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擊右上方的“關注”。感謝您的支持和鼓勵,希望能給您帶來舒適的閱讀體驗。
你能想象嗎?這個非洲國家的軍隊全員踢中式正步,中文口號喊得震天響,只聞其聲不見其人,還以為是解放軍在操練!
這便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親傳弟子坦桑尼亞國防軍,曾在烏坦戰爭中開着59式坦克一路碾壓烏干達,暴打烏干達國防軍和利比亞援軍,為自己打下“東非解放軍”的美名。
中國與坦桑尼亞有何歷史淵源?坦桑尼亞的軍隊為何如此生猛?
坦桑尼亞的成立
2014年4月26日,東非國家坦桑尼亞迎來建國五十周年紀念日,全國三萬多民眾齊聚首都多多馬參加慶典。
作為慶典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總統檢閱了坦桑尼亞海陸空三軍及警察部隊。
當士兵以整齊的軍容走入會場時,中國觀眾都驚呆了,因為坦桑尼亞軍隊不僅踢着中式正步,還用中文喊着“一二一”的口號。
而坦桑尼亞軍隊之所以存在如此多的中國元素,一切還得從上世紀60年代說起。
二戰結束後,英法等老牌殖民強國元氣大傷,再也無力維持對殖民地的統治。
隨着民族獨立浪潮興起,作為昔日的日不落帝國,英國見大勢已去,也就順水推舟允許各殖民地獨立建國。
在廣袤的東非草原,被英國殖民統治半個多世紀的坦噶尼喀和桑給巴爾也分別於1961年和1963年宣布獨立,並於1964年4月26日宣布組成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
坦桑尼亞在建國之初,與中國的關係並不密切。
因為坦桑尼亞的前身坦噶尼喀獨立之後,在財政上主要依靠英國、丹麥、挪威等西方國家的援助,那一時期坦噶尼喀的外交政策是“向西看”,與中國談不到一起去。
而坦桑尼亞延續了坦噶尼喀的外交方針,在國際上更傾向於西方陣營。
但隨着南非種族隔離事件的發酵,膚色平等和種族自由成為國際社會爭論焦點。
許多國家下場表態,譴責南非政府種族歧視的暴行,可當時的英國卻對南非的情況含糊不清,打算語焉不詳地糊弄過去。
儘管英國政府沒有明確表態,但這何嘗不是對種族主義的一種縱容?
經此事件,坦桑尼亞認識到其實這位老大哥從來沒有將他們黑人放在同等地位看待,這也促使坦桑尼亞逐漸疏遠英美等國,在兩極格局下保持中立。
但對於坦桑尼亞這樣資源匱乏,原始積累不足的國家來說,要想脫貧致富,在國際社會立足,終究還是需要尋找靠山。
最終,國父朱利葉斯·尼雷爾替坦桑尼亞人民選擇了中國。
中坦友誼
中坦建交後關係飛速發展,雙邊合作不斷深入,坦桑尼亞軍隊開啟中國化進程。
坦桑尼亞與中國交好,既是國際形勢推動下的必然結果,也與國父尼雷爾的政治主張息息相關。
青年時期,尼雷爾曾留學於英國愛丁堡大學,期間尼雷爾與費邊社交往甚密,他們所宣揚的費邊社會主義主張以漸進,平和的手段達到社會主義,這種主張對青年時代的尼雷爾產生了深遠影響。
時光流轉,尼雷爾從當初那個漂泊海外的黑人青年,一步步成長為坦桑尼亞第一任總統,被民眾尊稱為“國父”與“導師”。
長達十餘年的鬥爭中,尼雷爾的政治思想逐漸成形。
不同於傳統的社會主義,尼雷爾所主張的社會主義紮根於非洲古老的村社社會,具有坦桑尼亞特色,尼雷爾稱之為“烏賈馬社會主義”。
既然如此,在坦桑尼亞與西方陣營分道揚鑣後,明明蘇聯才是更好的結盟對象,為何尼雷爾偏偏選擇了中國呢?
