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
海邊成為許多人親近自然的選擇
在各地大小海灘上
“趕海” 正悄然興起

“趕海”,簡而言之就是
在海水退潮時
人們沿着海岸線或踏入淺灘
搜尋被潮水暫時“遺棄”的海洋生物
如貝類、螃蟹、小魚等
社交網絡上有不少人
曬出自己“趕海”的“戰績”



就在剛過去的端午節假期
恰逢退大潮
有不少網友發帖稱
在海邊挖到了海膽、螃蟹等
讓不少人眼紅


但是
在這裡要提醒大家的是
趕海雖然看似很有趣
卻隱藏着不小風險
稍不注意就容易“中招”
小心海洋隱形“殺手”
這一“致命弧菌”很危險

據央視財經報道,近日,韓國仁川市有關部門在當地海水樣本中檢測出創傷弧菌,韓國多地也先後檢測出這種細菌,已致一人死亡。據了解,感染該病菌致死率高達50%。
創傷弧菌一般在海水溫度上升到18攝氏度以上時繁殖,每年五六月份左右是創傷弧菌始發期。
創傷弧菌主要寄生在有殼類的海洋生物中,比如貝類、蝦等。
人類感染創傷弧菌主要有兩種途徑:
一種是通過皮膚創面接觸攜帶病菌的魚貝類等直接感染;
另外一種,則是生食、食用未完全煮熟魚貝類感染。

創傷弧菌感染後伴有嘔吐、浮腫、腹瀉等癥狀,如果引發敗血症甚至會危及生命,致死率達30%-50%。一般來說,免疫功能正常的人接觸到創傷弧菌,不會出現嚴重反應,但患有肝病以及免疫力低下等群體需要格外注意。
感染創傷弧菌
很多人都是起於對日常環境的疏忽
或難以發現的傷口
今年4月,#2歲幼童感染創傷弧菌面臨截肢#話題登上熱搜,引發人們關注。廣東珠海一2歲男孩和奶奶去菜市場時接觸了魚,隨後感染創傷弧菌,醫生稱男孩右腳將有可能被截肢。

2023年7月,深圳一男子不慎被羅非魚骨刺傷手指,直到覺得不適才就醫,此時離他受傷已經超過了40小時。
醫生髮現,男子的中指發黑,靠手掌的關節位置腫大,整個手都是紅腫的。更危險的是,男子還出現了感染性休克。為了保住男子的性命,醫生不得不截除了壞死的手指。經過檢查,醫生確認男子感染了創傷弧菌。

近年來
關於在“趕海”中受傷的新聞
屢見不鮮
其中隱藏着巨大風險
海灘環境複雜,尖銳的珊瑚、破碎的貝殼以及隱藏的漁網都可能成為意外傷害的來源。部分海洋生物如海膽、水母等,觸碰後可引發皮膚過敏甚至更嚴重的生理反應。
“趕海”時如何保護好自己?

專家提醒,“趕海”時盡量戴上手套,避免被魚蝦等刺傷。為了預防接觸性感染,皮膚有傷口的人或高危群體,最好避免直接接觸攜帶致病菌的海水。一定要充分煮熟魚貝類後再食用,使用過的菜板等烹飪工具最好進行消毒,出現相關癥狀要及時就醫。
這些要點一定要記牢:
1. 要注意潮汐變化,提前查閱當地的潮汐時間表。
2. 警惕複雜的水文環境,不要貿然前往深水區域,以免發生意外。
3. 有淤泥、濕滑海草的時候一定要格外小心,要注意暗溝。
4. 不要隨意觸碰和食用不知名的海洋生物等。接觸蝦蟹貝類等海產品時最好戴上手套,一旦被蟹腳、蝦刺等刺傷,要及時用清水沖洗傷口,並用酒精進行消毒。避免在海水中受傷或將已有的皮膚傷口暴露在海水中。
5. 不熟悉的海域不要一個人出海,出海前一定要注意查看天氣情況,避免在大暴雨和雨天出行,以免發生危險。
6. 穿着適合的防水鞋,以防滑倒和被尖銳物劃傷;攜帶防晒霜、帽子、墨鏡保護皮膚免受紫外線傷害;準備急救包以應對意外擦傷或蜇傷。
同時
“趕海”也要遵守相關規定
避免誤入生態保護區
根據《廣東省森林和陸生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第二十四條規定:禁止違反規定在自然保護區進行砍伐、放牧、獵捕、捕撈、採藥、開里、燒荒、開礦、採石、挖沙等活動。
根據《海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第十五條:在海洋自然保護區內禁止非法捕撈、採集海洋生物及其他任何有損保護對象及自然環境和資源的行為。對自然保護區造成破壞的,可以處以3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罰款。
“趕海”
讓人們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
找到一片寧靜與樂趣的天地
然而,享受這份樂趣的同時
更應時刻繃緊安全和生態這根弦
保護自己,愛護海洋
來源:南方日報綜合深圳大件事、央視財經、光明網、潮新聞、晶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