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將結束的這周里,我國無論南北方的天氣都十分激烈,顯示出春季3月天氣多變的強烈特性。例如在南方,今年以來最強的暴雨和強對流天氣組團登場,強度超出了不少網友的預料——像是江西福建,部分地區出現了非常大如雞蛋大小的大冰雹,讓很多網友感到震撼。而3月以來持續少降雨的廣東廣西,也倒下了酣暢淋漓的大雨暴雨,不少地方的氣象乾旱也明顯緩解。
一、上一場沙塵已深度影響北方多地
而在北方,天氣的激烈主要體現在冷空氣上——隨着冷空氣逐漸南下,冷暖氣團追尾形成蒙古氣旋,今年以來最強的沙塵也隨後登場。在3月20日晚,沙塵開始抵達河西走廊後,3月21日起,隨着蒙古氣旋逐漸形成,大片黃沙在蒙古高原上騰空而起,遮天蔽日,一度形成太空可見的沙塵羽流。
在蒙古氣旋的影響下,內蒙古、陝甘寧,山西、京津冀、河南、山東和東北三省出現了大範圍的沙塵天氣。北方多個城市在沙塵中都彷彿加了模糊濾鏡,哈爾濱、長春、北京等一度出現了“藍太陽”。甚至於,沙塵還進一步越過淮河,進入南方多地,長三角多個城市3月22日-3月23日期間空氣質量都一度轉差。
2023 年 3 月 22 日,來自美國宇航局的aqua衛星上對準我國北方拍攝了該地區的衛星圖像,顯示強盛的溫帶氣旋掃過我國東北平原上空,哈爾濱、長春等多個城市上空被濃密的塵埃覆蓋,顯示出氣旋式大氣環流已將沙塵拉動到我國北方多地。
據中國國家林業草原局稱,沙塵已影響人口稠密地區的5.6億多人。比如在人口超過 2000 萬的北京,沙塵天氣中空氣質量指數中可吸入顆粒物 (pm10) 升至 500 以上,細顆粒物 (pm2.5) 升至 200 以上。總體來看,這次沙塵的總體強度已經超過了3月11日那次,是2023年以來最強的沙塵。
北京於沙塵中出現藍太陽,來自微博網友@炸雞粉裹糖心蛋
二、下一場沙塵已在醞釀
當然,隨着蒙古氣旋遠走,我國中東部南下的沙塵已經在稀釋和沉降作用下日漸減弱,中央氣象台的預報中可見,3月25日晚-3月26日,我國中東部僅有少數地區被輕度的浮塵天氣所影響,更多地方的空氣質量已經轉好。
沙塵天氣是我國北方春季常見的一種災害性天氣現象,對人們的生活、健康和環境都有不利的影響。在上一次沙塵天氣結束後,據中央氣象台預報,3月31日至4月2日,將有冷空氣自西向東影響北方地區,南疆盆地、甘肅河西、內蒙古中西部、寧夏等地將出現沙塵天氣。從超級計算機的預報上看,屆時可能會又有蒙古氣旋出現,並且在我國北方引發大風,從而給多地帶來顯著影響。
正如中氣愛之前文章中所說,近期沙塵的主要來源是蒙古高原的戈壁荒漠,接下來預報中得沙塵天氣里,影響我國內蒙古等地的沙塵還可能是從蒙古高原而來。從目前來看,近期蒙古高原沙塵頻頻南下的主要原因是氣候異常。第一,因為前冬降雪偏少,蒙古高原的沙塵封印解除;第二,又因為今年春天蒙古高原附近降水嚴重偏少,氣溫嚴重偏高,非常有利於起沙造沙,而第三,因為最近冷暖空氣對撞太激烈,蒙古氣旋特別活躍,頻繁掀起大風,沙塵順勢發生。
三、氣候已經起變化?
那也有的網友要問了:怎麼近些年春天沙塵如此之多,是不是氣候正在變化?從長期上看,沙塵天氣的形成與氣候變化有着密切的關係。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最新報告,人類活動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已經使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化前水平上升了約1.1度,並且在未來幾十年內可能達到或超過1.5度的臨界點。全球變暖導致乾旱、風力增強、植被退化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從而增加了沙源供給和沙塵輸送的可能性。
但實際上,根據沙塵監測數據,50年代以來北京的風沙一直呈下降趨勢,2011年以來是急劇下降,年均2次沙塵左右。不過,沙塵的下降也不是線性均勻的下降,受氣候因素影響也會有所反彈,譬如說2000年前後就有一次反彈。
從上世紀開始,為了對抗沙漠的蔓延並減少沙塵暴的不利影響,我國大力開展了植樹造林等一系列措施,這可能是世界上最雄心勃勃的綠化和植樹工程。自 1978 年這項工作開始以來,已經種植了超過660億棵樹——例如此前得美國宇航局(nasa)的監測數據顯示,近幾十年來中國樹木覆蓋率明顯增加,已經在全球綠化增長的進程中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
此前,一些研究也已經指出,新的綠地正在減少中國北方地區沙塵暴的影響。例如2020 年和 2021 年發表的研究發現,近幾十年來中國北方的沙塵暴頻率有所下降,作者稱這一變化與該地區展開的綠化工作有關。因此,從短期內看,還是異常的氣候模式導致了短期內沙塵天氣的增多,從長期看,我們其實已經處在沙塵天氣相對疲弱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