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清源
編輯|t
自進入2023年以來,多國政府高官到訪我國,新一輪的外交潮隨之而來。
在這輪外交熱潮中,美國中情局局長威廉·伯恩斯也秘密到訪中國——儘管中美關係緊張,但是外交並未停息。
在這關鍵的時刻,伯恩斯為何秘密訪華呢?拜登政府葫蘆里賣的什麼葯呢?
(威廉·伯恩斯)
伯恩斯秘密訪華:希望中美保持溝通
據英國媒體BBC報道,在2023年5月,美國中情局局長威廉·伯恩斯秘密訪華,雙方就中美雙邊關係展開磋商。
在這次秘密訪華活動中,伯恩斯表露了“希望中美情報領域保持互通”的願景。
這樣的期望,也被外界媒體解讀為“拜登政府致力於推動中美高層的交流”。
而縱觀中美關係的跌宕起伏,每一屆美國政府都有着不同的路數。
自蘇聯解體之後,中美關係被觀察家認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最複雜的一對雙邊關係”。
2012年前後,我國經濟開始邁向高速和高質量的發展,綜合國力不斷發展與壯大;
而美國的相對發展速度放緩,中美兩國之間的差距不斷被拉近。
中美兩國的關係對世界的影響程度,呈現出了不斷上升並加速的趨勢。
(中美關係跌宕起伏)
顯著的拐點——斷崖式下跌始於2018年,這一“自由落體式”的關係走向在2021年拜登執政後漸有所緩,開始保持了低水平的震蕩與徘徊。
因此,伯恩斯秘密訪華的舉動,也被認為是拜登政府“要面子,但更要里子”的生動寫照。
其實和自己的前任——特朗普相比,拜登顯然是更願意與華對話的那一個。
拜登拒絕與“前任”劃清界限
2017年1月,政治素人唐納德·特朗普接任美國總統。
起初,特朗普獠牙未露,中美兩國之間的關係並未馬上出現緊張和激烈,反而保持了平穩的開端。
(特朗普)
就在外界對於新時代的中美關係產生了美好期望的同時,2017底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徹底擊碎了中美關係50年的積累成果。
特朗普政府以一種“公牛闖進瓷器店”的姿態,徹底擊碎了中美兩國的友好交往,挑起了與中國的激烈對抗。
此後,急於尋求連任的特朗普開始了對中國的戰略對抗,這一負面基調的根本轉向,也使得外界普遍將中美關係視為過去50年的最低谷。
美國政府將矛頭指向了中國的社會價值觀和社會發展模式,對於中國的“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進行歪曲解讀。
中國智庫、媒體和其他機構的正常國際交流活動,也被美國方面扣上了“擴展影響力”的帽子。
中美關係一地雞毛。
2021年,外界所期望的轉機出現了。
(拜登)
但是,華盛頓建制派代表——喬·拜登入主白宮以後,並沒有像外界期待那般,恢復奧巴馬政府的執政基調,反而緊步特朗普政府的後塵。
拜登上任後一年的言行表明,他基本上繼承了特朗普的衣缽。
2021年3月,在剛剛上任兩個月,拜登政府就出台了《國家安全戰略臨時指南》,明確指出中國是“唯一有能力……對穩定和開放的國際體系發起持續挑戰的競爭對手”。
現任美國國防的高級官員勞埃德·奧斯汀在聽證會上也表明,中國是美國目前面臨的“最令人擔憂的競爭對手”。
(布林肯)
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則隱晦地表明,對於中國的國家定位是“該競爭時競爭,能合作時合作,必須敵對時敵對”。
秘密訪華的伯恩斯,在中情局《年度威脅評估》報告中,也將中國的“威脅定位”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將其視為“接近平等的競爭者”,置於對於美國眾多“威脅”中的第一個。
拜登就任後,將中美兩國的“競爭屬性”開始蔓延化,強調中國崛起帶給以美國為主的同盟國家和西方世界的威脅,突出強調通過盟國對中國實行聯合遏制。
英國《每日郵報》指出,“華為公司嚴重威脅英國國家安全”;
倫敦廣播電台主持人馬吉德·那瓦茲發布虛假視頻,污衊中國新疆的“種族迫害”;
《衛報》和《紐約時報》則聯合歐洲其他國家試圖抵制中國棉花出口,並造謠中國“強制販賣勞工”。
(中美關係不可避免地滑落)
凡此種種可以看出,拜登政府對華的競爭態勢已然定論,難以回調。
尋求對話?拜登政府下美國霸權的隱憂
拜登打壓中國的心思一如既往,但是中國的發展卻勢不可擋。
尤其是中國在中美關係中,更偏重於“求和”:“中國既不會成為美國,同樣也無意取代美國”。
我國同拜登政府進行通話的過程中也表明,主張中美雙邊今後應在國際執法領域、軍隊建設以及金融等多部門開展友好接觸,恢復兩國過往的雙邊對話機制。
同時,在國際經濟水平下行的巨大壓力下,美國也在思考:暫時的合作,實際上是相當必要的。
在這種情形下,伯恩斯訪華就並非是突兀之舉了。
