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北溪”天然氣管道爆炸的事態發展以及其後續影響已成為全球的焦點話題。
事態發展
9月26日瑞典測量站在“北溪-1”和“北溪-2”天然氣管道發生泄漏的同一水域探測到兩次強烈的水下爆炸。
9月27日丹麥首相弗雷澤里克森說,“北溪”天然氣管道泄漏並非“事故”而是“蓄意破壞”。
俄羅斯“北溪-1”項目運營方北溪天然氣管道公司27日發表聲明說,“北溪-1”和“北溪-2”海底輸氣管道的三條管線一天內同時發生損壞的情況前所未有,目前尚無法評估維修時間。
9月29日,瑞典海岸警衛隊發言人表示,瑞典海岸警衛隊在“北溪-1”和“北溪-2”天然氣管道中共檢測到4處泄漏,而非此前報道的3處。其中,有2個位於瑞典專屬經濟區,另外2個位於丹麥專屬經濟區。
“北溪”天然氣管道爆炸產生的“羅生門”
9月28日,俄羅斯總檢察長辦公室在一份聲明中稱,已就“北溪”天然氣管道遭破壞的“恐怖主義”行為立案。
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表示,“北溪”天然氣管道發生泄漏的地點,位於美國情報機構所控制的區域。
今年2月美國現任總統拜登在與德國總理朔爾茨舉行的聯合新聞發布會上說,“如果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將不復存在。我們將終結它。”當被記者問及——考慮到這個項目在德國控制之下,美方如何能做到這一點——拜登回答說:“我向你保證,我們能夠做到這一點。”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內德·普賴斯表示,認為美國以某種方式參與對“北溪-1”和“北溪-2”天然氣管道的蓄意破壞的此類想法是荒謬的。
9月28日,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發文回應“北溪”天然氣管道泄漏事故。特朗普表示,不應該讓事態變得更嚴重,自己願意“帶頭組隊”,促成俄羅斯和烏克蘭和平談判。(懂王不愧是懂王,一眼就看出了問題的實質)
圍繞此次爆炸,德國、丹麥、瑞典等國已就事故原因展開調查,目前各方一致的觀點是,這是一次“蓄意破壞”。
這件事情不可能“調查清楚”,各國之所以紛紛表態完全是“國際政治”的需要。
“各國調查”不是為了“真相”而是新一輪“國際輿論戰”的開始。
歐洲和俄羅斯不可能再“藕斷絲連”
德國安全部門表示,受損的3根管道很可能將無法再投入使用。另外,“北溪”天然氣管道爆炸事故,再度加劇歐洲的緊張局勢,挪威將部署軍隊保護油氣設施。
可說北溪天然氣管道的徹底破壞,徹底斷絕了歐盟在“俄烏衝突”中“三心二意”的小心思。
某些勢力“幫助”歐盟做出了“殘忍的決定”——以後只能一心一意的對抗俄羅斯,不能夠再“三心二意”,“陽奉陰違”。
歐盟作為“小弟”你不能廣拿好處不幹活。
歐洲人的“好日子”徹底到頭了
這個冬天歐洲人將不僅僅是承受“寒冷”那麼簡單,這將是歐洲動亂的開始。
北溪太燃氣管道爆炸事件,將成為導致歐洲動亂的第一個“多米諾骨牌”。
隨着冬天的到來過慣“好生活”的歐洲人註定要走上街頭,開始新一輪的“民主遊行”。
“俄烏衝突”將長期化,戰爭產生的外溢效應,將深刻的影響歐洲。
歐洲的政局將不可避免的長期動蕩,甚至歐盟都有可能解體。
現在回過頭看“英國鐵了心要脫歐”無疑是十分“高明的選擇”。
歐洲將成為即“中東地區”之外的又一個動蕩之地。
可以確信的是歐洲將不再是發達國家的代名詞,也不再是民主典範的代表。
芬蘭內政部長米凱寧當地時間9月28日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突然暈倒,當時正在介紹“北溪”天然氣管道事故情況。
再過幾個月,歐洲人要迎來“最難過的冬天”了,歐洲人的好日子到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