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首爾
過去幾天,在韓國首爾的梨泰院洞(洞相當於街道)發生的
征東行省的設置
第二波駐軍:日本鎌倉幕府軍隊。
到了明朝末年的萬曆時期,在島國憑自身實力結束日本戰國亂世,實現統一的大名豐臣秀吉開始狂妄自大,自認為在“村長混戰”中取勝的他開始謀劃其大陸擴張構想,他計劃先佔領高麗半島,再以高麗為基地入侵中國,甚至煞有介事地制定了將島國遷都北京的規劃,而其構想的最終章則是想以中國為基地佔領印度,實現大陸擴張。
豐臣秀吉
在1592年,豐臣秀吉利用當時高麗李氏王朝內部黨爭造成朝政混亂的時機,派遣屬下兩員大將——小西行長與加藤清正各率一路軍隊兩側夾擊高麗王朝,並在短短几個月內快速佔領漢城、開城及平壤,直逼中國邊境,這就是中國歷史被稱為“壬辰倭亂”的日本入侵高麗的戰爭。而在這場戰爭中,加藤清正的軍隊就駐紮在了曾經蒙古軍隊開闢出的地方,也就是今天的梨泰院地區。
第三波駐軍:大明軍隊。
面對豐臣秀吉的步步緊逼和不斷挑釁,作為藩屬國的高麗王朝不得不向宗主國——明朝求援。隨後明神宗朱翊鈞派當時的遼東總兵李如松率兵四萬餘人跨過鴨綠江,進入高麗抗擊日軍。李如松深諳兵法,明白日軍跨海作戰最擔心後備糧草的供應,所以他在一開始就將進攻的重點,放在了日本軍隊在龍山(今天梨泰院附近)的糧草大營,最終李如松成功派隊伍突襲並燒毀了日軍的幾十萬擔糧食,同時又聯合高麗水師李舜臣一舉擊退豐臣秀吉的入侵軍隊。
明朝萬曆皇帝定陵一角
說到李舜臣,就不得不提一句前幾年韓國依據這次海戰拍攝的熱門電影《鳴梁海戰》,說實話電影拍的是真好看,氣勢雄渾,不知道的還以為打了一次世界級的大海戰。然而實際情況卻很令人尷尬。實際上當時高麗所派的李舜臣只有12艘板屋船(實際就是沒有帆和桅杆,只能靠手動划槳的老式木船),軍隊人數120人(沒錯,就是一百二十人),被擊斃的日軍頭領來島通總帶了600人。而且結局是,雖然李舜臣勝了,但此戰結束後他也沒辦法繼續守住鳴梁海峽,只能一退再退,所爭奪的海峽還是讓日本人佔據。
說白了,所謂的鳴梁海戰,看似氣勢很大,實際就是大明朝廷附屬的兩家村長在打架互毆期間,兩村的民兵小隊長也在水上互毆一通,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而率領四萬軍隊入朝的李如松,在幫助平定倭亂後,大明軍隊接收了日軍遺留在梨泰院的軍事營地,並在此進行了短暫修整,隨後返回中國。
第四波駐軍:清朝漢人軍隊
到了清朝末年的1882年時,在當時的漢城爆發了史稱“壬午事變”的民間抗議。設在漢城的日本公使館被焚燒,有些日本人被屠戮。為此,作為當時的宗主國清朝主動出面干涉,同時日本試圖以此為借口,以保護日本利益為由,也試圖強行派兵進入半島地區,但當時的清朝完全識破了日本人的計謀,遂派駐紮在山東登州的淮軍慶字營入朝,在吳長慶及袁世凱的聯合帶領下,最終搶在日本人之前平息了此次事件。而當時吳長慶及袁世凱所率領的軍隊,也正是駐紮在現在的梨泰院。
值得一提的是,袁世凱正是在此次入朝作戰及其後的協助治理過程中開始逐漸展現其才能,並獲得朝廷重視。在平息半島事件後,袁世凱率軍隊班師回國,因其出色的表現甚至獲得光緒皇帝的親自接見。也正是以此為開端,才有了袁世凱回國後,被朝廷派駐天津小站進行練兵,繼而使袁世凱憑藉小站練兵的繼續,壯大成為後來的北洋軍,其勢力逐漸壯大,最終成為清末民初最具影響的人物。
第五波駐軍:日本明治軍隊。
此後,隨着腐朽的滿清朝廷逐漸衰敗,其對於半島的宗主國地位也日漸動搖。而日本也陸續擴大在半島的軍事勢力。直到1904年,日本直接出兵佔領了漢城,並逼迫簽訂《日韓議定書》,將半島逐漸變成日本的勢力範圍。也就是在此時,日本開始在梨泰院周邊大規模興建和擴大軍事設施,不僅在周邊修建了規模龐大的軍營,而且大規模建設屯軍司令部、駐朝總督府官邸、師團司令部等一系列軍事配套設施。
