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總統馬克龍和歐盟主席馮德萊恩一同訪問中國,是近幾天最受關注的新聞之一,不過兩人雖然是同行,但中方卻給出不同的外交措辭。中國外交部的通告中,馬克龍是應中國領導人“邀請”訪華,而馮德萊恩訪華是“經中歐雙方商定”。那麼這其中巨大的區別,歐盟能看的明白嗎?
(應中方元首邀請,法國總統馬克龍將於4月5日至7日對華訪問)
法國,作為歐盟領頭羊,在歐洲的地位舉足輕重,甚至有着“風向標”的作用。中國和法國都擁有燦爛的文化、廣闊的市場、巨大的國際影響力,因此中法的交流和碰撞,對兩國乃至全世界都有積極的作用。而歐盟則是代表包括法國在內的大部分歐洲國家,本應該站在更理智的立場上看待中歐關係,但是歐盟主席馮德萊恩卻總是仇視中國,使中歐關係在政治上走下坡路。
(經中歐商定,歐盟主席馮德萊恩將於4月5日至7日訪華)
在4月3日當天,也就是馬克龍和馮德萊恩在啟程訪華前進行了商討,之後馮德萊恩向媒體表示,希望中方採取手段制止俄羅斯在烏克蘭的行動。這個說法的另一層意思是,中國有能力制止俄羅斯,只不過中國還沒那麼做。這個意思很直接就把中國推到了俄烏衝突的“當事人”的角色上。
馮德萊恩的說法與馬克龍不同。消息人士稱,馬克龍確定訪華之後強調,中方參與勸和俄烏的努力是“好事”,並希望中國繼續發揮作用。這個說法雖然也很隱晦,但至少肯定了中方的作用。
(馬克龍和馮德萊恩的對華態度有微妙區別)
所以二者的主觀區別非常明顯。另外,中國和法國在貿易上取得了長足進步,光2021年,中法兩國的貿易規模達到800億美元,創造了歷史新高。未來在核能、農業、綠色能源、科技創新等方面還會有深入的合作。中法的合作,有機會成為中歐合作的“教科書”,但馮德萊恩的態度卻比較消極。
此前,馮德萊恩公開講話稱,中歐雖然貿易合作緊密,但卻是“不平衡”的,因此她鼓勵歐洲對華做出“更大膽”的行動,而且還表示,由於過去三年,中國和世界發生巨大變化,所以《中歐關係協定》需要重新評估。西方媒體認為,這是在暗示歐盟可能會退出該協定。
(《中歐關係協定》對中歐雙方有着重大意義)
在中方看來,《中歐關係協定》對中歐關係的發展有着決定性的作用,如果馮德萊恩在這個文件上做文章,將對雙方關係造成嚴重打擊。即便馮德萊恩是故意通過這個方式給中國施壓,那中方也不得不警惕歐盟的做法。
那麼,馮德萊恩這個態度來華訪問,還有資格接受中方的高級別外交待遇嗎?
對於中國來說,已經是給出了最大的誠意。中方明白,現在的歐洲正面臨著重大的抉擇:要麼是繼續跟隨美國狐假虎威,忍着經濟危機、能源危機的“劇痛”充當美國的打手;要麼是藉助美國自顧不暇的機會,重拾戰略自主權,與中國合作,構建多極化世界格局。中方自然是會全力幫助歐洲選擇後者。所以即便馮德萊恩來者不善,中方也很珍惜與其面對面交流的機會。
(不少歐洲人認為,馮德萊恩很多時候代表着美國的利益)
當前的趨勢是,歐洲的經濟正在面臨困難,美國也正處在“四面楚歌”的困境中,反倒是中俄互相扶持着,創造出不一樣的新氣象。如果歐洲人有勇氣站出來,對美國霸權說不,那就有可能徹底擺脫美國的控制,擁有真正的戰略自主權。反之,歐洲會成為俄烏衝突真正的犧牲品,成為美國恢復經濟的“供血者”,陷入無盡的災難循環當中。
中國此次對馬克龍和馮德萊恩不同的態度,馬克龍很清楚,而馮德萊恩代表的歐盟,能不能想清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