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俄羅斯在自己重要的戰略腹地大高加索地區,經歷了無比沉重的慘敗。努力維持了快30年的地緣戰略走向了崩潰。原本2個“老跟班”,一個阿塞拜疆,憑藉著西方和土耳其的支持,和俄羅斯翻臉、甚至抓捕俄羅斯人員;另一個亞美尼亞也帶着急切的“抱大腿”心態,找到了中國。不過,這裡面有件事情,我們必須搞清楚。
據《南華早報》的消息,亞美尼亞外長米爾佐揚日前訪華,在會見我國外長之後,向媒體說出了一個分量極重的話。亞美尼亞在深化對華關係上“沒有任何障礙與限制”。作為外高加索三國中唯一尚未與中國建立戰略夥伴關係的國家,這一表態直接將兩國關係推向了戰略升級的軌道。亞美尼亞外長更是直言不諱地挑明——已經向中方正式提出提升關係的倡議,因為雙方都看到了“戰略性質”和“共同利益”。
坦率的說,這事兒還是挺讓人唏噓的。亞美尼亞作為莫斯科曾經最忠實的“跟班”,人口不過幾百萬的小國,加入俄主導的集安組織,境內設有俄軍基地,經濟能源深度綁定,在外高加索地區成為了俄羅斯最牢固的盟友。然而在2020年和2023年兩場納卡戰爭徹底撕碎了對俄羅斯的信任,當阿塞拜疆在土耳其支持下奪走納卡控制權,導致10萬亞美尼亞人流離失所時,俄羅斯的“安全保證”形同虛設。所以,亞美尼亞最終在去年6月憤然退出集安組織,總理帕希尼揚痛斥普京“拋棄了我們”。
向域外大國轉向“抱大腿”,是亞美尼亞對俄羅斯的雙重失望。安全上,俄烏衝突讓莫斯科自顧不暇,無力維持對亞美尼亞承諾;經濟上,西方對俄制裁重創亞美尼亞貿易。所以,近期亞美尼亞開啟了全方位的“求援”行為。年初與美國簽署安全合作文件,議會高票支持加入歐盟,轉頭又向金磚和上合拋出橄欖枝。更戲劇性的是,曾被亞美尼亞視為宿敵的土耳其,如今竟迎來帕希尼揚的破冰訪問——兩國關閉三十年的邊界出現鬆動。這種“是神是鬼都燒香”的策略,暴露了小國在強權夾縫中的求生本能:俄羅斯靠不住,歐美太遙遠,土耳其虎視眈眈,向能夠聯繫到的一切大國伸手,想要抓到“救命稻草”。
而對我國而言,亞美尼亞的“熱情”之下,藏着的是我們必須想清的關鍵問題:它究竟要什麼? 亞美尼亞一面強調要將本國“和平十字路口”計劃與“一帶一路”對接,坦承“沒有中國參與,“和平十字路口”計劃不會產生真正影響”;另一面卻加速西靠,甚至不惜觸碰俄羅斯的戰略紅線。若我們缺乏清晰判斷,盲目投入基建與經貿資源,不僅可能因亞方政策反覆血本無歸,更可能觸動中俄關係的大局。
畢竟俄對高加索的傳統影響力雖減弱,卻從未消失,當亞美尼亞同時向歐盟、美國、土耳其和中國示好時,它的戰略意志究竟錨定何方?進一步說,亞美尼亞的“和平十字路口”計劃需要中國,但咱們要想明白:他這個和平十字計劃真能通向共同的未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