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將選出親華總統嗎?李在明一生坎坷,6月3日能否如願以償?

2025年05月29日19:42:04 國際 1609

2025年6月3日,韓國總統大選即將揭曉答案,共同民主黨候選人李在明以民調領先之姿站上歷史舞台。這位從童工逆襲為政壇領袖的人物,其一生交織着抗爭、爭議與理想主義的光影,既是韓國社會撕裂的縮影,也是進步力量尋求變革的象徵。

韓國將選出親華總統嗎?李在明一生坎坷,6月3日能否如願以償? - 天天要聞

草根逆襲:人權律師的“城南模式”

李在明的起點如同韓國版“苦難敘事”:1964年出生於慶尚北道貧農家庭,少年時因工傷致手臂殘疾,卻以驚人毅力通過司法考試,成為人權律師。他的政治生涯始於2005年加入開放國民黨,2010年當選城南市長後,以“削債狂人”形象嶄露頭角——清理前任遺留的7000億韓元債務,將市政大樓改造成免費公共空間,推出“青年紅利”等激進福利政策。這種“用緊縮換民生”的治理模式,既贏得底層喝彩,也招致保守派“民粹主義”的抨擊。2018年他高票當選京畿道知事,疫情期間強闖新天地教會總部獲取教徒名單的果決,更讓“李在明式強硬”成為其政治標籤。

韓國將選出親華總統嗎?李在明一生坎坷,6月3日能否如願以償? - 天天要聞

0.73%的遺憾:與青瓦台擦肩而過

2022年總統選舉是李在明人生的轉折點。他以“進步派改革者”姿態對陣保守派尹錫悅,提出廢除財閥世襲、推動半島和平等綱領,卻在最後時刻以0.73%的微弱差距飲恨。這場敗選暴露韓國社會的深層分裂:年輕選民青睞其福利承諾,但中產階層擔憂激進改革衝擊經濟;進步派內部對其“韓國特朗普”式的直言風格亦存疑慮。不過,這次挫敗反而淬鍊出更堅韌的政治生命——敗選兩個月後,他當選共同民主黨黨首,並在2024年以85.4%得票率連任,奠定黨內絕對權威。

韓國將選出親華總統嗎?李在明一生坎坷,6月3日能否如願以償? - 天天要聞

絕食24天:用身體對抗的“政治行為藝術”

2023年8月,李在明為抗議尹錫悅政府政策,在國會前開啟無限期絕食。這場持續24天的“肉身抗爭”,最終以器官功能嚴重受損、緊急送醫收場,卻成功將“尹錫悅暴政”議題推向輿論中心。絕食期間,他瘦削的身影與蒼白的臉龐通過社交媒體傳遍全國,既激發支持者悲情共鳴,也被對手嘲諷為“政治作秀”。但這種近乎殉道的方式,恰恰印證韓國政治已陷入“非暴力不合作”的極端化困境——當立法機構失能、司法淪為黨爭工具,身體便成為最後的抗議武器。

韓國將選出親華總統嗎?李在明一生坎坷,6月3日能否如願以償? - 天天要聞

司法纏鬥: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李在明的政治生涯始終與司法指控相伴。從城南市長時期的“強制送醫親兄”爭議,到總統競選期間的《公職選舉法》訴訟,他先後面臨10項罪名指控。最具戲劇性的是2025年3月,首爾高等法院二審推翻其有罪判決,但大法院發回重審,使其參選資格始終遊走於法律鋼絲之上。支持者視其為“政治迫害”的受害者,反對者則指責其“踐踏法治”。這種司法與政治的糾纏,折射出韓國“青瓦台魔咒”的延續——總統權力更迭總伴隨着對前任陣營的清算。

韓國將選出親華總統嗎?李在明一生坎坷,6月3日能否如願以償? - 天天要聞

文在寅的“影子”:進步陣營的傳承與裂變

作為文在寅政治遺產的繼承者,李在明與這位前總統的關係微妙而複雜。他既延續文在寅的半島緩和政策,主張恢復朝韓軍事熱線、暫停美韓軍演,又在福利改革上走得更遠。2023年文在寅遭尹錫悅司法清算時,李在明公開聲援,稱“這是保守派的政治報復”;而文在寅也罕見發聲支持其總統競選,形成進步陣營“老少共治”的默契。不過,兩人風格迥異——文在寅擅長“安靜談判”,李在明偏好“街頭抗爭”,這種差異既拓展了進步派的基本盤,也埋下路線分歧的隱患。

韓國將選出親華總統嗎?李在明一生坎坷,6月3日能否如願以償? - 天天要聞

“親華”標籤下的實用主義外交

在對華關係上,李在明展現出迥異於尹錫悅的務實姿態。他多次強調“中韓貿易額超3000億美元,韓國承受不起疏遠中國的代價”,主張延續文在寅時期的“三不一限”承諾,反對追加部署薩德系統。在台灣問題上,他明確表示“韓國不應介入”,被中國網友稱為“理性派”。這種“經濟靠華、安全靠美”的平衡術,既反映韓國在中美博弈間的生存智慧,也暗合其國內產業界訴求——三星、SK等財閥在華利益深遠,任何對華脫鉤都將重創韓國經濟。

