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蠟筆小新
編輯|科技大怪獸
前言
誰都沒有想到,伊朗抓捕的間諜中,竟然大部分是阿富汗和印度人,直接反映出了伊朗內部存在嚴重的疏漏。
要知道,印度可是伊朗曾最信任的盟友,此次被揭穿,這不僅是一場間諜風暴,更是一場信任之間的崩塌。
那麼,這件事情究竟是怎麼回事?要從何說起?
伊朗間諜危機
2025年6月,伊朗情報系統在全國範圍內發動一次前所未有的反情報清查行動。行動的導火索,是伊斯法罕核設施外圍遭遇數次精準打擊後,伊朗軍方懷疑信息遭內泄。
隨着調查的深入,伊朗革命衛隊與國家安全部門在霍爾木茲甘、德黑蘭、克爾曼等地展開多輪突襲,累計拘捕超過700名涉嫌為外國勢力服務的人員。
在這批嫌疑人中,最引發伊朗政界震驚的,是其中多達數十人擁有印度護照,這些人並非潛伏特工或非法偷渡分子。
網絡圖片
而是在伊朗合法工作的工程技術人員、項目顧問、IT系統維護員,他們多數受雇於伊朗能源、基礎設施、通信等戰略領域項目。
並通過工作身份進入關鍵崗位,長時間對內網環境、軍用坐標、調度信息等進行情報採集。
印度作為曾與伊朗簽署恰巴哈爾港協議的重要戰略合作國,其公民大規模參與間諜活動被伊朗政府視為重大背信行為。
更令人憤慨的是,這些印度籍間諜並非自行其是,而是被明確指證與以色列情報機關協同作業,在行動策劃、目標標定、數據傳輸等環節高度配合。
部分間諜甚至為以色列無人機提供精確定位信息,直接助力了對伊朗關鍵軍事設施的打擊。
除此之外,還有另外一個國家也參與了進去。
網絡圖片
另一個背後捅刀的群體
相比印度人的身份明確、職能集中,阿富汗間諜的滲透則更為分散、隱蔽和難以識別。
自2021年美軍撤離阿富汗以來,伊朗作為鄰國接納了大量阿富汗難民,至2025年初,非官方估算在境內的阿富汗人已超過450萬。
其中相當一部分為非法滯留,依附於邊緣社區,以勞工、零工、走私中介等身份維持生計。
網絡圖片
其中一批被捕人員來自坎大哈地區,多為普什圖族,曾在美軍駐阿富汗時期擔任翻譯或後勤人員,極有可能早已被摩薩德事先接觸並長期控制。
這些人並不具備高技術能力,但其對伊朗本地地理、民眾生活習慣的熟悉,使其在策反、爆破、引導型任務中極具實用性。
摩薩德為其提供資金、聯絡設備與行動指令,而他們則依靠在伊朗的庇護身份與散居結構,形成了天然的隱秘網絡。
網絡圖片
在技術掩護與制度漏洞的雙重作用下,伊朗社會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殘酷現實,過去所收容的“他者”,正在成為安全體系的直接威脅。
後門早就裝好了
伊朗與印度在過去十年建立了廣泛的經濟技術合作框架,特別是在伊朗受到西方制裁限制高端技術引入的背景下。
印度成為為數不多仍可公開向伊朗輸出技術服務的國家之一,正因如此,印
度工程師、系統集成商和軟件顧問得以大規模進入伊朗政府項目,包括通信基礎設施、民航導航、石油能源調度系統乃至國防網絡模塊。
2025年被清查出的印度籍間諜中,至少17人長期參與伊朗關鍵系統的“升級”與“維護”工作。
他們涉及的數據傳輸協議、機場調度程序、防空雷達信息處理鏈條等,成為外部勢力精準攻擊的重要突破口。
內塔尼亞胡
以色列在數次無人機打擊中展現的情報精準度,即體現了對伊朗雷達盲區和預警空窗期的深度掌握,這背後正是系統性技術後門在起作用。
技術層面,這些後門並不依賴植入硬件,而是通過操控調度參數、修改反饋延遲、植入系統調用鏈的“監聽代理”等方式,以合法運維名義維持常態運行。
