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青茶
前言
近期,歐盟再次對中國施加壓力,要求在一個月內解決“稀土供應問題”,試圖緩解其高科技產業原材料緊缺的燃眉之急。
在同一時間節點,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加稅、繼續鼓吹“經濟脅迫”論調,中歐關係再度緊張。
面對歐方的兩面做法,中國並未妥協,而是做出強硬回應:宣布自2024年7月1日起,延續對歐盟、英國、韓國和印尼等國家的進口不鏽鋼產品徵收反傾銷稅,期限五年。
此舉震動國際市場,也彰顯中方在捍衛產業安全、應對不公平貿易中的堅定立場。
稀土之爭升級
在現代工業體系中,稀土金屬被譽為“工業黃金”,廣泛應用於新能源汽車、風力發電、軍工雷達、芯片製造等多個關鍵領域。
尤其是對於大力發展綠色能源和半導體產業的歐洲而言,穩定的稀土供應已成為戰略命脈。
然而,多年以來,全球稀土供應嚴重依賴中國。
中國掌握着全球近60%的稀土資源儲量,和90%以上的稀土精鍊能力。
2024年上半年,因環保治理加強及供應鏈調整,中國稀土出口節奏放緩,這使得歐盟相關企業面臨成本飆升和材料短缺的雙重困擾。
面對困境,歐盟並未選擇在規則框架內尋求合作,反而一邊大肆施壓中方,要求“在一個月內開放稀土出口管控”,一邊通過加稅、制裁、輿論抹黑等手段持續打壓中國企業。
歐盟駐華代表甚至以“歐洲的恐懼需要中國理解”為借口,公然要求中國“體諒”其困難。
這種姿態無異於將責任轉嫁給中方,卻忽視了自身在供應鏈脫鉤、綠色保護主義、技術封鎖等方面的種種不當行為。
與此同時,歐盟對中國產品的打壓並未放緩。
早在2023年10月,歐盟委員會就以“國家補貼過多”為由,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高達27%的臨時關稅。
2024年G7峰會期間,歐方更是聯合其他成員國炒作“中國經濟脅迫”論,意圖將中國塑造成全球貿易不穩定的“威脅製造者”。
這種明顯的“雙標”行為,讓中國不得不採取有力措施加以回應。
在中方看來,既然歐盟不尊重互惠互利原則、持續干擾正常貿易秩序,那就必須通過對等方式予以反制,維護國家產業和經濟安全。
反傾銷稅重啟
2024年6月28日,中國商務部宣布一項重要決定:自2024年7月1日起,繼續對原產於歐盟、英國、韓國和印尼的不鏽鋼鋼坯,及熱軋卷徵收反傾銷稅,實施期限為五年。
這一決定基於複審調查結論——若取消反傾銷措施,歐盟等地傾銷行為將捲土重來,對中國國內相關產業造成重大損害。
這項政策並非“臨時起意”,而是早有前例可循。
2019年,中國首次對相關國家發起反傾銷調查並徵收關稅,其背後正是由於歐盟及其他國家,向中國市場傾銷大量低價不鏽鋼產品。
那一階段,中國的不鏽鋼市場一度被進口產品“圍攻”,市場份額從12%迅速上升到23%,導致大量本土企業面臨減產、裁員甚至倒閉。
調查發現,這些進口產品往往以低於成本價進行銷售,嚴重擾亂正常市場秩序,已構成“實質性傷害”。
隨後五年,在反傾銷措施保護下,中國的不鏽鋼產業逐步恢復元氣,企業加快設備更新、產品升級、環保投入,不僅重塑國內市場格局,還在出口領域取得突破。
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車、電力輸送、軌道交通等高端製造領域,國產不鏽鋼產品競爭力顯著提升,部分技術性能已超越進口產品。
這也使得中方更堅定信心,要通過延續反傾銷稅政策,為本土產業爭取公平環境、鞏固發展成果。
複審調查還指出,儘管全球鋼鐵市場價格波動加劇,但歐盟等國企業在產能過剩背景下,仍傾向通過傾銷來“消化存貨”,這意味着若取消稅收限制,中國市場將再次成為“傾銷重災區”。
中方此番宣布延續稅率,並非報復,而是基於市場規律和維護公平競爭的需要。
此外,中國還明確傳遞了一個信號:國家在關鍵產業面前絕不退讓。
面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地緣風險上升,中國不再寄希望於外方的善意承諾,而是通過實質性政策行動來穩住產業安全底線。
歐盟若繼續打壓,只會失去中國
反傾銷稅的延續讓部分歐盟企業和政客措手不及。
他們曾幻想中國會在“稀土談判”中讓步,妥協交換市場准入,卻忽視了一個基本事實:中國不僅有能力提供關鍵資源,也有足夠底氣應對外部壓力。
從經濟總量看,中國早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是歐盟多類產品的最大出口目的地之一。
僅就不鏽鋼產業而言,中國年消費總量佔全球約一半,是歐盟企業最依賴的外銷市場之一。
此次反傾銷稅將使歐洲鋼廠的價格優勢徹底失效,不僅失去中國訂單,還可能面臨國內庫存積壓、利潤下滑的風險。
更重要的是,若中歐關係繼續惡化,不排除中國在更多關鍵領域採取對等反制。
以稀土為例,雖然目前中方仍維持正常審批機制,但若歐盟持續挑釁,不排除將出口配額作為外交博弈籌碼。
屆時,歐盟新能源汽車、風能、航空等多個行業都將面臨“卡脖子”困境。
反觀歐盟自身,內部通脹壓力未解,製造業復蘇乏力,還在新能源轉型關鍵節點,如果繼續將貿易問題政治化,只會損害自身發展機會。
而中方釋放的政策信號也非常明確:合作的前提是相互尊重,打壓和逼迫只會換來堅決反制。
事實上,中國對外始終保持開放姿態,希望與各國建立公平、穩定、可持續的貿易夥伴關係。
只要歐盟回歸理性、放下政治偏見,許多問題都可以通過磋商解決。
但如果一邊想要合作,一邊又要打壓,中國也完全可以“該硬則硬”。
更值得警惕的是,歐盟近年來在美國推動下日漸激進,頻頻在貿易領域對華出招——從光伏到風電、從芯片到電動車,無不施加歧視性政策。
而這類行為正在損害中歐多年構建的信任基礎。
未來,歐盟若不反思政策走向,不僅中國市場難以維繫,恐怕連自身的產業鏈安全也會面臨更大挑戰。
結語
中國此次延續反傾銷稅,不僅是對歐盟不公平貿易行為的正當回應,更是對國家核心產業的一次堅定護航。
在多重國際壓力下,中國經濟展現出韌性與戰略定力,不再容忍“你打我還笑”的舊格局。
稀土之爭與不鏽鋼反制背後,是中方基於國家利益與國際規則的冷靜判斷。
未來,中歐關係是否能走出僵局,關鍵在於歐方能否放下“施壓—打壓—索取”的傲慢姿態,真正以平等互利的態度面對中國。
畢竟,合作的大門永遠敞開,但前提是尊重和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