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台灣一連長假傳消息,夜色中游向大陸,後來成為世行副行長

2022年06月30日01:40:14 軍事 1609

1979年5月16日這天傍晚,在位於福建金門主島東北角的馬山,一位連長正在向自己的屬下下達命令:當晚這裡將舉行一場演習,並實施宵禁

1979年台灣一連長假傳消息,夜色中游向大陸,後來成為世行副行長 - 天天要聞

金門

自從解放戰爭後期國民黨軍隊撤到台灣後,離廈門很近的金門,便成為了兩岸對峙的最前線。三十年來,這裡一直駐守着大量國軍,每天都嚴陣以待。因此,對於這位連長突然下達的演習指令,大家並沒有感到意外。

很快,連隊的傳令兵將這一消息通知到沿海崗哨。與此同時,駐防馬山的官兵們被告知,不準在當晚點名結束後走出營房。不僅如此,如果發現有人正在海里游泳,嚴禁對其開槍射擊,以使對方順利游向對岸,完成演習內容;即使聽到槍聲,也不可輕舉妄動一探究竟。

就這樣,馬山的官兵們謹遵指令,等待着這場演習進行。然而,不久之後,他們得知了一個驚人的消息:那位通知他們進行演習的連長,竟然離奇失蹤了!

於是,在上級的命令下,金門全島的所有駐軍,連夜開始了水陸兩域的地毯式搜索。只是任憑他們怎麼尋找,都沒有見到那位連長的身影……

台灣本省青年才俊 深受蔣經國器重

時間回到那一晚的整整三個月前。1979年2月16日,一位年輕人被台灣方面任命為金門防衛司令部284師馬山連連長。他,便是時年27歲的林正誼。

1952年10月15日,這名未來的連長出生於台灣宜蘭縣。不過,他最開始的名字,是林正義

雖然名字很正義,但小林的家境卻十分貧寒,母親靠洗衣服掙錢。艱苦的生活條件沒有擊垮林正義,1971年參加大學聯考後,他被國立台灣大學農學院農業工程系機械組錄取。

能考入台灣最好的大學之一,對家境普通的林正義來說,就像是鯉魚躍入龍門。進入台大後,他開始愈發關心時政,並熱衷於學生運動。

1979年台灣一連長假傳消息,夜色中游向大陸,後來成為世行副行長 - 天天要聞

台灣大學

大一上學期結束後,新生們前往台中成功嶺進行寒訓。當訓練進入到第四、第五周時,這一天,19歲的林正義突然向部隊的班長和排長報告,表示自己下了決心,決定投筆從戎,不回台大念書了

部隊人士聽完這名學生的話,一方面感到高興,另一方面又有些許驚訝:在當時台大的學子中,大部分的願望都是赴美留學;而像林正義這樣主動請纓參軍入伍的,可謂極其罕見。

於是,國軍方面決定借這個機會,為召募新鮮血液進行宣傳。於是,軍方通過媒體,將林正義樹為榜樣。時任參謀總長賴名湯這樣說道:“聽完林正義的心聲以後,我深受感動,告訴在場的人,這就是中國一定強的鐵證,因為我們國家像這樣有熱血的年輕人非常多。”

就這樣,林正義的請求獲得軍方同意。他向賴名湯提出,希望可以轉入陸軍軍官學校(承襲原黃埔軍校)就讀,並得償所願。

不久後的1972年3月4日,賴名湯代表蔣經國,向林正義頒發了“優秀青年獎章”。

1975年,23歲的林正義,以第二名的優秀成績,從陸軍軍官學校第44期畢業。之後,他留校擔任學生連排長。由於發現部隊長官與自己同名,林正義便將自己的名字改為林正誼。

與此同時,林正誼和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畢業的陳雲英喜結良緣。一年之後,這對夫妻有了自己的孩子。

此時的蔣經國,已經擔任了行政院院長。由於林正誼是台灣本省籍,又有過台大就讀經歷,很符合蔣經國重用台籍人士的策略,所以,林一直受其關心。蔣經國特意囑咐自己的心腹、時任總政戰部主任王升,要他對林正誼進行特殊照顧。

於是,林正誼在畢業後,不必立即下到野戰部隊去帶兵。1976年夏天,他通過軍職身份考入國防公費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兩年後的1978年,林正誼獲得政大企管碩士學位,順利畢業。1979年2月16日,返回軍中的林正誼,被任命為金門防衛司令部284師馬山連連長,開啟了人生的新階段。

