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在早年的一系列征戰中,絕大多數是慘敗,隨便舉幾個例子,比如徐州之戰,前線被袁術擊敗,老巢被呂布端了,後投靠呂布被安排在小沛,之後發生的小沛之戰,劉備又被呂布吊打,劉備投靠曹操後又背叛曹操,還發生了第二次徐州之戰,劉備又被曹操吊打,逃跑時連老婆孩子都顧不上的那種狼狽樣。
劉備迎來人生的轉折點是從投靠劉表之後開始的,先是博望坡之戰,劉備誘敵深入打敗了白地將軍他哥夏侯惇,接下來是赤壁之戰,劉備也算出人出力獲得勝利的一方,之後是劉備奪取荊南四郡之戰顯得很輕鬆,接下來是劉備攻取益州之戰,打了兩年多拿下了整個益州,最後是漢中之戰,劉備平生第一次在大規模作戰中擊敗了宿敵曹操,獲取了人生中最大的勝利。
老實說,劉備雖然身經百戰,但是戰爭顯然不是劉備的特長,劉備身為蜀漢政權的最高領導人,他的政治能力顯然比軍事能力要強。
陸遜與諸葛亮同為80後,比劉備小22歲,比諸葛亮小2歲,出身吳郡四大家族之一的陸家,陸遜早年是個書生,直到21歲時進入孫權的幕府成為其幕僚,幾年以後陸遜開始帶兵討伐山越,但直到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前,陸遜並沒有什麼名氣,只是孫權手下一名普通的帶兵校尉。
襄樊之戰期間,呂蒙裝病,被陸遜識破,呂蒙於是推薦陸遜代替自己成為與關羽防區交界的東吳前線指揮官,在襄樊之戰中,陸遜率軍一直向西打,佔領了秭歸與巫山,切斷了關羽逃回益州的路線,所以才導致關羽無路可逃被俘虜殺害,夷陵之戰前,孫權起用陸遜正是看中陸遜不斷提升的軍事能力。
夷陵之戰時,一邊是身經百戰敗多勝少的劉備,一邊是書生型深藏不露的儒將孫遜,劉備為什麼會輸給陸遜?
一般傳統意義上認為劉備敗給陸遜的理由是曹丕那句話,曹丕說劉備八百里連營,豈有不敗的道理,所以很快就傳來劉備大敗的消息,給人的感覺曹丕有點料事如神的本事,實際上,曹丕的軍事能力也強不到哪裡去,曹丕能預測到劉備大敗純屬偶然。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目的沒有錯,為了搶回荊州,同時為關羽報仇,修復因關羽失荊州蜀漢所失去的聲望,但是劉備選擇的時機不對,沒有在政治上最有利的時機發動戰爭,或者說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太急躁了,劉備應該利用孫權假意稱臣曹丕,等他們之間發生矛盾,再選擇一個合適的時機攻打東吳,這是劉備選擇戰爭的時機不對。
夷陵之戰從開始發動戰爭到蜀軍打到夷陵時,一直是劉備方在打勝仗,從蜀漢的國界算起,劉備推進到夷陵時,已經深入吳國境內八百里,雖然曾經這是劉備的土地,但這個時候已經落入孫權手中一年多了,劉備並沒有連營八百里,只是在從蜀漢邊界到前線長達八百里的路上修建了一些用於聯絡的驛站,同時配備了少量的驛站士兵而已,這不是曹丕所說的連營八百里,只是劉備深入吳境八百里。
我一直認為劉備早期的勝利是陸遜整個戰略的一部分,也就是主動戰略後退,陸遜這麼做的目的有幾點:
1、讓劉備勝利,就能滋生劉備的驕傲情緒,有利於陸遜後期反擊。
2、劉備深入吳境八百里,嚴重接長了補給線,八百里的補給線是很脆弱的,有利於陸遜打防守反擊。
3、夷陵地區地勢險要,整個江漢平原地勢最險要的就是夷陵,再向東就一望無際的東漢平原了,無險可守,夷陵是陸遜最後的防線,利用險要地勢阻擊敵人,同時快速反擊,是陸遜夷陵之戰取勝的根本。
陸遜的戰略非常得當,如果劉備穩打穩紮,雙方只能對峙,況且還有北方的曹丕在虎視眈眈,雙方都不願意打成持久戰,而更願意速戰速決,但是,劉備在夷陵之戰中犯了兩個最嚴重的錯誤,被陸遜捕捉到,這兩個錯誤直接導致了劉備的大敗,這兩個錯誤就是:
1、劉備放棄水軍,水軍全部上岸,失去制水權。
2、七月天氣炎熱,劉備讓所有士兵進入山森中紮營,為陸遜火攻提供了條件。
劉備的第一個錯誤導致蜀軍失去制水權,東吳水軍滿載士兵利用水軍繞到劉備軍的身後實行戰略包圍,蜀軍後路被東吳水軍包圍,才會有如此大的損失,導致近5萬軍隊幾乎全軍覆沒,如果劉備的水軍仍然在長江航行的話,就不可能會有如此之大的損失,5萬大軍就算戰敗也能安全逃回蜀漢,可是後路一旦被斷了,就是全軍覆沒的危險了。
劉備的第二個錯誤導致陸遜使用火攻來攻打劉備,所有士兵駐紮在樹林中固然是涼快,可這直接為東吳火攻創造了硬性條件,樹林中全是易燃品,夏天的樹林、茅草都是很容易燃燒的,當年劉備也參與了赤壁之戰,赤壁之戰就是孫劉聯軍用火攻打敗了不可一世的曹操,現在劉備居然犯了和當年曹操同樣的錯誤,再一次被東吳軍隊利用火攻而打得大敗。
所以,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敗給陸遜的原因是以上一系列事件的綜合所造成的,而最重要的就是劉備犯了兩個不應該犯的重大錯誤,才導致了夷陵之戰的巨大慘敗,這是劉備應該承擔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