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美國單方面打壓後,南非一聲不吭為中國站台,用行動支持一個中國原則,此舉是不是反擊了美國?台當局在其中的角色是什麼?還有哪些國家也有同樣的情況,他們又該如何抉擇呢?
最近,南非和美國又杠上了,南非駐美大使易卜拉欣·拉蘇爾被要求限時離開美國。兩國矛盾由來已久,而此事的爆發點,似乎是源於拉蘇爾對於特朗普政策的公開批評,美國務卿魯比奧對他的直言批判相當不滿,並聲稱拉蘇爾是一名“不受歡迎的人”。這可能直接導致了他的被迫返鄉。
(南非駐美大使被美要求離境)
從表面上看,這似乎是美國強硬的外交手腕之一,但實際上,事情遠不止這麼簡單。美國與南非之間的矛盾早有苗頭。今年早些時候,特朗普曾猛烈抨擊南非推出的新《徵用法案》,並隨即凍結了對南非的援助。現在再加上驅逐大使這一出,兩國顯然是徹底弄崩了關係。
從更深的角度看,特朗普政府為何要打擊南非?
(特朗普曾炮轟南非頒布的新版《徵用法案》)
首先,特朗普作為擅長攪動局勢的“大師”,一直渴望恢復冷戰時期美國的霸權地位。這種願景下,南非也許會被視為一個潛在威脅。那麼,通過在外交上施壓、打壓南非,便成了符合特朗普戰略的一步棋。特朗普以往的做法也印證了這一點:利用不可預測的策略迫使其他國家屈服,這樣的策略在對待南美非法移民問題以及加墨貿易問題時也曾一再上演。
然而,事情總有兩面性。雖然特朗普一意孤行,卻發現這種策略並非總能奏效。當加拿大對美國鋼鋁關稅採取反制措施後,特朗普也不得不重新審視其政策。因此,越來越多的國家識破了這種策略,並開始尋求反制措施。這不只削弱了美國的國際信譽,也影響了其盟友關係。
事實上,對於南非及其他非洲國家來說,這未必不是一個重新定位外交關係的良機。非洲國家可以藉機評估與美國的關係,探索更加獨立自主的外交路徑,不受制於美國的強硬立場。
而就在美國對南非頻頻施壓的同時,南非也在暗自發力,以另一種方式反擊。南非政府此前下了驅逐令,要求台灣駐南非所謂的“代表處”在3月底前撤離首都比勒陀利亞,而如今,有人發現南非外交部的官網上,已經一聲不吭的將其改名為“台北商務辦事處”。
(南非外交部將“台北聯絡代表處”改名為“台北商務辦事處”)
為何南非對台灣這一機構更名,是對美方的反擊?其中的理由不難理解,美方一直在支持台當局,試圖以其為“棋子”對華髮難,但是南非方面的舉動,恰恰是在為中國站台,用行動支持一個中國原則。南非外交部長拉莫拉也強調,此舉完全是基於南非自身的外交政策,而非外界壓力。
以此事來看,南非不僅用行動強調了一個中國原則,同樣也給美國找了不痛快,並且現在留給台當局的時間也越來越少了,在南非政府的強烈要求下,台方在南非首都的機構,必然不會保留下去。
(立陶宛總理帕盧茨卡斯曾呼籲改善與華關係)
我們再把目光轉向歐洲。立陶宛在台海問題上的立場搖擺不定,曾允許以台灣之名開設“代表處”,但後來意識到這是個巨大的錯誤。為此,立陶宛政府正積極嘗試修復與中國的關係。然而,在看到中國沒有明顯響應後,立陶宛竟反過來要求中國外交人員限期離境。這種“一邊倒”的態度顯得矛盾而複雜。所以說,現在南非已經做好了榜樣,所以立陶宛更是應該好好學習,回到支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上來。
總的來說,南非在美國的重壓下並未退縮,反而試圖通過其他方式化解危機。並且美國也該好好反省,不要覺得總是能從實力的角度出發,施壓任何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