投奔大陸 進入北大

馬山這個地方,位於金門主島的東北角,是全金門離大陸最近的據點,退潮時距對岸直線距離只有2300米

由於特殊的位置,駐紮在這裡的馬山連,有着全師最精良的裝備和最好的福利。不僅如此,馬山還經常迎來各路外賓進行參觀,他們只要通過望遠鏡,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對岸的景象。不僅如此,馬山還設有對大陸進行喊話的播音站。

因此,一直以來,只有最優秀的基層軍官,才可以出任馬山連連長。27歲的林正誼能有這個機會,足以看出蔣經國和軍方對他的提攜和器重。

1979年台灣一連長假傳消息,夜色中游向大陸,後來成為世行副行長 - 天天要聞

蔣經國

來到這裡後,林正誼在忙於自己的本職工作之餘,還買了一台半導體收音機。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這位年輕人就悄悄收聽大陸電台,試圖了解對岸那片神秘的土地。

彼時,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剛剛結束,鄧小平開始執掌政權。不僅如此,就在1979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美利堅合眾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相應地,美國和台灣方面斷交。

中美建交的同一天,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國防部部長徐向前宣布,停止對金門持續了20年之久的“單打雙不打”炮擊行動。

正是在這樣深刻的時代背景下,林正誼來到了馬山。每當他偷偷收聽大陸電台時,總會遙望着對岸的點點燈火,內心思緒萬千……

就這樣,通過電波,林正誼對大陸有了一定的了解,並逐漸生出嚮往之情。畢竟,與台灣和金門相比,大陸是多麼廣闊的存在啊。

然而,現實是在各種原因下,兩岸人民被分隔開來,彼此隔絕已30年。林正誼在那段時間裡,很多次為此感到無奈和心酸。

直到有一天,林正誼聽別人說,在大約十年前,金門島上某連隊的一名排長,從天摩山下的後嶼坡,一路泅水到達了對岸。

當時,這名排長提前向部隊人員借了腳蹼,說自己要下海學游泳。當天晚上,他前往一家小店喝了一碗綠豆湯,便悄悄出發了。

之後的第二天早晨,對岸進行了廣播,宣布那名排長“起義歸來”。直到此時,這邊才如夢方醒。

聽了這個故事後,林正誼深受啟發。很快,一個大膽的念頭,在這位連長的腦海里出現了……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林正誼獨自擬定了一個詳盡周密的計劃。5月16日,在從台灣本島探望家人回到金門約一周後,他決定在這天投奔大陸,開始新生活。

當天傍晚,身為連長的林正誼假傳演習命令,向下屬下達了宵禁令,不準官兵們在當晚點名後走出營房。

接着,他準備好了水壺、醫藥包、指南針和自己的軍籍證明等資料。林正誼將帶着這些,展開這場充滿風險的征程。

等到當晚十點鐘的時候,根據之前對潮汐表的查閱,此時海水已經開始退潮。林正誼偷偷來到海邊,此時的馬山一片寂靜,只有沉靜的夜色,和遠方對岸的點點星火

1979年台灣一連長假傳消息,夜色中游向大陸,後來成為世行副行長 - 天天要聞

馬山

林正誼深吸一口氣,脫掉了自己印着“連長”字樣的鞋子,穿上一件救生衣,毅然決然地跳下了海。

經過近3個小時的自由泳,他終於到達了彼岸。由於認定那裡的海灘一定埋着地雷,林正誼不敢擅自走動,而是用手電筒打着信號。很快,解放軍駐防部隊派出一名士兵,將這位不速之客逮捕。

而另一邊,金門島上的部隊發覺了異樣。在馬山連內部搜索無果後,情況被上報到師部。一時間,全島駐軍紛紛出動,連夜展開水陸兩域的地毯式搜索,拚命找尋林正誼的下落。

不久,在一條通往海邊的小路上,他們發現了一雙寫有“連長”字樣的球鞋。此時,軍方作出研判:林正誼可能已經叛逃。

考慮到林正誼可能掌握着部隊的機密,連隊當即決定對原本的作戰計划進行修訂。兩天之後,金門島的東西守備部隊,展開了互換防區的大規模演習。

而成功到達彼岸的林正誼,將自己的名字改為林毅夫,開始了全新的人生。在輾轉多地後,他來到了北京,準備找一所學校就讀。

一開始的時候,林毅夫想去中國人民大學。然而,由於自己的台籍身份過於敏感,人大以“來歷不明”的理由,將他拒之門外。

正當林毅夫手足無措之時,北京大學向他伸出了橄欖枝,接納其為經濟系碩士生。在北大就讀期間,林毅夫憑藉自己流利的英語、良好的西方經濟學功底,在眾多學生中脫穎而出。

留學美國 與家人團聚

198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芝加哥大學榮譽教授西奧多·舒爾茨訪華。作為中國的最高學府,北京大學迎來了這位尊貴的客人。

