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亡齒寒,算錯了賬。
歐盟算盤打得精,卻沒想到棋差一招。
剛喊話要中方“理解恐懼”,想多要點稀土,但轉頭就收到了來自中國的反制:你卡我技術,我護我資源。
技術人才也成“戰略資源”,中方加強出境管控
資源可以管控,技術不能外流。
據《華爾街日報》6月25日報道,中國近期要求稀土行業內企業提交掌握核心技術人員名單,包括其教育背景、專業方向和研究經歷。
部分技術人員被要求上交護照,非經批准不得出境。
目的很清楚:防範技術泄密,構建技術壁壘,保護國家利益。
這不是封鎖人才,而是在戰略資源保護上的“軟着陸”方式。
從“卡住資源”到“卡住技術”,中國在稀土問題上的應對,正在從被動防守轉向主動管理。
這對歐盟來說,是沉重信號。
因為即便他們找到替代礦源,沒有這些技術與工藝,依舊難以撼動中國在全球稀土產業的主導地位。
同日,歐盟駐華大使托萊多表示,希望中方在30天內解決稀土磁鐵出口許可問題。
但這句“希望”背後,其實是一個外交時限。
托萊多說,歐洲企業已因稀土磁鐵短缺陷入“非常非常嚴重”的困境。
他還特別提到,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與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將於7月訪華,希望在此之前解決問題。
這場“稀土外交”,帶着急促、焦慮,甚至一點命令口吻。
但中方並未照單全收。
中方立場明確:依法審批,絕不寬口子
面對歐盟催促,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亞東在26日回應:“中方已依法批准部分稀土出口許可,審批工作正在加快推進。”
簡單來說,就是中方並未關閉大門,但也沒承諾全面放開。
合規,就批;違規,就卡。
這是一種制度性回應。
更關鍵的是,中國並未把稀土徹底“武器化”,而是堅定站在國際通行的出口管制原則上。
區別對待?沒有。
規則優先?有。
這與歐盟希望通過“政治溝通”解決經濟問題的思路,截然不同。
中方已批准稀土出口許可,但歐盟卻仍在“訴苦”。
當天,歐盟對華貿易高級官員伊娃·瓦萊·拉加雷斯在一場研討會上還表示,希望中方在明年 4 月之前恢復稀土磁鐵的開放流通的相關內容。
她還提出,中方應對與軍方沒有關聯的歐盟民用企業給予豁免。
這種表達方式,更多是情緒宣洩,而非解決問題的對話策略。
歐盟顯然還在試圖用“道德綁架”推動中方鬆動政策。
但現實是,中國的稀土管理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不再是按需配貨的出口商品。
中方強調的是:符合要求,就能出口;不合規,就得等。
這不是政治選擇,而是制度安排。
歐盟的“要資源+設壁壘”策略,註定走不通
其實,這不是第一次歐盟在關鍵材料問題上採取雙標操作。
一邊想從中國拿走高純度稀土,一邊又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對醫療器械設置採購壁壘。
想要好處,卻不願讓利,這才是歐盟政策的最大問題。
6月20日,歐盟還在宣布限制中國醫療器械企業參與歐盟公共採購。
中方回應強硬,稱此舉嚴重破壞公平競爭,將採取必要反制。
中歐之間的互信,正在因這種操作逐步流失。
中國的反應也逐漸從防禦轉向體系化反制。
從不鏽鋼加稅,到稀土出口許可,再到人才流動管理,步步為營,環環相扣。
歐盟也不是沒有想過“去中國化”。
它曾推出《關鍵原材料法案》,計划到2030年實現10%稀土本土開採、40%本土加工。
還聯合澳大利亞、美國、日本,試圖構建“稀土替代供應鏈”。
但這些計劃面臨三個問題:
一是礦源雖有,提純技術卻滯後至少10年。
二是成本高企,環保壓力大,難以規模量產。
三是沒有完整的產業鏈,磁體製造等關鍵環節仍依賴中國。
理想豐滿,現實骨感。
沒有中國的稀土,中國的技術,中國的人才,歐盟的產業鏈難以閉環。
一紙公告,擋住了歐盟的鋼鐵之路
6月30日,中國商務部發布《關於對原產於歐盟等地的不鏽鋼鋼坯和熱軋板卷繼續徵收反傾銷稅的公告》。
公告很清楚:自2025年7月1日起,反傾銷稅繼續實施,期限五年。
歐盟企業的稅率維持在43%。
這是建立在2019年反傾銷調查基礎上的延續。
彼時,歐盟把大量不鏽鋼產品低於成本價傾銷中國市場,導致中國市場短時間內市場份額從12%飆升至23%。
價格戰背後,其實是對中國本土鋼鐵產業的實質性打擊。
商務部調查認定,如不繼續徵稅,這類行為極可能死灰復燃。
所以,這並非中國“動怒”,而是依法依規,合情合理。
牌在手,氣自足
中國已不再是那個一味“講大局、讓三分”的角色。
如今的中方,規則在手,制度為盾,該減就減,該批就批。
不鏽鋼加稅,是對過去五年傾銷行為的延續處理。稀土出口管制,是對國家安全和產業主權的理性保護。
中歐之間的關係,不能靠訴苦維繫,靠施壓推動,更不能靠“既要又要”維持平衡。
合作要對等,尊重才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