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下午3點35分,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軍事指揮官一通電話,宣布停火,結束了四天來克什米爾地區數十年來最激烈的衝突。可還沒等硝煙散盡,美國總統特朗普就跳出來,揚言是自己一手促成這“歷史性和平”。結果呢?印度總理莫迪的團隊直接翻臉,外交部、國防部輪番上陣,硬說停火是印巴自己談的,美國別來搶功!這出停火大戲,剛消停就又起波瀾,到底誰在演主角?
衝突從何而來?
事情得從4月22日說起。那天,印控克什米爾帕哈爾加姆地區突發恐怖襲擊,26名平民喪生,印度一口咬定幕後黑手與巴基斯坦有關。5月7日,印度發動“辛多爾行動”,出動戰機和地面部隊,打擊巴基斯坦和巴控克什米爾9個所謂“恐怖主義據點”。巴基斯坦迅速反擊,動用空軍和導彈,雙方你來我往,四天內炮火不斷。衛星圖像顯示,巴基斯坦南旁遮普省拉希姆亞爾汗空軍基地跑道被炸出坑洞,印度查謨地區的民宅也淪為廢墟。
這不是印巴第一次劍拔弩張。克什米爾自1947年印巴分治以來,就是雙方的心頭刺。印度宣稱整個克什米爾是其“不可分割”領土,巴基斯坦則堅持巴控克什米爾的主權。78年來,雙方為此打了三場戰爭,邊境衝突更是家常便飯。這次衝突因恐怖襲擊點燃,印度指責巴基斯坦“縱容恐怖主義”,而巴基斯坦外交部反駁,稱印度“藉機挑釁”。四天激戰,雙方損失慘重,卻誰也沒佔到便宜。
特朗普急着戴“和平”桂冠
5月10日,印巴軍事指揮官電話達成停火協議,雙方同意暫停敵對行動。可就在當晚,特朗普在“真相社交”平台發文,宣稱美國“居中調解”,促成“全面立即停火”。他還不過癮,5月12日在白宮對記者大談特談:“我跟雙方說了,停下來,咱們做貿易。不停?那就沒得談!”到了5月13日,他在沙特-美國投資論壇上繼續吹噓:“我用貿易當籌碼,告訴他們,別換核導彈,坐下來吃頓飯!”特朗普還點名表揚副總統JD萬斯和國務卿馬可·盧比奧,稱他們是“和平功臣”。
特朗普的說法,聽着像他一手導演了停火。可印度壓根不買賬。5月13日,印度外交部發言人蘭迪爾·賈伊斯瓦爾在新聞發布會上冷臉澄清:“印度和美國領導人的確談過,但貿易問題從沒提過。”國防部也跟着補刀:“停火是印巴直接協商的結果,第三方沒插手。”印度外長蘇傑生和副外長維克拉姆·米斯里更是忙着“滅火”,反覆強調“辛多爾行動”是針對恐怖主義的“常規操作”,停火也是印巴雙邊協議。
印度為啥急着撇清?
莫迪團隊的反應,活像被踩了尾巴。為啥?印度外交政策分析人士一語中的:莫迪擔心國內民眾誤以為停火是“向美國低頭”。印度長期自詡南亞霸主,視巴基斯坦為“小對手”,絕不願承認在對峙中需要外人拉架。前印度駐華盛頓大使尼魯帕瑪·梅農·拉奧直言:“特朗普把印度和巴基斯坦擺在同一水平,等於讓印度幾十年的外交努力打了水漂。”印度好不容易跟美國混熟,買了上百億美元的武器,成了美國在南亞的“關鍵夥伴”,現在卻被特朗普一句“吃頓飯”拉回跟巴基斯坦“平起平坐”的老套路。
更讓莫迪頭疼的是國內政治壓力。印度人民黨(BJP)靠民族主義拉選票,宣傳“辛多爾行動”是大勝。可特朗普一口一個“核戰威脅”,讓印度的“勝利”蒙上陰影。BJP發言人公開喊話:“行動百分百成功,兌現了莫迪的承諾!”可民間卻不全然買賬。查謨地區的受災居民抱怨:“房子沒了,停火有啥用?”新德里外交政策分析師因德拉尼·巴格奇在X平台發文:“印度打擊恐怖主義的鬥爭,歷來是孤軍奮戰。特朗普的調解說,只會讓民眾質疑莫迪的強硬形象。”
美國到底幹了啥?
特朗普搶功,印度否認,但美國的確沒閑着。衝突升級後,副總統JD萬斯和國務卿馬可·盧比奧緊急展開外交。5月7日印度首次空襲後,萬斯曾對福克斯新聞說,衝突“跟美國無關”,像是給印度放行。可當印度戰機炸到巴基斯坦軍事總部15英里外,美國坐不住了。萬斯親自致電莫迪,警告“暴力升級風險極高”。印度高級官員透露,莫迪聽歸聽,但停火是印度自己決定的,巴基斯坦隨後提出電話協商。
美國為啥急着摻和?分析人士指出,美國在南亞有自己的算盤。巴基斯坦曾是美國反恐盟友,印度則是新興夥伴,兩邊都不想徹底翻臉。特朗普第一任期就因巴基斯坦“縱容恐怖主義”暫停軍援,但也沒完全割裂關係。這次衝突,特朗普既想當“和平使者”,又想藉機推銷貿易,話里話外透着“誰聽話誰有糖吃”的意思。可他的直白,偏偏戳中了印度的敏感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