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世界在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一份由中俄聯合發布的聲明,將歷史與現實再度釘在了一道閃耀着火光的坐標軸上。
近日,北京與莫斯科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勝利80周年的聯合聲明中,直言不諱地敦促日本“從歷史暴行中汲取教訓,在靖國神社等問題上謹言慎行,並與軍國主義徹底劃清界限”。這不是泛泛的外交詞令,而是帶着鮮明政治目的與歷史深意的警告。
林芳正的“反駁”:一場遲到的情緒爆炸
當天下午,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林芳正緊急召開記者會,怒斥中俄聯合聲明“完全錯誤”,轉而將矛頭對準中國,指責中方“軍事擴張引發國際關切”,並要求中俄“改變言行”。
語言鋒利,情緒激烈,卻暴露出更深的惶恐。聲明未言及軍事部署、未談主權邊界,所提者,僅是歷史。而正是這段歷史,讓東京的權力中樞失控——因為那是它從未真正與之切割的部分。
靖國神社並非單純宗教場所。它供奉着14名被國際軍事法庭裁定為甲級戰犯的日本軍政高層,包括東條英機。它所維繫的,不是對亡者的哀悼,而是對侵略歷史的延續與“神聖化”。
自戰後以來,靖國神社始終是日本政治的隱秘心臟。從首相參拜到高官獻詞,從議員朝拜到右翼團體造勢,這座神社不僅未曾淡出國家敘事,反而成為日本政治右傾化的重要指標。
林芳正之所以急於與軍國主義“切割”,卻對靖國神社隻字未提,本身就映射出當下日本政壇對待這段歷史的深層困境:既想洗去戰爭原罪,又捨不得那枚深埋政治結構中的舊徽章。
歷史修正如何轉化為現實部署
靖國神社之外,是一場更深、更廣的歷史“再編程”。
過去十年,日本文部科學省持續修改歷史教科書,淡化南京大屠殺、迴避慰安婦問題,將對外侵略描繪為“地區事務參與”或“自衛行為”。與此同時,“和平憲法”條文遭到系統性解構,“自衛隊”的武裝屬性逐步被包裝為“正常國家的國防需求”。
根據日本2024年國防預算,其軍費開支首次突破gdp的2%,遠超戰後數十年的慣例門檻。正如《讀賣新聞》披露,日本正加速部署具備“反擊能力”的遠程導彈系統、第五代隱形戰機與衛星精確打擊平台。這不再是防守,而是一種戰術主動性的躍遷。
更令人警覺的是,日本近年將“台灣有事”視為“日本有事”,不斷在區域性衝突前沿暴露其戰略傾向。從與菲律賓、新加坡舉行聯合演訓,到在南海與美澳海軍並肩“維穩”,日本正試圖通過地緣部署將自身重新嵌入西太平洋的安全格局——但這一次,不是扮演被動的島鏈角色,而是意圖成為節點本身。
當現實開始押注舊邏輯
中俄的這份聯合聲明,選在5月9日發布,絕非偶然。這一日,既是歐洲的“勝利日”,也是亞洲抗日戰爭的轉折紀念。而中俄,正是這兩條戰線中最為沉重的承擔者:一個在東北三省承受了百萬傷亡,一個在東歐平原葬送了2700萬生命。
對兩國而言,這不僅是歷史的紀念,更是戰略的告誡。今天的日本,正在複製那一套熟悉的敘事框架:將“擴軍”包裝為“自保”,將“進攻能力”偽裝為“威懾工具”,將“區域存在”敘述為“價值捍衛”。一切邏輯彷彿1931年後逐步東進的舊軌跡,只是用上了無人機和量子雷達。
在這一背景下,中俄選擇於勝利紀念日划下紅線,不是情緒宣洩,而是歷史經驗的再度激活。
中俄聲明的警示意義
當林芳正對中俄聲明“怒不可遏”之時,他或許並未意識到:真正的震蕩,不來自別國的指責,而源於日本自身對歷史的扭曲。
因為一個真正與軍國主義決裂的國家,不會懼怕歷史鏡頭的再一次聚焦;不會因外界呼籲審視而“跳腳”;更不會在外交辭令中讀出內心的隱痛。
日本不是因為聲明被冒犯,而是因為歷史從未放過它。
這份聲明的目標,從來不是引戰,而是止戰。止於歷史敘事的篡改,止於政治邏輯的重演,止於地區安全的崩塌。而當這面鏡子被推回東京時,日本選擇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卻又因其真實而憤怒。這才是問題的本質。
中俄聯合聲明,是歷史為世界按下的一次暫停鍵。林芳正的回應,則像是一場早已在劇本中設定好的“拒絕回憶”。
歷史不能原諒,也不該遺忘。但最令人憂心的,從來不是歷史本身,而是那些準備再次召喚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