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沙青青】
飽受爭議的安倍晉三“國葬”總算在9月底收場了。但現任首相岸田文雄內閣的支持率“跌跌不休”,毫無收場的跡象。
根據日本共同社10月11日發布的最新輿論調查,岸田內閣的支持率跌至35%,創下新低。
一般而言,在日本社會,相較於其他新聞機構或左或右的立場,共同社的民調歷來被認為最客觀、也最能排除“機構效應”。
那麼,共同社發布的35%的支持率是個什麼概念呢?
去年7月底,當時已千瘡百孔的菅義偉內閣的支持率就僅剩35%。一個月後,在自民黨總裁選舉中,菅義偉不得不宣布不尋求連任自民黨總裁,進而結束了自己的政權。
然而,緊接着更為驚人的是,日本《時事通信社》10月13日報道顯示,10月7-10日實施的10月輿論調查中,岸田內閣的支持率與政權成立後最低的9月相比下降4.9%,達到27.4%;不支持率為43.0%(比上月增加3%);連續2個月“不支持”超過“支持”,差距從上次的7.7%擴大到15.6%。
這是岸田政權第一次下降到維持政權的“危險水域”的20%左右,低於菅義偉內閣時期最低的2021年8月的29.0%。

實際上,自9月起在日本各家主流媒體的民意調查都已呈現出岸田內閣支持下滑的趨勢。NHK在9月9日至11日的調查中顯示,岸田內閣的“不支持”與“支持”均為40%。《朝日新聞》的同期調查則是,“不支持”比“支持”高出8%,“不支持”達到47%。而到了《日本經濟新聞》在稍後實施的民調中,“不支持”亦高達49%,支持率僅43%。一個月之後,岸田內閣的支持率非但沒有任何起色,反而進一步下跌。
要知道,岸田文雄內閣從2021年10月“發足”至2022年8月時,其支持率始終保持在55%以上,甚至在2022年5月達到過66%的“峰值”。當時,在經歷去年眾議院選舉及今年參議院選舉後,外界普遍認為岸田政權將逐步穩固並有可能實現“長期化”。
然而自8月以來,岸田的支持率卻如同自由落體般一瀉千里。從時間點上來說,彷彿安倍身上的一聲槍響,開啟了這一進程。

截圖來自日經新聞
統一教會問題引發眾怒
安倍遇刺身亡後,其本人、其所在派系乃至整個自民黨與統一教會的隱秘勾連被一併曝光,引發社會各界一浪高過一浪的批判之聲。根據日本各家媒體的調查報道,在自民黨目前的379名國會議員中,近50%的人承認或被證明與統一教會有過或多或少的接觸。這些所謂的“接觸”包括了收受政治捐款、組織志願者支持、發送賀電賀信、現場出席活動等行為。
面對如此駭人的調查結果,岸田卻礙於黨內各派系之間的利益關係,始終未能採取果斷措施予以處理。例如,自己內閣的經濟再生擔當相山際大志郎和眾院議長細田博之都被指認與統一教會勢力有着密切關係,但岸田一直沒有給予相應的處分。
在此次最新的共同社民意調查中,圍繞自民黨公布所屬議員與教會關係的調查,認為該黨應對措施“不充分”的回答佔83.2%,遠超認為“充分”的13.3%。自民黨的執政盟友、公明黨黨首山口那津男甚至公開批判道:“正是因為自民黨的說明既不充分且滯後,才會導致了嚴厲的批評。”
至於圍繞安倍國葬問題引發的爭議,其實也是“統一教會問題”的副產品。正如《日本經濟新聞》在近期一篇社論里評價的那樣:對安倍本人及周圍人與統一教會的歷史沒有做充分的調查和說明,這正是廣大民眾對“國葬”決定不支持、不理解的主要原因。

