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不是第一次盯上格陵蘭島,同時也絕不會是最後一次。
5月19日,北京釣魚台國賓館,一場原本屬於雙邊禮節性交往的中丹外長會談,卻因特朗普的最新“奪島”言論變得意味深長。面對突然升溫的地緣火藥味,丹麥外交大臣拉斯穆森急速訪華,希望從中國這位“關鍵大國”那裡得到一枚穩定之錨。
王毅外長沒有含糊。在雙方會談中,他明確表示,中方尊重丹麥對格陵蘭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但也提出一個對等的要求——在涉及中國核心利益的問題上,丹麥也應堅定支持中方,特別是恪守“一個中國”原則。拉斯穆森當即響應,重申丹麥政府和議會對一個中國政策的堅定立場。外交的回合之中,一份互為底線的交換達成了表面默契。
但格陵蘭島的問題,遠不止一紙外交辭令那麼簡單。
特朗普“舊賬重提”,格陵蘭島再成獵物
2019年,特朗普在其上任初期便曾提出以現金收購格陵蘭島,遭丹麥首相當面駁回,並引發國際輿論一片嘩然。可如今這位再度入主白宮的總統,似乎不僅沒放下這筆“買賣”,反而更顯急迫與激進。
據美國政壇消息人士透露,特朗普政府正計劃繞開丹麥政府,直接與格陵蘭地方議會接洽,以一紙《自由聯繫條約》提供財政與基礎服務為誘餌,試圖換取對美駐軍和行政主權的默許。其背後意圖,已不再是外交辭令,而是切切實實的領土吞併計劃。
更令人警惕的是,有知情人士稱,美國情報系統正加緊在格陵蘭島部署行動,情報搜集、社會滲透、戰略布局三箭齊發。如果說2019年是試水,2025年的特朗普顯然已經準備“濕身”。
在今年初的白宮內閣會議上,特朗普甚至曾口出狂言,稱不排除使用“軍事或經濟手段”直接拿下格陵蘭島。這不是一句玩笑,而是正在醞釀的政治現實。
丹麥無力獨抗,轉身尋求中國支撐
面對美方重壓,丹麥深知單憑自己無法抵擋。無論是軍事實力、輿論資源還是外交槓桿,丹麥都難以與特朗普政府抗衡。格陵蘭島雖隸屬丹麥王國,卻擁有高度自治權,美方正是打着“尊重地方意志”的旗號,步步蠶食。
在此背景下,丹麥外長選擇訪華並非偶然。中方一貫支持聯合國憲章和主權原則,在格陵蘭島問題上表態等於為丹麥划下底線,也等於讓美國的“領土吞併”計劃面對更強的國際審視。
王毅外長送出的這顆“定心丸”,可謂分量十足。尤其在當前中美貿易戰暫緩、中方主動減持美債、信用評級下調的節骨眼上,中方在格陵蘭問題上的立場,實際也映射了對美政策的整體基調。
而王毅那句“希望丹麥也在中國主權問題上給予支持”的表態,更像是一記溫和的回馬槍。中方從不做無利之交,此番支援丹麥,也是在為自身的核心利益鋪設共識。
礦產、軍控與北極通道:格陵蘭島的真正誘惑
如果把格陵蘭島僅看作一塊冰封孤島,那就低估了特朗普的算盤。
根據美方公布的數據,格陵蘭島已探明的關鍵礦產資源多達43種,包括稀土、鈾礦、釷、鎢等多種對高科技產業至關重要的戰略原料。就在中方以稀土為貿易戰“槓桿”的大背景下,美國對礦產資源的渴望已近臨界。
特朗普正是看中了這點。他深知,如果無法從中國獲得穩定的稀土供應,就必須在地緣上尋找新的“戰略礦山”。而格陵蘭,恰恰就是他眼中“就近開採”的最佳目標。
與此同時,格陵蘭在軍事上的戰略地位也不容小覷。美國已在當地部署皮圖菲克空軍基地,該基地不僅承擔北美防空預警系統的關鍵角色,也是美軍導彈預警、太空監控與電子監聽的重鎮。若能全面掌控格陵蘭,美軍在北極圈的戰略主動權將得到質的飛躍,尤其是在俄軍北極部署持續擴張的當下。
也正因如此,特朗普對格陵蘭的興趣,不只是“總統的任性”,而是白宮地緣戰略布局中,一塊可吞下的關鍵拼圖。
丹麥的脆弱底線,中國的戰略耐心
面對美國的步步緊逼,丹麥雖有主權之名,卻無匹敵之力。它既無法正面對抗五角大樓的“灰色行動”,也難以抗衡華盛頓通過地方政治結構對格陵蘭的滲透。
而中方的出現,某種程度上改變了這場地緣競賽的輿論走向——不僅令丹麥找到話語權的槓桿,也讓美國在“脅迫奪島”的國際形象面前陷入道義孤島。
但真正的問題在於:中方對丹麥的“聲援”,究竟能否實質改變美方的戰略決策?從過去經驗看,特朗普的外交風格從不遵循傳統規矩。只要他認為能得分,不惜代價也會推進。
這意味着,格陵蘭島的風暴遠未過去。中方或許穩住了丹麥,但未必能嚇退特朗普。相反,這場因“礦產、軍事與輿論”交織而成的冰島攻防戰,才剛剛揭幕。
而對於丹麥來說,若繼續將賭注壓在特朗普良知之上,那恐怕最終守不住的不僅是島嶼,還有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