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以色列駐上海總領事白樂濰公開呼籲中國“停止購買伊朗石油以迫使伊朗改變地區行為”,甚至斷言“若中國切斷石油貿易,伊朗將崩潰”。這一訴求看似基於中伊緊密的能源紐帶——中國進口了伊朗90%的石油出口,且雙方存在4000億美元的長期合作協議。然而,當我們將目光投向現實數據與地緣格局,便會發現這一期待如同空中樓閣,既高估了中國左右伊朗意志的能力,更誤判了中東博弈的本質邏輯。
6月前20天日均達180萬桶,較5月激增80%,這是中國創紀錄的伊朗原油進口量。以色列正是據此認定中國“手握王牌”。白樂濰的邏輯鏈條清晰:中國作為伊朗經濟命脈的掌控者,只需切斷石油採購,便能迫使德黑蘭在核計劃、地區代理戰爭等問題上妥協。然而,這一推論忽略了一個根本事實:石油貿易是商業選擇而非政治籌碼。中國煉油廠採購伊朗原油的核心動機是每桶低於布倫特基準3.5美元的高折扣,以及夏季需求高峰期的儲備需求。市場的供需法則,遠非政治口號所能撼動。
以色列駐上海總領事白樂濰
以色列的誤判更深層在於,其將經濟依賴等同於政治從屬,全然無視伊朗作為地區強權的獨立意志。伊朗外長在停火後的聲明擲地有聲:“不會恢復與美談判,將根據各國在衝突中的立場調整外交戰略。” 這意味着,衝突中受損的核設施與軍工體系亟待重建,民生維穩更需資金。即便中國真如以色列所願削減進口,伊朗也必然通過擴大折扣、加密轉運等方式尋找新買家。
另外中國的支持存在明確邊界。儘管中國在聯合國譴責美以行動,並接受伊朗的公開致謝,但合作始終聚焦經濟領域。伊朗渴望的軍事技術轉讓(如高超音速導彈)被西方反覆炒作,卻無實質證據;中俄伊霍爾木茲聯合軍演僅限於反海盜、救援等低敏感科目。中國對伊朗的定位始終是“能源夥伴”,而非軍事盟友。更關鍵的是,中國清醒認識到伊朗的結構性困局:社會矛盾、制裁創傷、治理效能瓶頸……這些絕非外部力量可化解。
將國家能源安全寄託於一個深陷內外危機的國家,無異於高空走鋼絲。因此,中國堅持多元化能源布局:2024年原油進口覆蓋40餘國,俄羅斯佔19.3%、沙特佔14.7%,伊朗僅通過轉口隱形存在。即便最樂觀的第三方統計,伊朗原油也僅佔中國進口總量的13%——遠未達到“命脈”級別。
以色列的訴求,折射出其對中東權力變遷的焦慮。中國促成沙特伊朗和解、推動金磚擴容等外交成果,令西方驚呼“美國影響力旁落”。然而中國的中東戰略始終清晰:拒絕選邊站隊,巴以問題上堅持“兩國方案”,同時向加沙提供人道援助;既與伊朗深化能源合作,也與以色列保持技術經貿往來;經濟利益優先,一帶一路框架下,伊朗的恰巴哈爾港是聯通中亞的關鍵節點,中巴經濟走廊的補充;霍爾木茲海峽的航道安全關乎中國60%的能源進口——維穩而非顛覆,才是核心訴求。
當以色列領事呼籲中國“承擔調解人責任”時,她或許忽略了:中東的和平需要的是地區國家自主協商的智慧,而非外部強加的“救世主”,中國既無意願亦無能力重塑伊朗的國家意志。以色列若將國家安全寄託於他國對伊朗的“經濟窒息”,不僅不切實際,更可能錯失真正的和解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