下,造成包括中國公民在內的數千人傷亡,數十萬人流離失所。歷史教訓不能忘記。北約應反躬自省,徹底摒棄冷戰思維,按照安全不可分割原則,通過對話談判尋求構建均衡、有效、可持續的歐洲安全機制。

是的,23年了,北約所欠下的血債,中國人從未忘記。而今,北約東擴竟然有蔓延到亞洲中國周邊的態勢。

中方多次表態,北約至今仍欠中國人民一筆血債,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北約這一野蠻暴行,也絕不允許歷史悲劇重演。

北約所謂“戰略概念文件”充斥冷戰思維和意識形態偏見,肆意攻擊抹黑中國,中方對此堅決反對。對此中方將不得不高度關注,密切關注北約的戰略調整,深為關切北約所謂“戰略概念”文件的政策涵義,並將統籌應對,堅決有力回擊。

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從未主動挑起過一場戰爭,從未侵略過別國一寸土地,從不干涉別國內政,從不輸出意識形態,更沒有搞過長臂管轄、單邊制裁和經濟脅迫。中國始終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關係基本準則。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提出全球安全倡議和全球發展倡議,為國際社會解決和平發展等重大問題提供了大量公共產品。中國的發展是全世界的機遇,不是任何人的挑戰。

我們敦促北約停止以意識形態劃線挑動對抗。正如6月28日王毅外長對即將離任的歐盟駐華代表團團長郁白時闡明的,歐洲要對中國的發展方向形成更客觀和正確的認知,事實上,中歐是夥伴,不是對手,更不是制度性對手。

軍事分類資訊推薦

金日成催促中國立即出兵,毛主席說他想多了,得讓蘇聯和他說說 - 天天要聞

金日成催促中國立即出兵,毛主席說他想多了,得讓蘇聯和他說說

就在早前,朝鮮已經接到了毛主席親自簽發的電報,明確表示中國將出兵援朝,並已做好準備。然而,朴一禹來到瀋陽後,並沒有就志願軍入朝具體事宜進行溝通,只是傳達了金日成首相的要求,希望中國軍隊立即過江,並說金日成現在德川,志願軍指揮部也應該設在那裡
來自鐵軍第43軍的兩大王牌師,六大軍長,皆是軍中翹楚 - 天天要聞

來自鐵軍第43軍的兩大王牌師,六大軍長,皆是軍中翹楚

在1948年十一月,由東北野戰軍第六縱隊改編而成的第43軍,是解放戰場上,四野大軍的頭號主力部隊之一,為加快促進東北地區的解放立下赫赫戰功。在戰略追殲階段,第43軍與兄弟部隊共同南下作戰,參與衡寶戰役,和兄弟部隊共同重創白崇禧軍事集團。此舉
戰火中的科技革命:重塑未來戰爭新紀元 - 天天要聞

戰火中的科技革命:重塑未來戰爭新紀元

戰爭衝擊波,科技世界的重塑與變革。近期戰火在世界的某個角落再次點燃,但這場戰爭不僅僅是對地理和政治版圖的重新劃分,更是一場科技領域的無聲革命。戰爭的硝煙背後隱藏着科技創新的澎湃動力,正在悄然改變我們的世界。首先,我們看到了無人機技術的突飛猛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