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客》:AI教會人類如何寫“好”文章,卻讓真正的好文章消失了

2025年07月01日11:10:13 國際 3517

《紐約客》:AI教會人類如何寫“好”文章,卻讓真正的好文章消失了 - 天天要聞

《紐約客》雜誌日前撰文指出,ai不僅正在改變我們的寫作方式,更在潛移默化地重塑我們的思維結構——以“效率”為名,犧牲原創性;以“智能”之名,統一表達的風格與內容。

當我們越來越頻繁地藉助chatgpt等ai工具完成各類創意任務,我們是否正在失去屬於人類的多樣性、深度與表達欲?

ai正以“平均值”的邏輯重構文化——訓練自海量數據的語言模型,天生傾向於重複、模仿和壓縮,而不是質疑、顛覆和發明。帶來的不是思想的火花,而是“看起來還行”的合格產物,是安全、標準化、去稜角的表達。這種自動生成的平庸感,既舒適又危險:降低了原創的門檻,也降低了對原創的期待。

當所有人都寫出“像樣”的文章時,真正的好文章就難以誕生。這場由ai引發的“平庸化革命”,值得我們比技術熱情更多的理性反思。

以下為文章全文:

去年,麻省理工學院進行了一項實驗,找來美國波士頓地區多所大學的50多名學生,分為三組,讓他們根據sat考試寫作題寫一篇議論文,題目是《我們取得的成就是否必須惠及他人,才能讓我們真正感到幸福?》

第一組只能靠自己的腦力完成寫作;第二組可以使用谷歌搜索信息;第三組則被允許使用chatgpt,也就是可以根據用戶指令生成整段文字甚至整篇文章的大語言模型(llm)。在寫作過程中,所有學生都佩戴了一種帶電極的頭戴式設備,用以監測大腦活動。

根據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研究科學家、這項實驗論文的共同作者娜塔莉婭·科斯米娜(nataliya kosmyna)的說法,分析結果顯示出顯著差異:使用chatgpt的那組學生大腦活動水平遠低於其他兩組。

大腦成像顯示,他們不同腦區之間的連接更少,α波連接度下降(通常與創造力相關),θ波連接度也降低(這與工作記憶有關)。一些使用大語言模型的學生對自己寫出的文章“完全沒有歸屬感”,而在一次測試中,80%的學生甚至無法複述自己“寫過”的內容。這項研究是首批從科學角度量化“依賴ai完成任務所帶來的認知代價”的實驗之一。

另一個令人警醒的發現是:使用大語言模型的學生所寫文本中,常用詞彙和觀點高度趨同。sat題目本應足夠寬泛,以激發多樣化的回應,但ai的參與卻讓結果變得高度同質化。“這些看似來自不同時間、不同個體的文章,其輸出卻出奇一致,” 科斯米娜說。比如在《什麼讓我們真正快樂》這個題目下,使用大語言模型的學生更傾向於談論事業成功與個人成就;而在討論慈善行為是否應成為道德義務的問題上,使用chatgpt的那組幾乎全體持支持態度,而其他組的回答中則包含了對慈善本身的批判性思考。

“你在這些文本中不會看到任何分歧性的觀點,” 科斯米娜指出,“我們正在面對的是:一切被平均化的狀態,一切,無處不在,全部變得中庸。”

ai是一種“平均化”的技術:大語言模型是通過分析海量數據中的模式來訓練的,它們生成的答案天然趨向於“共識”——不論是寫作質量(常常充滿陳詞濫調與套話),還是觀點內容(往往流於平庸)。過去當然也有其他技術削弱或簡化過人類寫作的過程,比如文學分析摘要工具sparknotes或電腦鍵盤,但ai所實現的“思維外包”程度前所未有。換句話說,任何一個用chatgpt寫婚禮致辭、撰寫合同、完成大學論文的人——如今顯然已非常常見——都彷彿變成和麻省理工實驗的試驗對象一樣的人。

警惕ai強化的文化霸權

openai首席執行官山姆·奧特曼認為,我們正接近一種他稱之為“溫和奇點”(gentle singularity)的階段。在最近的一篇博客文章中,奧特曼曾寫道:“chatgpt已經比人類歷史上任何一位個體都更強大。全球數以億計的人每天都依賴它來完成越來越多的重要任務。” 在他的設想中,人類正與機器融合,而他的ai工具就是對傳統“大腦系統”的改進:它們“顯著放大了用戶的產出”。但我們目前根本不知道這種大規模ai使用所帶來的長期後果。若這些早期研究可信,奧特曼所說的“產出放大”恐怕要以質量下降為代價。

