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松
編輯|鄢子為
蘇州家電新貴,發起一波衝擊。
在awe展上,追覓科技發布大家電系列產品,包括空調、冰箱、洗衣機、廚電等。
“家庭智能化的奇點已至。” 追覓科技創始人俞浩表示。
單空調品類,公司就發布了兩款產品,分別採用全嵌式與雙機械臂形態。
3月底,追覓空調負責人、首席產品經理李正良,在接受《21cbr》記者專訪時稱,“用戶調研反饋良好。”
全線出擊的這個家電公司,成立於2017年,擅長製造洗地機等清潔產品。據去年12月發布的胡潤全球獨角獸榜,其估值達到200億元。
新品衝鋒
ceo俞浩是江蘇南通人,畢業於清華大學,善於延攬人才。
念書時,他創建了學生科技平台“天空工場”,網羅一批發燒友。這群極客組成追覓核心創始團隊。
李正良於2023年加入追覓,負責空調項目。離家去蘇州入職時,他跟家人說,“以前工作的地方要人才,追覓卻要天才”。
他提到,追覓內部氛圍像高校,架構扁平,每位工程師都是發明家,有任何新想法都能直接提。
李正良
做新品類的,均為新團隊。
例如空調團隊,研發人員平均年齡僅三十多歲,還通過校招,吸納一批有留學背景的人才。
李正良表示,這些人有技術基礎,又因海外生活經歷,能把握不同地域用戶需求,團隊規模持續擴大。
2024年,空調國內市場規模超2000億元,是清潔家電的四倍。
只是,追覓晚來入局,趕上空調行業存量競爭階段,去年規模下滑2%,且主要份額已為頭部玩家所控制。
“做空調業務時,追覓沒有過多關注行業集中度和競爭殘酷程度,而是從科技的角度,探究用戶更多元的生活需求。”李正良告訴記者。
在概念設計階段時,團隊通過線上方式,邀請上海、歐美等地用戶,對產品進行評審。
以遙控器和app設計為例,追覓空調的雙機械臂,能獨立調節角度,實現左右分區送風,這是普通空調沒有的功能。
為了設計左右控制的用戶界面,團隊廣納建議。
有用戶提議,操作空調的app,可以參考車機設計來控制溫度,而非照搬其他空調產品的模式。
身為產品經理,李正良頻繁聯繫幾位種子用戶,每周都會在用戶群里和其交流。
“團隊只有把精力投入到用戶身上,做出來的產品才是市場真正需要的。”李正良認為,從研發到上市,深度參與其中的用戶,就是產品最好的口碑來源。
發出新枝
在技術研發等方面,新品類可以沿用公司資源。
“過去七年,我們在智能清潔賽道植入的智能基因,已長成覆蓋全屋的生態根系。”
俞浩直言,最了解中國家庭痛點的,不是實驗室參數,而是被掃地機、洗地機清潔過的上千萬塊地板,以及趴在地上研究灰塵的追覓工程師。
言下之意,團隊在清潔領域掌握了產品方法論,才有底氣挑戰大家電。
3月上旬,他透露,追覓在超5000元的高端吸塵器市場,市佔率第一。
奧維雲網數據表明,在國內線上清潔家電(含掃地機器人、洗地機等)領域,其市場份額達16%。
俞浩此前透露,追覓保持增長的秘訣,在於研發投入高於行業平均,研發費用占銷售額7%以上,研發和設計團隊,占員工總數六成。
追覓尚未上市,未公布毛利率等數據。參考同行石頭科技、科沃斯,這類企業毛利率約50%。
清潔產品一炮打響,公司積累資金與技術,為進軍空調等新品類打基礎。李正良透露,他幾乎每周都會向俞浩彙報,得到市場、業務方面的指導。
“俞浩會走進用戶場景,共同判定產品方向。”李正良表示。
團隊調研發現,“左右分區送風”仍存在未解決的痛點。
俞浩也反饋,身邊朋友有“左右分區送風”需求,同時指出友商尚未涉足,猜測這可能是小眾需求,建議空調團隊多與用戶溝通驗證。
經李正良團隊調研,證實這確為用戶痛點。
全線出擊
除電視外,追覓在其他大家電領域均有涉足。在awe展會上,團隊搭建800平米的雙層展區,展示空調等多款新品,宣稱要打造全屋智能電器。
“追覓不賭1%賽道的小概率,只會用n+1的方式,做世界經濟的99%。”
俞浩說過,很多人擔心風險,不碰大業務,大多數人擠入只佔全球經濟1%小賽道,此外還有99%空白。
“99%的機會裡,人才密度、優秀資金的投入度,遠遠低於那1%擁擠賽道。”俞感嘆。
記者統計發現,追覓進入的空調、冰箱等品類,僅國內市場總規模就超6500億元,是清潔賽道規模的15倍。
在洗地機等單一細分品類,強化長板易吸引用戶。大家電市場產品迭代慢,比拼的是研發、渠道、營銷、服務等全方位能力。
以空調來說,產品、渠道和安裝服務,至關重要。記者走訪追覓線下經銷商門店時,店主稱,暫無銷售空調等大家電的計劃。
李正良告訴記者,安裝服務對空調產品非常重要。
他坦言,隔行如隔山,由於空調品類的特殊性,追覓空調不會過於依賴清潔產品的銷售渠道,傾向於讓專業合作夥伴為客戶服務。
清潔家電企業中,僅追覓一家跨界拓展眾多產品線,面臨人員、資金、渠道等多方面考驗。
大家電賽道,也有多家傳統巨頭把持,追覓要撕開一道口子,需要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