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裡的中國”全球媒體對話會南非專場在約翰內斯堡舉行

2024年03月30日22:41:50 國際 3104

當地時間3月14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主辦的“春天裡的中國”全球媒體對話會南非專場在約翰內斯堡大學舉行。對話會以“新質生產力賦能中非黃金時代”為主題,來自中國駐約翰內斯堡總領館,南非政府、主流媒體、知名智庫專家學者代表等與會嘉賓圍繞中國推進新質生產力給世界的機遇、非洲大陸如何借鑒中國式現代化成功經驗、人工智能為中非合作帶來新機遇等話題展開交流研討。

“春天裡的中國”全球媒體對話會南非專場在約翰內斯堡舉行 - 天天要聞

中國駐約翰內斯堡總領事潘慶江表示,中國式現代化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路徑選擇,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成果為非洲發展提供新機遇,為非洲探索現代化道路和更好社會制度提供新助力,推動構建高水平中非命運共同體。

“春天裡的中國”全球媒體對話會南非專場在約翰內斯堡舉行 - 天天要聞

南非非國大豪登省執委、豪登省教育與青年發展委員會主席西利茲·孟亞高度評價中國在載人航天、科技、創新產業等領域取得的輝煌成就,稱讚中國為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所做的努力。

“春天裡的中國”全球媒體對話會南非專場在約翰內斯堡舉行 - 天天要聞

約翰內斯堡大學非洲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大衛·蒙耶表示,剛剛閉幕的中國兩會明確了今年中國發展的預期目標,這將為非洲國家提供學習與借鑒的寶貴經驗。

“春天裡的中國”全球媒體對話會南非專場在約翰內斯堡舉行 - 天天要聞

南非約翰內斯堡市議員孫耀亨表示,作為非洲的重要合作夥伴,中非合作成果涵蓋經貿、基建、民生等多個領域。隨着中南關係步入“黃金時代”,南非的年輕人更要抓住發展機遇。

“春天裡的中國”全球媒體對話會南非專場在約翰內斯堡舉行 - 天天要聞

全球南方媒體網絡首席執行官阿比·馬科表示,中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成就,並為世界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全球南方國家的媒體力量將有助於推動國際社會深入理解中國的和平發展理念。

“春天裡的中國”全球媒體對話會南非專場在約翰內斯堡舉行 - 天天要聞

南非農業聯盟區域主席摩西·馬特拉拉表示,中國農業技術創新成果助力南非實現農業發展的突破,未來希望更多的中國農業先進科技進入南非。

“春天裡的中國”全球媒體對話會南非專場在約翰內斯堡舉行 - 天天要聞

南非金磚國家電視台、《公民報》、獨立傳媒、《外交圈報》,肯尼亞廣播公司,剛果新聞網,贊比亞5fm電台網站等非洲多家主流媒體對本次活動進行了報道。

“春天裡的中國”全球媒體對話會南非專場在約翰內斯堡舉行 - 天天要聞

監製丨宋嘉寧 李培春

主編丨華磊 趙震

記者丨趙禕楠

攝影丨趙禕楠 吳勤堅

國際分類資訊推薦

【海外智庫觀察-美國】中美與國際組織的AI治理標準之爭 - 天天要聞

【海外智庫觀察-美國】中美與國際組織的AI治理標準之爭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海外智庫觀察隨着人工智能技術在全球範圍的迅猛發展,圍繞其治理的國際競爭也愈發激烈。AI治理不再僅僅是技術管理問題,更成為國家軟實力輸出、規則制定權爭奪以及地緣政治博弈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一過程中,中美兩國以不同的治理路徑和制度邏輯,試圖在聯合國、國際標準化組織(ISO/IEC)、國際電信聯盟...
文化強市再添新平台!東莞黨史學習教育基地正式試運行 - 天天要聞

文化強市再添新平台!東莞黨史學習教育基地正式試運行

近日,東莞黨史學習教育基地正式試運行。作為東莞文化強市建設十大文體設施之一,基地是文化強市建設和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平台,對傳承紅色基因、打造文化品牌、擦亮城市名片具有重要意義,將進一步增強市民對城市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成為全市學習傳承東莞
魯比奧很尷尬,專機飛繞亞洲國家轉了一大圈,就是進不來中國 - 天天要聞

魯比奧很尷尬,專機飛繞亞洲國家轉了一大圈,就是進不來中國

美國國務卿魯比奧的亞洲行程成了個大新聞。這哥們兒坐着專機跑了一圈,去了日本、韓國、馬來西亞,還參加了東盟外長會議,可就是沒來中國。咋回事兒呢?這背後有啥故事?先說說這人吧。魯比奧,1971年5月28日生在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家裡是古巴移民
俄烏打了三年,打窮了三個國家,富了三個國家,中國也在其中 - 天天要聞

俄烏打了三年,打窮了三個國家,富了三個國家,中國也在其中

俄烏戰爭打到今天,已經整整三年了。從2022年開打到現在,這場仗不僅把烏克蘭和俄羅斯自己搞得焦頭爛額,還把全球經濟和政治格局攪得天翻地覆。有的國家被打得喘不過氣,有的卻趁亂賺得盆滿缽滿。中國呢,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也沒閑着,在這場亂局裡找
澳大利亞外交超出預期,將考慮中美間平衡戰略 - 天天要聞

澳大利亞外交超出預期,將考慮中美間平衡戰略

最近在北京開了會,是學術共同體第18次會議,我2008年參加過他們第一場會議,沒想到一晃17年過去了。第一次會議的時候還記憶猶新,當時幾百上千名學者,尤其是青年學者匯聚一堂,感覺交流起來非常暢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