今年4月,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發布了另一項同樣令人不安的研究,進一步印證了ai所帶來的“思想同質化”問題。

該實驗分為兩組用戶——一組美國人,一組印度人——回答了一些與文化背景有關的寫作題,比如《你最喜歡的食物是什麼,為什麼》、《你最喜歡的節日是什麼,你是怎麼慶祝的?》等。其中一部分參與者使用由chatgpt驅動的“自動補全”工具——只要他們寫作時稍作停頓,系統就會自動提供詞語建議;而另一部分則完全獨立完成。

最終結果顯示,使用ai輔助寫作的印度和美國用戶,他們的答案風格趨同,明顯向“西方範式”靠攏。他們最常寫的“最喜歡的食物”是披薩(壽司排第二),最常提到的節日是聖誕節。風格上的統一也令人警惕:比如一篇由ai輔助生成、表達對雞肉炒飯(chicken biryani)喜愛的文章,往往不會具體提及豆蔻或檸檬泡菜等文化標誌性食材,而是簡單泛泛地稱其為“風味濃郁、香料豐富”。

當然,理論上講,寫作者始終可以選擇不接受ai提供的建議。但這些工具往往具有某種“催眠效應”,建議源源不斷地湧現,很容易壓制寫作者原本的聲音。

康奈爾大學的信息科學教授阿迪提亞·瓦希斯塔(aditya vashistha)就曾把ai比作“一個坐在我身後、不停說‘這是更好的寫法’的老師”。他補充說:“長此以往,你會失去自我,失去真實性,也會對自己的寫作失去信心。” 他的同事、研究合著者摩爾·那爾曼(mor naaman)也指出,ai的建議“以一種隱蔽但強有力的方式,不只是改變你寫了什麼,而是改變你怎麼想”。從長遠來看,這種影響可能導致人們對“什麼才是正常的、可取的、恰當的”產生整體性偏移。

我們經常用“平庸”或“無趣”來形容ai生成的內容,但“平均化”並不意味着無害。小說家兼記者沃希尼·瓦拉(vauhini vara,其新作《searches》部分聚焦於ai對人類交流與自我意識的影響)指出,ai文字的平庸性“反而帶來一種‘安全’與‘無害’的幻覺”。

曾任《紐約客》編輯的瓦拉繼續說道:“現實是,它正在悄然強化某種文化霸權。” 對openai而言,讓模型的輸出“更容易被普遍接受”正是它們的商業動因所在——輸出越“正常”、越無稜角,付費訂閱用戶的基數就越大。平均化不僅高效,還帶來規模經濟,瓦拉說,“當一切都一樣時,效率才是最高的。”

在奧特曼預言的“溫和奇點”中,“更多人將能夠創造軟件和藝術。”目前,許多ai工具已宣稱能讓我們“與靈感之神繆斯對話”,比如figma的創意生成工具,或者adobe的移動ai應用。但其他研究卻表明,真正“自動化創造力”遠比宣傳中困難得多。

加州聖塔克拉拉大學2024年的數據分析研究了ai工具在兩個標準“創意思維”任務中的表現:一個是產品改進(例如“怎麼讓毛絨玩具更有趣”),另一個是預測“不可能的後果”(例如“如果地球重力變得極其微弱,會發生什麼?”)。一組受試者使用chatgpt輔助作答,另一組則使用oblique strategies——音樂人布賴恩·伊諾(brian eno)和畫家彼得·施密特(peter schmidt)在1975年設計的一組創造力卡片,內容古怪但能激發思維。