因為當初坦噶尼喀和桑給巴爾組成聯合共和國時,我國積極支持尼雷爾政府的聯合舉措,蘇聯政府卻表示反對。
這茬事過後,坦桑尼亞與蘇聯算是結下樑子,而中國與坦桑尼亞的關係則愈發親善。
1965年2月15日,尼雷爾首次訪華,不僅與毛主席、周總理等國家領導人進行會談,還參觀了北京、上海等主要城市。
會談過程中,尼雷爾希望我國幫助坦桑尼亞建造一座紡織廠,對於這種力所能及的小事,我國領導人欣然同意。
能為一窮二白的國家爭取到一座紡織廠,尼雷爾本來已經心滿意足,畢竟當時中國的經濟情況也不算樂觀,尼雷爾不好意思提出更多要求。
但在後續協議簽訂時,劉少奇又特地詢問尼雷爾,除了紡織廠難道就沒有其他需求嗎?
尼雷爾這才表示,希望我國能為坦桑尼亞修一條鐵路,隨後毛主席就對此事進行批示,口頭承諾會儘快促成此事。
1965年2月20日,《中坦友好協定》正式簽訂,中國與坦桑尼亞的友誼也進入新篇章。
中國人民從來不會辜負每一位真誠的朋友,哪怕是口頭承諾也會儘力實現。
1967 年9月5日,中坦贊三國在北京簽訂了坦贊鐵路協定。
當西方國家認為中國絕對無法完成這項工程時,中國工人憑藉神乎其技的基建技術和不懈的努力,完成了坦贊鐵路項目,這也是迄今為止我國最大的援建項目之一。
1968年,應坦桑尼亞政府要求,我國還派遣了一支醫療隊趕赴坦桑尼亞,不僅提供免費治病,還培訓出不少本地醫療人員,為坦桑尼亞現代醫療體系的建立奠定基礎。
當然,僅僅是民用設施建設,對於坦桑尼亞來說遠遠不夠,
六十年代,尼雷爾曾向媒體透露,別看坦桑尼亞的國土面積與法國相當,實際上坦桑尼亞的國防力量羸弱不堪,就連一些外籍僱傭兵團都能打得坦桑尼亞國防軍抱頭鼠竄。
為了改善這種情況,坦桑尼亞再次求助於中國。
而我國一方面派遣解放軍教官前去幫助他們建立軍校,培訓士兵,另一方面則接收坦桑尼亞軍官前來我國軍校深造。
據說當時我國教官操練坦桑尼亞軍隊時遇到困難重重,他們的士兵軍事素養極低,腦子裡沒有一點戰術。
最後我國教官只能從最基礎的隊列開始培訓,教他們如何用重火力壓制,然後裝甲部隊開路,步兵跟進,這才勉強將“步坦協同”的戰術裝進他們腦子裡。
同時,我國還將59式坦克、63式坦克、54式榴彈炮等武器交給坦桑尼亞,為坦桑尼亞裝甲部隊的建立奠定基礎。
經過解放軍的言傳身教,坦桑尼亞國防軍不再是過去的烏合之眾,“紀律性”出現在他們的字典中,綜合實力明顯提升。
對於此時的坦桑尼亞國防軍來說,距離真正的蛻變,還需要一場血與火的考驗。
烏坦戰爭
雖為東非大國,但坦桑尼亞並沒有對外擴張的野心,在紛亂的非洲,坦桑尼亞與世無爭。
但坦桑尼亞北面的烏干達卻並不安分,在總統伊迪·阿明的統治下,烏干達就如同隱藏在東非的定時炸彈,令人不安。
最初,坦桑尼亞與烏干達關係較好,因為烏干達國父和首任總統米爾頓·奧博特與尼雷爾不僅是大學校友,還都是非洲獨立運動領導人,但這一切都隨着一場政變發生改變。
1971年1月,奧博特希望收回阿明軍權的風聲令阿明心生忌憚,於是趁奧博特出訪新加坡期間,阿明發動軍事政變,成為烏干達新的領導人,奧博特被迫流亡坦桑尼亞。
1972年9月,在尼雷爾的幫助下,奧博特組織起一支1500人的隊伍試圖奪回政權,但還是以失敗告終。
奧博特的捲土重來令阿明大為光火,為了泄憤,他殺死24名無辜的坦桑尼亞青年以示報復,而這僅僅是阿明殘暴統治的冰山一角。
阿明統治期間,至少有10萬烏干達人慘遭屠戮,亞裔受到嚴重歧視甚至驅逐,種族屠殺成為烏干達的主色調。
私生活方面,阿明曾主動透露自己吃過人肉,所以被冠以“吃人魔王”的惡名。
同時,他還時常寫信騷擾英國女王,言語之露骨簡直少兒不宜。
