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傳播民主自由”為名,行意識形態滲透之實的美國政府機構“美國之音”(voa),如今深陷被“封喉”困境。據美國媒體報道,“美國之音”電台1300多名員工15日起強制休假。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前一天下令削減美國國際媒體署規模,該機構就負責向“美國之音”電台提供資金支持。同時被“斷糧”的還有自由歐洲電台、自由廣播電台以及自由亞洲電台。
“美國之音”電台負責人邁克爾·阿布拉莫維茨15日在社交媒體上說,他手下全部1300多名記者、製片人和助理幾乎都已被強制“行政休假”;“‘美國之音’目前已被噤聲” 。
事實上,“美國之音”被噤聲,早有跡象。2月9日,美國政府效率部負責人馬斯克在社交媒體平台發文稱,“美國之音”電台、自由歐洲電台和自由廣播電台等機構“現在已經沒人聽了”,它們“每年浪費美國納稅人10億美元。”
作為“謊言工廠” “美國之音”涉華報道劣跡多
“美國之音”成立於1942年,冷戰時期成為意識形態對抗的“輿論打手”。它以所謂的“傳播自由民主”為名,用超過40種語言向全球廣播,在世界各地煽風點火、干涉別國內政,有時甚至鼓吹“顏色革命”。
涉華報道方面,“美國之音”更是劣跡斑斑。2023年2月,“美國之音”曾發表文章,惡意揣測柬埔寨首相洪森訪華目的,柬埔寨外交部發言人安速強怒斥“美國之音”故意發表誤導公眾的假新聞,“玩弄骯髒的政治手段”抹黑中柬間的正常交往合作。 從抹黑新疆人權到鼓噪南海爭議,從為“台獨”勢力搖旗吶喊到為亂港分子站台撐腰,幾乎每一個荒謬惡毒的涉華謊言背後,都少不了這家媒體一手炮製的不實言論。
網友:不是“美國之音” 而是中情局之音
有網友指出,“‘美國之音’爛透了,從來都是假新聞,終於等到了結束謊言的時刻。”
“不是‘美國之音’,而是中情局之音。”
“‘美國之音’就是垃圾”。
“美國之音”為何遭美國政府拋棄?
“美國之音”遭“斷供”深層次的原因是什麼,其背後有哪些政治考量?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刁大明:美國聯邦政府削減美國國際媒體署的相關撥款。他給出的公開理由是,精簡聯邦支出和相關機構,提高政府效率。它的背後應該說還是存在着比較明顯的一些政治考量。特朗普及其陣營認為這些對外輿論機構對外宣揚的所謂價值觀與他們的保守理念完全不符,是他們根本不能接受的。
名為“精簡高效” 實為黨爭私利
自2020年以來,特朗普在首個執政任期內就曾多次將“炮火”對準“美國之音”,稱浪費納稅人的錢。而在今年年初,“美國之音”記者赫爾曼曾在社媒上,批評特朗普政府削減美國對外援助,赫爾曼隨後被安排強制休假。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刁大明:美國國際媒體署下轄的對外輿論機構在過去一段時間當中,對於特朗普個人以及其代表的讓美國再次偉大的相關的這些派別多次出現了負面甚至批評的言論,這也激怒了特朗普及其團隊。因而,雖然美其名曰精簡高效,但實際上還是從黨政私利角度出發進行的這樣一些政策布局。
那麼,美國政府削減國際媒體署規模,斷供“美國之音”,這是否意味着美國將停止對外宣傳和意識形態的滲透呢?
美對外意識形態滲透將更加隱蔽
中國傳媒大學媒介與公共事務研究院院長 楊宇軍:我也看到有的外媒,把美國政府的一種做法稱之為“揮刀自宮”。我覺得這樣一個判斷就過於簡單了。類似“美國之音”的這樣一些對外宣傳機構,一定會藉著這個機會去轉型,以更加符合現代的傳播規律,符合現代受眾的接受方式,用更加隱蔽的方式去進行對外的宣傳,對外意識形態的輸出和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