而這些,也在日後成為日本在九一八事變後入侵中國東北地區,進而全面侵略中國的後勤基地,直到二戰結束,日本在半島的軍事存在才被徹底拔除。
第六波駐軍:美國駐韓美軍。
二戰結束後後,雖然日本的軍事勢力被從半島徹底清除,但美國的軍事影響卻緊隨其後進入,其選擇的駐紮地點則正是日本人遺留下來的梨泰院周邊的營房設施,正應了前面所說的那句話:前柵欄宿貓,後籬笆走狗。
尤其是在抗美援朝戰爭爆發以後,美國加大在半島地區的軍事投入,並先後在韓國建設了多大80餘處軍事基地,而美軍駐韓的總部就選擇在了曾經日本的舊址——梨泰院旁邊的龍山基地,直到美國懂王時期,美國與韓國就駐軍的費用開支問題產生摩擦,美國駐韓軍事基地開始陸續收縮,將曾經的80個軍事基地合併成為12個,而位於梨泰院附近的龍山基地也被列入關閉名單。
然而,在長達幾百年的歷史長河裡,梨泰院頻繁的外國駐軍歷史,已經徹底塑造了其基本形態,甚至其名字的起源,也已經深深刻入魚龍混雜的基因,難以磨滅。
二、“梨泰院”的名稱起源
一般認為,“梨泰院”這一名稱的由來,從語源學角度極大可能源自於在本地出生,而在血緣上混雜不同國家的混血兒,這些被韓國人稱之為“異他人”(이타인)的群體,大量聚集在梨泰院周邊的各個地方。
例如,曾有記錄顯示1592 年到 1598 年日本入侵的壬辰倭亂期間,就曾有抵達此地的日本浪人和入侵軍隊,在此大規模強暴了周邊僧院內的僧姑,慘遭凌虐而受孕的尼姑有的就在此產下嬰兒,飽受他人的鄙夷,所以這裡深受當地人排斥,並斥之為 “異胎院”,在之後的歷史發展中,因為名稱過於不雅而通過諧音,慢慢被改稱為如今的名稱——梨泰院。
實際上,類似的因為名字不夠文雅而改名的現象,在中國尤其是在北京更加常見,甚至可以說俯拾皆是。像北京著名的中關村,原是滿清時期埋葬宦官的“中官墳”,因忌諱而改名中官村,後來又覺不雅改稱中關村,再比如現在的高義伯衚衕也是通過原名狗尾巴衚衕的諧音改造而來。
中關村大街
當然,細心的讀者可能會懷疑,這是中文的讀音,在韓語中是否能說得通?實際上在15世紀“訓民正音”出現之前,半島只有語言而沒有自己的文字,普遍使用漢字書寫,所以在韓語中存在極大量與漢語讀音相同卻字形不同的文字。
如果說,在明朝末年的壬辰倭亂時期,梨泰院地區的混亂還只是暫時性及被迫的。等到了二戰結束後,尤其是朴正熙時期,就直接將風月產業合法化,其風頭之盛甚至一度超過當時鄰國日本在這一領域的行業先發優勢。
而這些女人用身體賺取美軍外匯的女人,不僅被稱為“洋公主”,也被視作“愛國者”,他們賺取的美元等外匯甚至成為韓國人眼中的“第五補給品”。
實際上如今韓國在娛樂產業高度發達的背後,存在的巨大陰影:如張紫妍、李勝利之類的巨大黑幕,實際上就是當時這些政策的延續,只是操縱權逐漸移到了韓國的財閥們手中。
而在當時,美軍駐地的周邊正是這些產業最為興盛的地區,梨泰院的位置則正處於駐韓美軍總部的旁邊,也由此成為韓國最為典型的代表。因此,幾乎可以說在風月色彩上,曾經的梨泰院堪比老北京的八大胡同,但在魚龍混雜的程度上,梨泰院卻遠比八大胡同更為混亂,更為不堪,也更為受當地人排斥和鄙夷。曾經的八大胡同已經成為歷史。而如今的梨泰院,則一言難盡。
當然,關於梨泰院名稱的由來,也存在另外的說法,比如認為在高麗李氏王朝,因宗室姓李,此地被稱為“李泰院”,到了高麗孝宗時期,附近種植很多梨樹,便逐漸被稱作“梨泰院”,但這樣的說法,總讓人感覺是故意編造以掩蓋曾經不堪的過往,可信度較低。
而在今天的韓國首爾,隨着美軍龍山基地的關閉、新冠疫情的持續,以及此次造成重大傷亡的踩踏事故,未來的梨泰院究竟會如何,是否會日趨凋敝?或許只有時間能給出正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