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最大的芯片製造商之一,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台積電)正在美國積極建廠,準備將自己的芯片產能從亞洲遷至美國。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台積電累計耗資超過4000億美元。為了能在美國發展,台積電可謂是下了血本。
為了台積電不顧如此高額的成本,也要在美國建廠?因為在2022年,美國出台了《芯片與科學法案》,給所有在美國建廠的芯片製造商超過2500億美元的補貼。
台積電在美國發展的想法非常堅決,甚至還主動遞交了“投名狀”。在接受台媒《天下》雜誌採訪時,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公開對大陸展現強硬姿態,宣布支持美國對大陸半導體行業進行限制。
張忠謀稱,台灣地區的半導體技術領先大陸5—6年,且後續10年依然保持領先,大陸別想趕得上。他還認為,隨着國際形勢變化,未來世界半導體供應鏈將呈現“兩極化”,造成芯片製造成本上升。因此,他支持美國對中國大陸的半導體產業進行限制,阻撓後者的發展。
然而,台積電給美國遞交“投名狀”,能如願以償得到“美好的未來嗎”?
為什麼美國要出台《芯片與科學法案》,因為他們在芯片領域早就失去了絕對競爭力。從上世紀90年代起,美國半導體產業在全球市場的份額就開始下降,從最高時期的37%,降到現在的12%。與此同時,很多美國半導體公司因為芯片製造成本高、工藝複雜等原因,選擇把部分產能轉移至海外。從國際芯片產能分布情況看,勞動力充足的東亞地區,佔到全球芯片產能的80%。
為了至關重要的芯片產能帶回美國國內,解決美國芯片供應鏈問題,拜登政府出台了《芯片與科學法案》,用政府補貼和優惠政策吸引芯片製造商在美投資。然而,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更何況是唯利是圖的美國。在法案中,美國明確要求所有芯片巨頭必須來美國建廠,而且10年內不能在中國投資。
很明顯,美國出台《芯片與科學法案》,主要目的是把中國排除在國際半導體產業鏈外。對芯片巨頭們而言,美國就是逼他們放棄中國市場。因此,芯片行業對美國的方案反對聲強烈。尤其是美國國內的企業,例如英特爾公司,公開表示不願自己在中國大陸的投資受到影響。
在這種情況下,台積電還積極迎合美國的法案,直接掉進了“陷阱”。
根據原本的計劃,台積電在美國建廠只需要投資400億美元,然而,美國本土勞動力嚴重不足,專業技術人員更是嚴重缺乏,使得台積電建廠成本水漲船高。為了在美國建廠,台積電被迫將研發注意力轉移到投資方面,結果造成自身競爭力直線下滑。
實際上,台積電遇到的情況是有前車之鑒的。在美國的號召下,富士康曾赴美建廠,同樣遭遇人力成本過高的問題,原計劃生產的10.5代lcd液晶面板只能放棄。為了彌補損失,富士康的美國工廠只能選擇生產機器人、呼吸機等設備,最後被迫放棄在美建廠,轉移到了印度。
對美國的《芯片與科學法案》的本質,台積電也沒有看清。實際上,美國推出這項法案,就是用補貼政策破壞公平競爭,對中國大陸進行打壓,影響全球芯片布局,使得國際貿易原則受到嚴重損害。
在上世紀80年代,美國就有類似的做法,摧毀了日本的半導體行業。然而,美國毀掉日本半導體行業了,自己的芯片產業依然沒有多大改善。現在,中國大陸半導體發展勢頭迅猛。美國擔心自己的科技霸權受到衝擊,又開始揮舞制裁大棒。
對美國打壓,中國無所畏懼。僅2022年,中國半導體專利申請就達到37865項,佔到全球總量的55%。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認為,美國竭力阻撓中國芯片的發展,只會讓中國在半導體行業投入更多的資金和時間,實現芯片產業全面獨立自主。
台積電給美國遞交“投名狀”,恐怕短期收益都拿不到,自己的後續發展還受到限制。台積電不明白,只有背後有強大的祖國,才能獲得真正的安全。現在,他們完全就是他人案板上的魚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