1979年台灣一連長假傳消息,夜色中游向大陸,後來成為世行副行長 - 天天要聞

舒爾茨

大師造訪,誰來做他的翻譯呢?經過一番遴選,林毅夫獲得了這個寶貴的機會。

在兩人的相處中,舒爾茨不僅對林毅夫的翻譯讚賞有加,還對其經濟學方面的才華印象深刻。這一天,這位業界大牛問林毅夫:“你想到美國讀博士嗎?”聽到舒爾茨的問題,林毅夫幾乎是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想啊。”

很快,舒爾茨結束了對中國的訪問。林毅夫與他告別後,覺得對方之前那句話,可能只是隨口說說而已。

然而,就在舒爾茨回到美國後不久,他便正式將林毅夫推薦到自己任教的芝加哥大學。1982年林毅夫從北大畢業後,便遠渡重洋,前往世界現代經濟學的大本營芝加哥大學,師從舒爾茨門下,成為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首批赴美留學生。

在舒爾茨的推薦下,林毅夫在芝加哥大學申請了全額獎學金。在恩師的指導下,他努力學習,專業知識水平突飛猛進。

與此同時,林毅夫的妻子、依然身在台灣的陳雲英,突然接到了丈夫在美國攻讀博士學位的消息。一時間,各種情緒湧上了她的心頭……

自從和林毅夫結婚後,陳雲英和丈夫的感情非常融洽。她在一所中學裡教語文,日子雖然平淡,但也算幸福美滿。

然而,1979年5月16日那天夜裡,隨着林毅夫不告而別,陳雲英的生活一下陷入了谷底。當時,他們的大兒子已經3歲了,自己又有孕在身,在這樣的關鍵時刻,軍方告訴她:林毅夫失蹤了。

幾經搜尋未果後,家人們認定林毅夫已不在人世,便給他立了牌位。但是,作為妻子的陳雲英,卻始終堅信丈夫依然活着。

1979年台灣一連長假傳消息,夜色中游向大陸,後來成為世行副行長 - 天天要聞

林毅夫

那段時間裡,陳雲英經常以淚洗面,堅持“活要見人,死要見屍”。然而,她始終沒有得到林毅夫的確切消息。

直到幾年之後,陳雲英才意外得知,林毅夫正在美國讀書。欣喜若狂的她,立即決定前往那裡,和許久未見的丈夫團聚。

就這樣,1983年,陳雲英帶着兩人的兒子和女兒,輾轉來到美國,終於見到了日思夜想的林毅夫。

由於條件所限,後來的幾年裡,林毅夫和陳雲英並不在同一個城市。陳雲英一邊帶着孩子,一邊在愛丁保羅大學攻讀特殊教育碩士學位。後來,她又獲得了華盛頓大學的博士學位。

1987年,取得芝加哥大學經濟系博士學位的林毅夫回到中國,成為改革開放後第一個歸國的留洋經濟學博士。同年,在通過博士論文答辯後,妻子陳雲英也來到了北京。

功成名就 返鄉無門

回到中國大陸後,林毅夫先是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研究所工作,擔任副所長。幾年後,他又調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副部長。

1990年,林毅夫一篇關於中國大饑荒的論文在國際頂級經濟學雜誌《政治經濟學期刊》上發表,引發了強烈反響。2年後,他又在《美國經濟評論》上發表了《中國的農村改革及農業增長》,被各種國際經濟學界刊物頻繁引用。這兩篇文章,一舉奠定了林毅夫在世界經濟學界的地位,一些歐美研究機構開始視他為中國農業經濟的權威,多次邀請他出國訪問。

1994年,林毅夫回到北京大學,聯合其他多位從海外歸來的經濟界人士,共同成立了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並擔任主任。後來,該中心成為了中國經濟學研究的大本營。