(全球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增大)
對於美國而言,鞏固霸權是一切的基礎。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全球範圍內的經濟萎靡與美國的相對繁榮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這也使得美國一舉成為綜合實力最強大的國家並且有能力通過“霸權”方式實現其對世界的領導。
美國執政者意識到:促進世界經濟的恢復和繁榮,將更加有利於實現美國國家利益的最大化。
從新世紀曆任美國總統的執政理念來看:
老布什總統被譽為“危機管理大師”;
克林頓總統強調了美國統領“世界全球化”進程作為其任期內的執政理念;
小布什總統則面對恐怖主義顯得矯枉過正;
而奧巴馬總統則表現出了面對美國衰落的管理和掙扎。
(拜登)
拜登執政後,一改特朗普頻繁“退群”的“素人行為”,重新加入巴黎氣候協定和WTO,恢復美國在世界主要國際組織機構中的合法席位,以期發揮更大的作用。
對於中國而言,我國完全無意稱霸。
“國際格局的現實、中國的國家實力、國際目標、外交戰略都決定了中國沒有理由成為國際制度的挑戰國和威脅國。”
但是美國對這一點存有相當大的疑慮,伯恩斯訪華,不可避免地會與我國就這方面的問題展開討論。
重重壓力下,拜登政府的選擇
中美雙方的交流,往往是繞不開“經濟”二字的。
《周易·繫辭下》中提出“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蘊含了我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基本思想,從這一思想論斷概括當今世界變遷的基本邏輯來看依然如新。
(世界經濟發展影響政治)
一方面,世界經濟版圖重心開始自西向東轉移,全球經濟增長萎靡,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速度和蔓延範圍有所滯緩和收縮。
過往的“生產在歐美,原料亞非拉”的舊有分工體系已經不復存在。
全球資源的最優配置,使得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國家彰顯出了歐美髮達國家所不具備的先天優勢。
但也要認識到,雖然總體上的經濟版圖重心開始向東傾斜,但世界政治的波動導致了近年來的世界經濟不斷呈現出保守態勢,顯露出了快速增長背後的疲態。
西方的貿易保護主義、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的甚囂塵上,使得全球經濟的發展動力明顯驅動不足。
(全球經濟亟需注入新的活力)
2022年,《世界經濟展望》雜誌刊載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當前全球經濟形勢表現出的擔憂和警告:
“全球經濟復蘇已經失去動力,分化越來越大,同時通脹風險上升,一些國家甚至出現滯脹風險。這可能對世界經濟持續發展構成嚴峻挑戰。”
總體而言,百年變局下的世界經濟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機遇,但全球經濟的萎靡和西方世界的自保又給發展中國家尋求經濟復興帶來了極大地威脅和挑戰。
美國迫切地希望在變局之中求穩而行,而與我國進行溝通,無疑是最有效的手段。
此外,局部地區的摩擦和戰爭成為了左右世界格局的“X”因素。
近年來,美國將自身外部發展威脅目標瞄準了世界上的主要大國,制定了對外全面打壓中俄等戰略競爭對手,要求盟友、夥伴及中間力量選邊站隊,嚴重衝擊國際社會正常交往。
由於國內政治經濟原因,美國不斷實行戰略收縮,但是為了維持其霸權威望,也為了顯示其戰略決心,美國正進一步聚焦“重點威脅”,對中俄進行全面打壓。
在中美競爭屬性相對突出的現實情況下,明確中美兩國所處的困境,推動中美兩國形成合作共處的共同期許,才能最終實現大國關係的良性發展。
參考資料:
[美]格雷厄姆·艾利森:《註定一戰——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1月版。
傅瑩:《看世界2:百年變局下的挑戰和抉擇》,北京:中信出版社,2021年2月版。
徐錦江,包亞明:《全球城市:文化維度與國際經驗》,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21年10月版。
北京日報:中情局局長也改口,是何居心?2023年7月。
環球時報:美國近來為何頻頻吹風希望安排官員訪華?中國專家分析原因,202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