研究者要求參與者盡量提出新穎的創意,但結果再次顯示:chatgpt組的答案更趨同、更集中、更“語義雷同”。

幫助完成這項研究的馬克斯·克雷明斯基(max kreminski,現就職於生成式ai公司midjourney)表示,當人們在創意過程中使用ai,往往會逐漸放棄原本的思考。他解釋說,最初用戶確實會帶着自己的各種想法介入,但由於chatgpt能快速生成看似“可接受”的大批內容,用戶便逐漸進入一種“策展模式”(curationist mode)。這個影響是單向的,而且並非向著更高水平推進:“人類的想法往往無法強力影響機器的輸出,”克雷明斯基說,“chatgpt會將你拖向它所積累的用戶平均值‘質心’。”換句話說,使用時間越長,模型會佔滿“上下文窗口”(context window,即模型的工作記憶),而當這個窗口飽和後,ai更傾向於重複自己說過的話,原創性也會隨之降低。

需要強調的是,麻省理工學院、康奈爾和聖塔克拉拉大學的這些實驗規模仍然較小,每項研究的受試者人數都不足百人,ai對人類思維與社會的長遠影響仍有待進一步觀察與深入研究。但與此同時,在meta的meta ai應用中,我們已經可以看到一個“公共生成內容流”:由數以億計的陌生人用ai製作的圖像、視頻與文本滾動呈現,彷彿一個超現實的信息洪流。這些內容幾乎都具有一種“過度拋光”的光滑質感,無論是濾鏡視頻片段,還是諸如“寫一封專業的會議改期郵件”這類日常任務文本。

在一段引人深思的對話中,一位名為@kavi908的用戶向meta的聊天機器人提問:“ai 是否有可能在未來超越人類智能?”該模型給出了四種“未來情景”作為回應,但它們全都描繪了一幅美好藍圖:ai 將變得更強大、更高效、更友善,並最終對整個人類社會帶來益處。

這四種情景中沒有提及任何失敗、風險或負面後果——沒有技術失控、道德困境,也沒有社會不平等的加劇。這種一邊倒的樂觀敘事,很可能反映了meta在系統設計中的“技術樂觀主義”偏見。

更關鍵的是,模型用一種“中庸”的語氣將潛在的複雜爭議簡化為和諧願景,削弱了對話中本該存在的多元觀點與思想張力。如果我們不加辨別地接受這種看似中立、實則偏頗的答案,某種意義上就是停止了獨立思考——如果我們不自己動腦判斷,而是一味相信聊天機器人說的每句話,那這就如同是把大腦”關掉“了一樣。(文/騰訊科技特約編譯 無忌 海倫)

國際分類資訊推薦

被停職後 佩通坦最新發聲:接受憲法法院決定 - 天天要聞

被停職後 佩通坦最新發聲:接受憲法法院決定

△當地時間7月1日,佩通坦在總理府表示接受泰國憲法法院的決定。 當地時間7月1日,在被裁定暫停總理職務後,佩通坦表示接受泰國憲法法院的決定,她將在15天內將申辯材料提交至憲法法院。當日稍早前,泰國憲法法院決定受理對總理佩通坦的彈劾請願並暫停
泰國副總理出任看守總理 - 天天要聞

泰國副總理出任看守總理

當地時間7月1日,在泰國總理佩通坦被停職後,泰國副總理兼交通部長素里亞·庄龍琅集出任看守政府總理。當天稍早前,泰國憲法法院決定受理對總理佩通坦的彈劾請願並暫停其總理一職。根據憲法法院的聲明,憲法法院的9名法官以9比0的投票結果接受了請願書,並以7比2的投票結果決定佩通坦暫停行使總理職權,直到作出裁決。(來...
佩通坦,被暫停行使總理職權 - 天天要聞

佩通坦,被暫停行使總理職權

新華社快訊:據泰國媒體報道,泰國憲法法院7月1日宣布,受理有關調查總理佩通坦是否存在違憲行為的請願書,並決定暫停佩通坦行使總理職權。泰國總理佩通坦 資料圖來源:長安街知事 編輯:施一楠...
上海一男子起訴招商銀行頻繁發推銷短信,獲5000元精神損害撫慰金 - 天天要聞

上海一男子起訴招商銀行頻繁發推銷短信,獲5000元精神損害撫慰金

據胡先生回憶,自2月底起多次接到招商銀行信用卡中心的推銷電話,3月5日通過“金融消費者保護服務平台”首次投訴,要求停止騷擾、書面道歉並賠償200元。然而招行在承諾屏蔽後仍繼續發送推銷短信,促使他進一步維權。胡先生表示,後續他通過相關資料搜索,向上海浦東新區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