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嚴格依據權威信源(官媒佔比超80%),結合最新動態及歷史數據,最終觀點保持中立。結尾附有參考資料
一邊放風要談判,一邊威脅再轟炸,特朗普的外交策略把德黑蘭逼到了牆角。
“美國下周將與伊朗舉行會談!”6月25日,特朗普在北約峰會上的宣言引發全球關注。
可話音未落,他立即補上威脅:若伊朗拒絕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24小時無限制核查”,美軍將“毫不猶豫再次打擊核設施”。
不到24小時,伊朗外長阿拉格齊冷冷回應:沒計劃,沒安排,沒討論。核談判?伊朗還沒決定。
與此同時,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在電視鏡頭前揚起手掌:“我們狠狠打了美國一記耳光!”。這場被包裝成“和平進程”的外交大戲,開場已是火藥味十足。
特朗普的社交媒體賬號成了新戰場。6月27日,他在“真實社交”上對哈梅內伊發起猛攻:“他(哈梅內伊)不應說謊。
他的國家被摧毀了,三個核設施被摧毀了。”接着拋出一句更刺耳的補充:“很清楚他的藏身之處,但不會讓以色列或美國武裝部隊……終結他的生命,我救了他一命。”
這種赤裸裸的人身攻擊踩中了伊朗紅線。外交部長阿拉格齊連夜在社交媒體回擊:“如果特朗普總統真的想要達成協議,就應該放下對伊朗最高領袖的不尊重和不可接受的語氣。”
他諷刺以色列為避免被伊朗導彈“夷為平地”,“只能去求助(美國)‘爸爸’”。
口水戰背後是真實傷亡數字。伊朗衛生部門統計顯示,以色列6月空襲已造成627人死亡、4870人受傷。當特朗普在推特上炫耀武力時,德黑蘭街頭還有未清理的廢墟。
戲劇性的是,就在雙方隔空對罵時,秘密外交渠道從未關閉。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獨家披露,特朗普政府正討論用“金元攻勢”撬動談判:解凍伊朗60億美元海外資金、放寬部分制裁,甚至推動海灣國家出資200-300億美元支持伊朗“民用核計劃”。
但所有方案都卡在同一個死結上:美方堅持伊朗必須完全停止鈾濃縮活動。而伊朗外長阿拉格齊26日划出的底線恰恰相反——任何協議必須保證伊朗繼續開展鈾濃縮活動。
“伊朗領導人是真天真呢,連特朗普的話都信,而且一次又一次在被騙的情況下繼續相信。”某阿拉伯媒體一針見血。
自2024年停火以來,德黑蘭三次妥協換來的是美軍襲擊伊朗油輪六次、以色列空襲敘利亞境內伊朗目標八輪。
特朗普將6月的空襲吹噓為決定性勝利。他在北約峰會上將轟炸伊朗核設施比作“廣島長崎核爆”,宣稱伊朗核項目因此“倒退數十年”。
白宮戰報更宣稱福爾多、納坦茲和伊斯法罕三處核設施被“徹底摧毀”。
但聯合國原子能機構負責人格羅西的評估潑了盆冷水。他駁斥所謂“沙漏法”,強調技術知識不會因轟炸消失。重建核設施更多取決於工業能力而非時間計算。
伊朗罕見承認損失。阿拉格齊27日坦言核設施“破壞程度很高”,同時拒絕國際核查人員進入評估。
衛星圖像則捕捉到耐人尋味的細節:伊朗南部阿巴斯港的防空導彈陣地連續三日保持靜默——是無力防禦還是戰略隱忍?
當美伊隔空試探時,以色列的刀始終懸在談判桌上。國防部長卡茨26日接受採訪時毫不遮掩:以色列曾想“清除”哈梅內伊,只是時機未到。
次日他更進一步,宣布已指示國防軍制定針對伊朗的長期行動計劃,核心目標直指“阻止伊朗核計劃”。
以色列軍方更是高調宣布戰果:打擊900多個目標,消滅30多名安全高官和11名核科學家。這種“補刀”時機絕非巧合——內塔尼亞胡政府正用行動警告美國:別想背着以色列與德黑蘭做交易。
“以色列是當前對美伊核談判產生最大負面效應的一股外部力量。”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李子昕點破要害。以色列的立場極端明確:絕不允許伊朗進行任何核活動。
伊朗街頭的情緒已成談判最大變數。德黑蘭大學民調顯示,63%民眾認為不應再信任美國承諾。革命衛隊高層在內部會議中說得更直白:“與華盛頓談判無異於飲鴆止渴”。
經濟困境加劇了民意沸騰。年初美國重啟“極限施壓”後,伊朗里亞爾兌美元匯率一度暴跌至85萬:1,通脹率飆升至45%。
哈梅內伊曾批准向每個家庭發放1000萬里亞爾補貼,但這筆錢僅夠買20升汽油。
更棘手的是領導層分歧。年初哈梅內伊敲桌子警告“不與美國談判”的畫面猶在眼前,當時外界普遍認為這是給總統佩澤希齊揚的警示——這位改革派領袖曾試圖複製魯哈尼的“和解路線”。
如今空襲後的廢墟前,妥協空間更加狹窄。
特朗普在“真實社交”上敲出“我救了他一命”時,伊朗革命衛隊的導彈發射車正隱入西部山區隧道;
白宮討論解凍60億美元換談判時,以色列戰機在戈蘭高地掛彈升空;德黑蘭宣稱“打臉美國”時,海灣國家代表悄悄點數着300億美元支票。
這場各方都在用謊言測試底線的賭局中,唯一真相是:當核談判淪為推特罵戰的背景板,中東離和平反而更遠了。
參考信源:哈梅內伊稱“戰勝”美以:狠狠扇了美國一耳光!伊核設施損失情況說法不一陷“羅生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