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總統大選進入倒計時階段,2025年5月17日,尹錫悅卻突然宣布退出國民力量黨,
而前總統朴槿惠的兩名親信李俊錫和黃教安先後遞交參選登記。另外,有力競爭對手在野黨候選人李在明則曾發聲,對外釋放出“台海無關論”,被外媒解讀為公開向中國“表明立場”。
距離6月3日的韓國第21屆總統選舉還有短短十多天,不足以改寫民意,卻足夠決定勝負。一邊是保守陣營分裂愈演愈烈,一邊是進步派乘勢而上。在國際格局劇烈變化的背景下,這場原本被認為“勝負已定”的選戰,忽然起了風,方向也似乎正在發生微妙轉變。
韓國保守派徹底分裂,誰是真正的繼承人?
本屆韓國大選原本預計在四大候選人之間展開角逐,但隨着前總理韓德洙因民調不振宣布退選,局勢卻未趨於穩定,反而迅速演變為七人混戰。
而最引人關注的,無疑是朴槿惠舊部的“分頭出擊”——李俊錫和黃教安先後高調宣布參選,意味着保守派陣營的“共主”地位徹底解體。
按理說,朴槿惠在韓國保守派內部仍具備不可忽視的政治號召力。她雖身陷醜聞下台多年,但其影響力依舊深植基層。如今兩位親信各自為戰,不僅未能整合資源,反倒可能互相消耗選票,讓原本就分裂的保守派雪上加霜。
更複雜的是,李俊錫與尹錫悅曾是“命運共同體”,但因權力鬥爭早已決裂。如今李俊錫帶着“改革新黨”出戰,其矛頭所向不止在野,更直接指向舊主。黃教安的加入,則進一步稀釋傳統保守派的基本盤。這種“內部消耗式競爭”,恰恰說明保守派已無核心,裂痕不僅無法彌合,甚至已不可逆轉。
尹錫悅退黨“以退為進”,背後藏着最後的政治博弈
就在保守派分裂成團的同時,前總統尹錫悅突然宣布退出國民力量黨,成為選戰中最令人費解的舉動之一。他在聲明中宣稱“希望團結所有保守力量”,支持金文洙作為共同候選人,自己則“白衣從軍”,不再參與權力博弈。但這番話在韓國輿論看來,更像是一種政治上的“障眼法”。
退黨不是退出政治,尹錫悅看似讓權,實則布陣。他所推薦的金文洙被普遍視為“政治代理人”,不僅曾任京畿道知事,更是尹執政時期的重要政策執行者。
換言之,一旦金文洙當選,尹錫悅很可能仍將在幕後一手操控政局,既能保留政治影響力,又能規避當前身陷的法律風險。
必須提及的是,尹錫悅目前正因涉嫌“非法動用檢警權力”面臨內亂罪審判,已進行至第三輪庭審。若罪名成立,他極可能面臨長期監禁,而金文洙的勝選,便成為其“最後的翻盤機會”。因此,退黨舉動既是策略避險,也是博弈保身。
但問題在於:選民是否願意買賬?支持者是否願意相信“這只是一次政治犧牲”?
從目前民調趨勢來看,金文洙並未因此大幅提升聲望,而保守派內部的混亂反而讓進步陣營看到了機會。
中美緩和打破韓國內部操弄涉華議題的空間
保守派內部混戰,本可以通過“外交話題”拉高聲量,維繫選民關注。但意外的是,這一招如今也不靈了。原因很簡單——中美關係驟然出現轉向,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宣布對華讓步,聯合日內瓦聲明啟動關稅戰的“暫時停火”。
這一變動不僅打了韓國“遠華親美”派一記悶棍,也打破了執政陣營多年來利用涉華話題轉移視線的空間。
過去三年,尹錫悅政府頻繁利用涉華議題製造焦點,從炒作“台灣問題”到默許激進人士圍攻中國領事館,種種動作被外界認為是試圖取悅華盛頓,以此保住國內權力優勢。然而,這種極端外交策略終歸是“綁錯了方向盤”:如今美國自身都選擇“對話為先”,韓國若再炒作反華議題,只會顯得脫節和可笑。
這一幕也讓韓國民眾開始反思:我們的外交,難道只能做“跟隨者”?在大國之間的博弈中,韓國是否也需要找回自己的話語權?
李在明“台海無關論”釋放信號,企業界率先響應
相比之下,進步派候選人李在明則顯得務實得多。他在2024年的一場公開演講中表示,“台海問題是中國的內政事務,與韓國無關”,並呼籲韓國內部不應再借涉台議題炒作情緒。這一言論迅速引發海內外媒體廣泛關注,被視為是明確釋放“對華善意”。
值得一提的是,李在明此言並非空泛表態。其所在的共同民主黨一直主張“外交自主”“經濟實利”,尤其強調中韓關係對出口主導型經濟體韓國的重要意義。中國是韓國最大的貿易夥伴,2021年至2023年連續三年,中韓貿易額均超過3100億美元。
多家韓企,包括三星、現代、lg等,都在中國有重要市場和供應鏈布局。李在明的表態為這些企業吃下“定心丸”。畢竟在國際市場極度動蕩的今天,穩定的對華關係幾乎等同於保障利潤來源。若未來政策朝向更加理性、平衡的方向演進,不僅對中韓關係本身有利,更能為韓國經濟注入穩定預期。
總結
十多天的時間,不長也不短,足以完成一次選民情緒的翻轉。從目前局勢看,保守派仍在混戰中無法整合,尹錫悅的“權謀退黨”恐難起實效,而李在明則在外交務實與選民共鳴之間獲得不少加分。
韓國選民一向理性,尤其在面對國家走向與國際關係時更傾向於選擇“少折騰”的選項。而如今的“七人戰局”,正是一次全民對未來路線的重新投票。
對中國來說,觀察韓國政局並非為了介入,而是要釐清方向,判斷未來中韓關係是否會迎來轉機。從目前趨勢看,親華、理性、務實的政治路線正在逐步取代偏執與冒進。而最終的結果,或許不僅決定韓國五年政策風向,也可能影響整個東北亞格局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