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7日,俄烏衝突停火談判取得初步進展,雙方就停止攻擊能源設施及保障黑海航行安全達成一致。然而,圍繞扎波羅熱核電站的歸屬爭議卻如同一根尖銳的刺,深深扎入談判進程的核心。這座歐洲最大、全球第三的核電站,不僅是俄烏領土爭端的縮影,更成為美俄烏三方角力的焦點。俄羅斯外交部近日明確表態:扎波羅熱核電站“絕無可能”交還烏克蘭或由第三方接管。這一聲明,為原本複雜的局勢再添火藥味。
扎波羅熱核電站的歷史可追溯至蘇聯時期,其前五座反應堆於1985年至1989年間建成,蘇聯解體後歸屬烏克蘭。2000年,烏克蘭增建的第六座反應堆投入運行,使其供電量佔全國總量的20%,堪稱烏克蘭能源命脈。俄烏衝突爆發後,俄軍於衝突初期迅速控制核電站及周邊區域,並將其納入俄核工業體系。烏克蘭多次強調“核電站屬於全體國民”,要求俄方歸還;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甚至試探提議由美方“託管”,但均遭俄方強硬回絕。
從戰略視角看,俄羅斯的立場基於三重考量。其一,核電站所在的扎波羅熱地區已被俄實際控制,若放棄這一關鍵設施,意味着俄軍對周邊領土的掌控面臨連鎖鬆動。其二,核電站作為烏克蘭能源系統的核心,掌握其控制權等同於扼住對手咽喉,從而在談判中佔據籌碼優勢。其三,俄方反覆指控烏軍曾炮擊核電站設施,稱移交將導致“不可控的核災難風險”。值得關注的是,國際原子能機構多次警告核電站安全形勢,但俄烏互相指責對方破壞設施,使得問題陷入“羅生門”。
對於烏克蘭而言,失去扎波羅熱核電站的代價遠超領土損失。該國約55%的核能電力依賴該站,能源缺口或將迫使烏方加大進口化石燃料,進一步拖累戰後經濟重建。美國及北約雖表態支持烏克蘭主權訴求,卻未在核電站歸屬問題上採取實質行動。有分析指出,西方更關注核材料安全,擔憂衝突引發“第二個切爾諾貝利”,從而對施壓俄羅斯有所保留。
扎波羅熱核電站的歸屬爭議,已然超越俄烏雙邊範疇,成為牽動全球神經的地緣政治難題。俄羅斯的“一錘定音”雖暫時封死談判空間,但核設施的安全隱憂始終如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無論是烏克蘭的能源焦慮、俄羅斯的戰略需求,還是國際社會的核安全關切,各方利益的激烈碰撞讓這座巨型核電站深陷漩渦。當軍事對抗與外交博弈交織,如何平衡主權、安全與發展,或將決定這場衝突最終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