統一教會的東京分支 圖自紐約時報
而且從技術上來說,岸田也犯了一個“大失誤”,從宣布“國葬”到正式舉辦儀式,中間的間隔期實在太長,給統一教與自民黨關係的曝光留下充足的發酵時間;同時普通民眾因突發暗殺事件所產生的一點淡薄哀悼情緒,也隨着時間推移和媒體披露而消失殆盡。
很顯然,安倍遇刺之後,岸田迅速宣布“國葬”是有其政治考慮的,一方面為了安撫黨內保守右翼勢力,給他們一個“交待”,另一方面是通過邀請各國政要出席葬禮,可以使得岸田在短期內迅速與這些政要見面拉攏關係,也就是所謂的“葬禮外交”。然而,事與願違。
至於為何拖延這麼久?關鍵問題出在首相畢竟不同於天皇,在日本國內關於首相葬禮如何舉行是沒有一套既定流程的,上一位舉辦“國葬”的首相還是吉田茂(1967年去世),離現在過於久遠,而且此後也沒有定下相關規則。這就意味着,安倍的“國葬”沒有先例可以遵循,需要從頭商討細則,甚至連葬禮費用還需要召開臨時國會來決議通過(當時國會已進入休會期)。再加上,眾所周知,日本官僚體系辦事效率低下冗長,使得“國葬”事宜籌備更為拖延。
這恐怕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日本民眾在街頭舉行抗議活動,反對安倍“國葬”。圖自紐約時報
日元持續貶值與失控的物價
10月3日,日元兌美元一度跌破1:145的重要關口。這是自9月22日日本政府和央行通過買入日元出手干預匯市以來,日元匯率再度跌破145關口。持續貶值的日元進一步加劇日本國內通貨膨脹的情況。
諷刺的是,在泡沫經濟破滅、陷入長期不景氣後,日本長期陷入通貨緊縮之中。當年“安倍經濟學”的目標就是通過量化寬鬆和負利率來擺脫通貨緊縮、並設定了物價上漲率升至2%的通脹目標,但此目標始終未能實現。結果今年在疫情、俄烏戰爭以及日元貶值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日本國內二十年未動的物價在夏天如脫韁野馬般開始飛漲,8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剔除生鮮食品後同比上漲2.8%。
正是應了那句英美地區的一句諺語“許願需謹慎“(be careful what you wish for)。面臨有些失控的物價,岸田政府卻顯得束手無策,原本就已忍受兩年多疫情“不景氣”的民眾,更是把一腔怨氣全都發泄出來。在共同社的調查中,“對經濟政策不抱期待”的從上一次的26.7%猛增至36.1%。

日本8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同比上漲2.8% 圖自日經中文網
“不會讀空氣”的岸田
在日語語境中,有所謂“讀空氣”一說,即有“看臉色”、“看形勢”、“看風向”之意;若是稱某人“不會讀空氣”,也就是認為對方“不會看臉色”、“不太識相”,進而做出一些惹人嫌的舉動。
而如今的岸田正是讓不少日本民眾產生了“不會讀空氣”的印象。典型例子就是岸田在統一教會問題尚未處理妥當、支持率下滑之時,突然啟用自己的大兒子、年僅31歲的岸田翔太郎出任首相秘書官。
眾所周知,日本政壇向來有所謂“二世”乃至“三世”議員的傳統,子女繼承父輩選區並非新鮮事。首相啟用自己兒子擔任首相秘書官也不是沒有先例,比如前首相福田康夫,就曾擔任過自己父親、同樣當過首相的福田達夫的秘書官。然而,岸田在內閣支持率驟降時刻,卻我行我素地做出這樣的人事安排,無疑是提油救火,給外界製造出另一個可供攻擊的輿論箭靶。同時,也讓人們重新想起自民黨最保守、迂腐的那一面。

岸田翔太郎之前“臉書”平台上的頭像,現已更換。

被任命為首相秘書官後的岸田翔太郎
另一件最近發生的事情則是決定上調國家公務員工資和獎金。理由是考慮到疫情因素,2020年和2021年國家公務員的工資已停漲了兩年,因此決定在2022年予以上調。然而,目前日本大部分工薪階層都面臨因疫情衝擊而收入縮水的狀況,民間企業業績也普遍低迷,同時還要應付飛漲的物價。
在經濟尚未全面恢復之際,岸田政府貿然選擇此時此刻給國家公務員漲工資,自然會給人帶來不良觀感,甚至激發反感。正如日本青年協議會代表室橋祐貴所評價的那樣:岸田政權的這種行為,總讓人想起從前的自民黨,但這種陳舊的首相形象是無法應對新時代的。
當然,對現在的岸田政權來說,支持率驟跌之時還能如此“任性”,某種程度上也是因為其境遇恐怕還是比去年的菅義偉政權要好一些,畢竟未來兩三年內,日本國內沒有重要的國政選舉。儘管支持率快速走低,但理論上岸田無需面對選戰的考驗。
若是今年年底通貨膨脹的趨勢有所遏制,經濟有所起色,那麼維持一個勉強過得去的支持率並非不可能。但若到了年底,岸田的支持率仍不見起色,那就有可能再次進行內閣改組,甚至不排除自民黨內會出現“要求換人”的聲音。未知的變數給岸田政權長期化蒙上了厚厚的陰影。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