而林毅夫本人,更是在中國的經濟決策,特別是在農村經濟和國企改革領域中,發揮了很大影響,成為朱鎔基和溫家寶兩任總理的經濟決策智囊。

1979年台灣一連長假傳消息,夜色中游向大陸,後來成為世行副行長 - 天天要聞

林毅夫

2008年2月4日,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宣布,任命林毅夫為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師,兼主管發展經濟學的資深副行長。自此,林毅夫成為了世界銀行史上第一個擔任該職位的發展中國家人士。

然而,在專業領域大放異彩的同時,林毅夫的家鄉台灣,卻成為了一道回不去的坎

林毅夫投奔大陸後,台灣方面一開始將他報為失蹤,後來又確定其死亡。直到林毅夫前往美國留學期間,才有同校的台灣留學生注意到他的身份。

1994年,台灣方面終於確定,當年的林正誼已經改名,並且在中國大陸工作。於是,他們將林之前的行為,定義為叛逃。

1996年,林毅夫的母親去世。得知噩耗後,林毅夫淚流滿面失聲痛哭。由於台灣方面的阻撓,他未能返回台灣弔喪。

2002年5月9日,林毅夫的父親在宜蘭老家去世。當時,林毅夫正在美國舊金山出席一場學術研討會。面對記者的鏡頭,這位知名經濟學家潸然淚下。

很快,林毅夫向台灣方面提出返台祭父的申請,引起了海峽兩岸的極大關注。一時間,那段塵封20多年的往事,成為各路媒體爆炒的話題。

隨之而來的,是台灣數位高官對林毅夫當年的“投共”行為大加撻伐。原本的奔喪之行,瞬間蒙上了一層陰影。

對此,林毅夫表示:“我不希望在父親過世的時候,再次引起太多爭議……台灣畢竟是我魂系夢牽的地方”。

5月30日,台灣方面“基於人道精神考慮”,同意了林毅夫返台奔喪的申請。然而,由於各種複雜的原因,林毅夫最終放棄了這一想法,由妻子陳雲英代為奔喪

1979年台灣一連長假傳消息,夜色中游向大陸,後來成為世行副行長 - 天天要聞

林毅夫和陳雲英

2013年,台灣防務部門在回應林毅夫相關議題時表示,林毅夫是“敵前叛逃的罪犯”,有違軍人忠貞氣節。對他的返鄉問題,立場至今並未改變,在處理上絕無模糊空間。

關於自己當年的行為,林毅夫曾解釋說,他是為了中國的早日統一,而前往中國大陸的;而他後來承受的這些,也是他為了兩岸早日統一,所付出的代價。

軍事分類資訊推薦

金日成催促中國立即出兵,毛主席說他想多了,得讓蘇聯和他說說 - 天天要聞

金日成催促中國立即出兵,毛主席說他想多了,得讓蘇聯和他說說

就在早前,朝鮮已經接到了毛主席親自簽發的電報,明確表示中國將出兵援朝,並已做好準備。然而,朴一禹來到瀋陽後,並沒有就志願軍入朝具體事宜進行溝通,只是傳達了金日成首相的要求,希望中國軍隊立即過江,並說金日成現在德川,志願軍指揮部也應該設在那裡
來自鐵軍第43軍的兩大王牌師,六大軍長,皆是軍中翹楚 - 天天要聞

來自鐵軍第43軍的兩大王牌師,六大軍長,皆是軍中翹楚

在1948年十一月,由東北野戰軍第六縱隊改編而成的第43軍,是解放戰場上,四野大軍的頭號主力部隊之一,為加快促進東北地區的解放立下赫赫戰功。在戰略追殲階段,第43軍與兄弟部隊共同南下作戰,參與衡寶戰役,和兄弟部隊共同重創白崇禧軍事集團。此舉
戰火中的科技革命:重塑未來戰爭新紀元 - 天天要聞

戰火中的科技革命:重塑未來戰爭新紀元

戰爭衝擊波,科技世界的重塑與變革。近期戰火在世界的某個角落再次點燃,但這場戰爭不僅僅是對地理和政治版圖的重新劃分,更是一場科技領域的無聲革命。戰爭的硝煙背後隱藏着科技創新的澎湃動力,正在悄然改變我們的世界。首先,我們看到了無人機技術的突飛猛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