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兩國,均為世界矚目的人口大國,總人口都超過14億。有趣的是,儘管兩國在人口規模上相近,但在糧食貿易方面,卻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態勢:中國往年都會大量進口糧食,而印度卻積極往外大量出口糧食。這一現象引發了眾多疑問:為何兩國在糧食貿易上會有如此大的差異?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
我們要明確一點,中國從他國購入糧食,並不意味着是生產出現了問題。實際上,中國的糧食生產一直保持穩定增長,就算不進口,也滿足了國內需求,每年還有盈餘儲備。我們的主要糧食作物,如小麥、稻穀這些,都有嚴格的種植規模,中國人飯碗早已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中國進口的糧食中,大部分是大豆、玉米、高粱等經濟作物,這些主要用於養殖業和榨油業,以滿足國內對肉蛋奶等副食品的需求。還有,從成本來說,這些進口的成本更低,因為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等國,地廣人稀,農業發達,加上機械化種植,其生產成本遠低於我們,進口糧食更利於中國養殖業發展。
可見,中國進口糧食更多是出於優化飲食結構、提高生活水平,還有生產成本考慮,而非糧食生產不足。
那印度為何能夠大量出口糧食呢?是其國內生產過剩嗎?從表面上看,印度似乎比我們擁有更好的農業條件:其耕地面積較多、土地又肥沃、氣候適宜、雨水充沛,一年三熟。但這些優勢並未完全轉化為糧食生產的實際成果。印度的糧食產量遠低於中國,大概只是我們一半。
這主要是由於印度在農業基礎設施、農業政策等方面存在諸多不足,水利建設不好,就導致靠天吃飯,這非常被動。此外,印度國內的地主制度也是一個大問題。家裡有田的,富得流油。家裡沒田的,只能給人家種植,一年到頭,工資不夠買糧食。這就陷入極端,地主家糧食吃不完,窮人沒錢買糧食。
而在印度,大部分耕地都集中在地主和農場主手中,貧困農民則面臨飢餓和營養不良的困境。每年印度餓死百萬人以上。農場主們,為了獲取經濟效益,就會選擇將糧食低價出口到國外,而國內貧困農民則無法獲得足夠的糧食保障,就容易產生餓死人的局面,所以印度年輕人,會選擇參軍填飽肚子。但種姓制度制約,不是誰都能當兵。
可見,印度每年能大量出口糧食,並不值得羨慕,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種建立在飢餓和不平等基礎上的糧食出口並不可取。相比之下,中國能夠在保障國內糧食安全的同時,通過進口豐富民眾生活,提高生產能力,這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