韓國將選出親華總統嗎?李在明一生坎坷,6月3日能否如願以償? - 天天要聞

2025大選:撕裂社會的終極對決

隨着6月3日投票日臨近,李在明與尹錫悅陣營的對抗已白熱化。尹錫悅雖遭彈劾下台,但其支持的候選人金文洙仍試圖以“清算進步派”為旗號反撲;而李在明則打出“民生復蘇”“半島和平”牌,承諾若當選將推動最低工資上調30%、重啟開城工業園區。這場選舉不僅是政策路線之爭,更是韓國社會對“進步與保守”“改革與穩定”的終極選擇。若李在明勝出,或將開啟中韓關係新窗口——他提出的“威海-仁川四港聯動”經濟合作設想,或為東北亞區域整合注入新動能。

從貧民窟到青瓦台,李在明的人生軌跡刻滿韓國民主化進程的傷痕與希望。無論6月3日的結局如何,這位“帶着傷疤抗爭”的政治家,已用其跌宕生涯證明:在財閥壟斷與地緣困局中,韓國社會仍在尋找第三條道路。正如他在絕食期間所言:“民主不是恩賜,而是流血爭取的權利。”或許這正是歷史給予他的使命——在撕裂中縫合,在對抗中尋找共識,為一個更平等的韓國而戰。

國際分類資訊推薦

澳大利亞外長拱火:美國不想與中國進行軍事對抗,但亞洲需要“力量平衡” - 天天要聞

澳大利亞外長拱火:美國不想與中國進行軍事對抗,但亞洲需要“力量平衡”

【文/觀察者網 陳思佳】當地時間7月10日,東盟外長會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東盟成員國以及中國、俄羅斯、美國等多國外長出席。據澳大利亞廣播公司報道,澳大利亞外交部長黃英賢試圖拉攏東盟國家,她在會上炒作所謂“中國威脅”,聲稱亞洲地區需要實現“力量平衡”。美國總統特朗普已向東盟多國發出威脅,如果這些國家不願...
《為了人民美好生活接續奮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中國實踐與理論創新》智庫報告發布 - 天天要聞

《為了人民美好生活接續奮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中國實踐與理論創新》智庫報告發布

7月11日,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發布《為了人民美好生活接續奮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中國實踐與理論創新》智庫報告。報告認為,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構建起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體系、政策體系、工作體系,成功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減貧道路,創立、豐富
烏克蘭制裁中國8家企業,結果扭頭髮現:老撾朝鮮卻出兵援俄 - 天天要聞

烏克蘭制裁中國8家企業,結果扭頭髮現:老撾朝鮮卻出兵援俄

烏克蘭戰場上節節敗退,前線缺人缺彈,局勢一天比一天焦灼。澤連斯基政府沒先想辦法穩住局勢,先對中國企業動手了。三個月八家中企被制裁,理由是“援助俄羅斯”。問題是這話沒證據。同時中國的兩個鄰國,朝鮮、老撾卻真刀真槍地在支持俄羅斯。
商務部:已部署開展打擊戰略礦產走私出口專項行動;俄外交部:俄美願恢復經濟等領域直接交流;特朗普政府將禁止非法移民子女參與學前教育項目|早報 - 天天要聞

商務部:已部署開展打擊戰略礦產走私出口專項行動;俄外交部:俄美願恢復經濟等領域直接交流;特朗普政府將禁止非法移民子女參與學前教育項目|早報

【今日推薦】 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上調2% 日前,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印發《關於2025年調整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通知》。《通知》明確,從2025年1月1日起,為2024年底前已按規定辦理退休手續並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的退休人員提高基本養老金水平,總體調整水平為2024年退休人員月人均基本養老金的2%。此次調整是綜合考慮...
石破茂:如果美國覺得日本既然依賴就要言聽計從,那可不能讓人這麼小瞧 - 天天要聞

石破茂:如果美國覺得日本既然依賴就要言聽計從,那可不能讓人這麼小瞧

【環球網報道】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日本首相石破茂10日在一檔電視節目上表示,在安全保障和能源等領域,日本“必須要擺脫依賴美國,追求獨立自主”。日本首相石破茂10日做客日本富士電視台節目。此前一天(9日),石破茂在一次街頭演講中表示,日本政府與美國政府之間的關稅談判“是場賭上國家利益的戰鬥,怎麼能忍受...
尼日利亞第一個女火車司機:男人能做的,女人能做得更好 - 天天要聞

尼日利亞第一個女火車司機:男人能做的,女人能做得更好

中國外文局主辦的第二屆蘭花獎頒獎典禮10日在北京舉行。尼日利亞第一位女火車司機白楊榮獲“友好使者獎”。近年來,隨着中非合作日益密切,白楊打破陳規、在中國公司實現人生價值的故事已經多次受到中國媒體報道。不過,這次獲得蘭花獎,還是她第一次在中國榮獲如此高規格的獎項。“我本來不知道自己得獎了。這次我來中國已...
聯合國女官員批評以色列而遭美製裁 - 天天要聞

聯合國女官員批評以色列而遭美製裁

聯合國巴勒斯坦被佔領土人權狀況特別報告員弗蘭切絲卡·阿爾巴內塞10日譴責美國對她施加制裁,並表示不會因美方制裁而放棄維護正義與國際法。阿爾巴內塞當天接受卡塔爾半島電視台採訪時說,她因在巴以問題上批評以色列而遭美國制裁,美方此舉令她聯想到“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