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中國的一架中國運-9 偵察機進入日本空域,且受到媒體的廣泛報道。這件事一直久拖不決,主要原因在於日本國內的輿論,認為所謂的“領空遭受侵犯”這件事,中國是絕對不予認可的。一方面來說戰敗國協議規定了日本領空範圍,並不包括他們脫離本土之外的其他地方,另一方面是日本政客正在藉機繼續煽動挑撥中日關係,認為中國是為了報復之前的“涼月號進入中國領海”事件,才對日本回以顏色。
根據日經新聞網的報道,本周早些時候中國再度向日本解釋表示,運-9偵察機闖入日本領空事件並非是故意為之,是因為技術性問題導致的。這邊中國的解釋就相當於給日本一個台階來下:如果他們願意接受“技術失誤”的結果,那麼這件事就應該到此為止了,沒有糾纏的必要;如果日本仍然要迎合國內政客的某些立場,借用這件事大做文章的話,那麼困擾中日關係的問題將一直持續下去;總之寄希望於中國“道歉”,或者是處理事故責任人,這件事是不可能的。
日本方面的回應也是比較果斷,距離聲明之後不到一天,日本外相公開宣布,希望能夠儘快訪問中國。石破茂政府打破了岸田政府以來中日關係遇冷,高層取消訪問的“慣例”,看起來有和中國關係升級的決心。在這個問題上,反倒是岸田文雄時期執意和中國“鬧僵關係”非常奇怪。總而言之,現在日本外相訪問中國這件事還沒有獲得中方的同意,預計下個月中日可能就這一問題協商,至少日本認為“誤會”已經消失了。
日本當前想發展經濟,中國是繞不開的一環,所以他們才策劃這次“和解”。日本企業與中國本土企業的合作與投資,不僅在中國市場取得了良好業績,還將部分產品返銷日本或出口到其他國家,形成了互利共贏的產業格局。在新興技術產業方面,中日企業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合作投資也逐漸增多。雙方通過技術交流與資源共享,獲取了利益。但從安倍執政末期開始,日本越來越向美國靠攏,同時故意打壓中日關係,導致他們在中國的市場一再縮小。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這次日本訪華的行程結束,中日關係也不太可能“突然恢復”,這些需要很長期且日本政府持續好轉的態度,才能堅持下去。日本的經濟學家也認為,現在是日本有求於中國,因為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為日本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隨着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中國消費者實力越來越強大;韓國政府已經正在轉向和中國謀求和解,在特朗普上台的當下時間,日本也必須為自己找好“出路”了,和中國的談判是必要而且繞不開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