美國總統吉米·卡特曾銳評道:“阿明統治時期烏干達發生的事件令整個文明世界感到噁心。”
1978年,國際咖啡價格大幅下滑,以咖啡種植業為經濟命脈的烏干達遭受重創。
與此同時,烏干達國內發生大規模騷亂,阿明統治岌岌可危。
內憂外患下,為維持統治,阿明決定對外發動戰爭轉移矛盾,而他選擇的對象則是向來以軍事力量孱弱著稱的坦桑尼亞。
阿明對外宣稱,坦桑尼亞國防軍派遣1000輛坦克入侵烏干達,烏干達有權對坦桑尼亞還以顏色。
明眼人都看得出阿明是在睜着眼睛說瞎話,別說是坦桑尼亞,在當時可能整個非洲都湊不出1000輛坦克,坦桑尼亞要有這實力,早就一統非洲了。
1978年10月30日,烏干達對坦桑尼亞宣戰,在坦桑尼亞毫無準備的情況下,7萬烏軍輕鬆佔領坦桑尼亞北部的卡蓋拉地區。
戰爭爆發之初,尼雷爾心存僥倖,以為只是邊境小打小鬧,阿明鬧夠了自然會撤軍。
但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卻超出所有人的想象,攻佔卡蓋拉地區後,阿明縱容烏干達軍隊燒殺搶掠,姦淫婦女。
總人口5萬人的卡蓋拉地區,足足有8000多平民被殘忍殺害,4萬多人淪為難民。
阿明和烏干達軍隊的殘暴令尼雷爾迅速清醒,立刻開展戰爭動員。
服過兵役的年輕人重回部隊,警察和獄卒拿起武器加入戰鬥,許多民間企業貢獻車輛和物資,短短几個星期,坦桑尼亞國防軍擴充至十萬人,他們趕赴前線,將侵略者牢牢控制在北部邊境地區。
與經過解放軍訓練的坦軍相比,烏干達軍隊簡直是無組織無紀律的散兵游勇,每當部隊出現1%至2%傷亡時,全軍便四散而逃,根本不堪一擊,交戰過程中也看不到一點戰術。
在這種情況下,訓練有素的坦軍直接對烏軍進行降維打擊,直至1978年12月,烏軍已全線潰敗,撤回國內。
但尼雷爾並不願意就此鳴金收兵,他已下定決心要為非洲剷除阿明這顆毒瘤。
1979年1月,坦軍派出一萬多名精銳士兵,在59式坦克、殲-6、殲-7B戰鬥機掩護下攻入烏干達境內,在當地反政府武裝幫助下打響烏干達解放戰爭。
眼看着聯軍一路高歌猛進,已經逼近烏干達首都坎帕拉,走投無路的阿明四處求援,昔日與他稱兄道弟的盟友卻個個默不作聲。
就在這時,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站了出來,派遣一支2500人的軍隊前來支援阿明。
這支軍隊清一色蘇式裝備,其中包括T-54、T-55坦克,喀秋莎火箭炮,甚至還有當時世界最先進的圖-22戰略轟炸機,是實打實的精銳部隊。
饒是如此,利比亞援軍還是在盧卡雅一役中敗給坦軍的“步坦協同”戰術。
見大勢已去,阿明只得倉皇出逃,從此流亡海外。
烏坦戰爭最終以坦桑尼亞的全面勝利結束,坦桑尼亞國防軍威震非洲,被冠以“東非解放軍”的稱號,這既是對坦軍的肯定,也表達了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敬畏。
此後,越來越多的非洲國家派遣軍官前來中國取經,直至今天,中國軍校已經為非洲貢獻了數不清的高級將領。
以南京陸軍指揮學院為例,單是這裡就為非洲培養了包括坦桑尼亞總統基奎特、剛果總統卡比拉在內的五位總統。
簡單來說,在如今的非洲,中國留學背景絕對是軍官晉陞的重要通行證。
經過中國文化的熏陶,非洲留學生們理解了和平的來之不易,當他們回國後,他們帶給非洲的並非永無止境的戰爭,而是促成和平的方案,這才是文化輸出的正確用途,也是中國的大國擔當。
本文由“論史鑒今”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