一旦激活,後門可以向外回傳系統響應參數、設備啟停周期、數據流向等關鍵信息,這使得以色列在突襲行動中能夠“先一步知曉”伊朗的部署、反應與盲點。
網絡圖片
面對滲透規模、破壞廣度的不斷擴大,伊朗政府採取了嚴厲且迅速的反制措施。
13名印度間諜被迅速審判並執行絞刑,政府以此為震懾手段,試圖向國內與國際傳遞“零容忍”的立場。
間諜滲透的悖論
伊朗的反間諜危機不僅源於外部入侵,更難在於內部邊界的模糊,當前被捕的間諜中,超過一半為持合法工作簽證的“外籍合作人員”。
網絡圖片
其身份在系統中與普通外籍員工無異,部分長期定居、與伊朗人通婚甚至擁有居留權的個體,也被發現參與情報收集與傳遞。
這種“本地化”間諜具有高度隱蔽性,他們熟悉本地行政流程、語言、技術架構,能夠不引人注目地長時間嵌入目標系統。
伊朗在長期依賴外援技術的過程中,未建立對“關鍵崗位外籍人員”的長期審查與動態監控機制,使得這些“內線”幾乎等同於本地技術骨幹。
網絡圖片
外交、安全與移民管理的交錯牽制,使得伊朗在間諜“灰色身份”治理上始終無法形成統一戰略。
技術依賴、制度疲軟與治理模糊之間的矛盾,正在一點點侵蝕伊朗國家安全的根基。
利益纏繞
印度在伊朗、中以以及中巴之間,長期扮演着多重角色的“牆頭草”狀態,印度通過恰巴哈爾港項目與伊朗合作,以平衡巴基斯坦瓜達爾港背後的中巴戰略軸心。
網絡圖片
而且印度又在科技、軍事和情報領域與以色列保持緊密合作,尤其在網絡戰、無人機技術、衛星偵察等方向,已與以色列構成事實上的戰略共同體。
從2022年開始,美國對印度在中東的角色施加更強的戰略整合壓力,將印度視作遏制伊朗和我國影響力的潛在槓桿。
在這種背景下,印度選擇與美以共享情報體系,通過技術輸入、項目合作的方式在伊朗內部布下深層“觸角”。
網絡圖片
伊朗在中東格局中因此處於日益被動的位置,對伊朗而言,與印度合作本意是打破西方制裁封鎖,藉助印度的工程和技術力量維持國家運作。
但事實證明,這一合作反而成為信息安全的重大破口。
未來走向
伊朗接連暴露出間諜滲透問題,並對外籍技術人員採取極刑處理,表面看是安全反制,但實際上暴露了伊朗在地緣與經濟雙重困境下的結構性危機。
網絡圖片
對伊朗來說,此次大規模間諜風暴,不僅削弱了與印度等國的技術合作基礎,更在中東格局中加速了其與西方乃至區域國家的隔閡。
此次伊朗間諜案,在區域局勢與全球博弈中掀起巨大漣漪,中東這片土地,歷來是大國角力的縮影。
此次伊朗被滲透事件,不僅是一場國家安全危機,更是全球地緣政治棋盤上權力、經濟、技術交織博弈的縮影。
伊朗在風雨飄搖中試圖尋找新的平衡,但在全球化與制裁的拉鋸下,無論是對印度、以色列,還是對中國,每一份合作都藏着未解的疑問。
莫迪
未來,伊朗的抉擇不僅關乎它能否恢復國家安全,更關乎它如何在被制裁、被孤立、被利用與被爭取的多重角色中,重新界定“誰是自己人”。
結語
當信任被利用,身份變成掩護,伊朗經歷的不只是國家安全危機,還有一場關於地緣政治系統下的信任崩塌。
間諜的滲透無處不在,只有重新構建國家邏輯,才能儘可能避免。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繫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來源:魯中晨報2025-06-25伊朗逮捕700多名涉嫌為以色列從事間諜活動人員
參考消息2025-06-25伊朗逮捕多名摩薩德特工 情報網作用顯著
江蘇經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