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國主義幽靈灰飛煙滅·日本最長的一周·天皇裕仁簽署停戰詔書(1)

值此法西斯戰爭勝利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筆者將陸續發文,以紀念這一歷史性的偉大勝利。

1945年7月27日,東京時間下午三時,一場決定日本命運的內閣會議正在永田町首相官邸的地下室舉行。自從首相辦公樓在5月25日空襲中被炸毀之後,77歲的總理大臣鈴木貫太郎就把他和各部大臣以及陸海軍領導人會面的地點挪到了私邸之內。

託庇於鋼筋水泥結構的地下防空室。當天凌晨,英美中三國元首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已經由無線電傳送到東京,天皇也瀏覽過了外務省翻譯的日文版公告,如何做出回應亟須由全體閣員確定。但在緊要關頭,軍人和文官之間爆發了激烈的爭執:陸軍大臣阿南惟畿又一次唱起“一億玉碎”的高調,他認為:在“國體”問題和天皇的安置尚未獲得明確承諾的情況下,軍人絕不能放下武器。外務省次官松本俊一等人主張立即接受公告,以避免居民不必要的犧牲。

外務大臣東鄉茂德則另有打算。這位大臣在1938年~1940年曾任駐蘇大使,主持簽訂過諾門罕停戰協定和《日蘇中日條約》,自認為與斯大林頗有交情。他自作聰明地宣稱:既然蘇聯領導人的名字並未在公告中出現,佐藤尚武大使在莫斯科的斡旋也沒有被蘇方完全回絕,可見日本仍有希望通過蘇聯向英美爭取寬鬆的和平條件。因此,在莫斯科方面的消息傳來之前,內閣不必做出表態。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東鄉茂德的這個點子不過是自欺欺人的徒勞之舉,但在當時卻贏得了全體閣僚的擁護。“等待”意味着他們可以再度拖延做出決定的時間,並解脫自己的責任。

7月28日下午四時,鈴木首相在例行記者招待會上被問及:“閣下對27日的三國共同宣言做何看法?按照與外務省以及軍隊的默契,老人家滴水不漏地回答道:“共同聲明不過是開羅會議的翻版,政府不認為其有重大價值,唯有默殺。”日語“默殺”一詞包含有不予置評、不甚關注的意味,表意極為含糊。負責將講話翻譯成英文、並在國際電台播報的同盟社譯員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對應詞,只能勉強用了“全然無視”這一表態。而美國合眾社的速記員在收聽日方廣播時,為了節省時間,將鈴木的表態進一步縮寫為“拒絕”。這就造成了一個意外的局面:本來是模稜兩可的掩飾,現在卻被理解成了毫無餘地的回絕。

既然鈴木做出了“拒絕”的應對,那麼同盟國就必須做出反應。

作為對鈴木的回應,8月6日上午8時15分,B-29型轟炸機“恩諾拉·蓋伊”號在廣島上空投下一枚原子彈,毀滅了第二總軍司令部所在的這座城市。在那之後的一個多星期里,日本經歷了蘇聯宣戰、第二次原子彈轟炸、兩回合“聖斷”、一次未遂政變以及為數眾多的集體自殺,最終在8月15日中午,向全國放送了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天皇“玉音”。自1879年吞併琉球以來,橫行於亞洲整整66年的軍國主義幽靈,在這一個星期內灰飛煙滅。歷史在這一刻重新歸零,新的紀元開始了。

該來的終於來了”!

8月6日上午8時16分,nhk東京總控制台的話務員突然發現:連接廣島的通信線路被完全切斷了。20分鐘後,東京鐵路調度中心的工作人員也發現呼叫廣島無法獲得回應。之後的5個小時里,各大報紙駐九州的記者、電台工作人員以及第二總軍的倖存者,相繼確認廣島已經被少數B-29投下的神秘炸彈所摧毀,死傷慘重。

7日 下午一時,即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關於原子彈的聲明後,不到6個小時,大本營終於通過nhk承認:“昨日,廣島遭少量B-29敵機轟炸,死傷相當嚴重。敵機在空襲中似乎使用了新型炸彈,詳細情況目前尚在調查中。

到這個時候,再也沒有人相信東鄉茂德的“莫斯科攻略”能奏效了。但陸海軍領袖依然在鼓吹“一億玉碎”、“捍衛國體”,拒絕對盟國服軟,8月8日一整天就這樣被白白浪費了。不過9日的情節倒是十分緊迫:東京時間0點剛過,佐藤尚武大使突然被一個電話召到了克里姆林宮,蘇聯外長莫洛托夫冷淡地告訴他:“蘇聯政府將於8月9日起,與日本處於戰爭狀態”。此時遠東蘇軍已經湧入“滿洲”,對日本關東軍軍發起了全面進攻。兩個小時後,東京方面從舊金山電台插播的國際新聞中獲悉了這一消息,鈴木首相無奈地表示:“該來的終於來了”。

東京外務省也聽到了美國人的廣播。這意味着鈴木內閣一直竭力主張的通過蘇聯進行和平斡旋的最後一線希望,瞬間化為泡影。東鄉認為,之前自己對蘇聯人的判斷是正確的:別說讓他們出面調解,想讓他們不參戰都難。日本沒有預先得到任何警告,被暗算了。就像珍珠港遭偷襲當天的美國國務卿赫爾一樣,東鄉同樣怒不可遏。可惜赫兒的背後有強大國力的支持,可以一雪前恥。而現在東鄉面臨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爛攤子,他對蘇聯人的“背信棄義”也只能表示憤怒而已。東鄉叫來幾名主要幕僚,說將向內閣提議立刻接受《波茨坦公告》,同時附上一份聲明,“和平不應對皇室地位造成任何影響。”

之後東鄉選擇的做法和內閣書記官長迫水相同。當他清晨5時趕到鈴木的私宅時,迫水已經到了。東鄉把蘇聯人宣戰的消息又向鈴木敘述了一遍,同時抱怨首相頭一天沒能及時召開“六巨頭”會議。

鈴木沒有辯解,盯着外相的眼睛說:“東鄉君,讓我們一起來結束戰爭吧!”

東京主和派把外交停戰的所有希望都放在莫斯科,莫斯科的突然宣戰澆滅了他們最後一點通過談判謀求和平的希望。按以往慣例,因為決策出現重大失誤,負有責任的鈴木內閣應該集體辭職。1938年8月28日,僅因蘇聯和德國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對歐洲局勢判斷失誤的平沼騏一郎在丟下一句“歐洲局勢複雜奇怪”的話之後,就斷然實施了內閣總辭。迫水向首相提出了這一點,但鈴木絲毫沒有辭職的打算,依然決心打破慣例,在自己手中結束戰爭。

東鄉茂德走後,鈴木第一時間叫來內閣綜合計劃局局長池田純久:“關東軍能夠擊退蘇聯人的進攻嗎?

當任過關東軍副總參謀長的池田回答:“毫無希望。這支曾經精銳的重兵集團早已把他最好的部隊、裝備和軍火調往增援本土、台灣太平洋上的其他戰場了。現在,他只是以前那支關東軍的一具空殼。

“關東軍如此虛弱了嗎?”鈴木長嘆了一口氣,“那就徹底沒戲了。

“最終決斷越是拖延,我們的處境就越惡劣。”池田提醒說。“您的判斷完全準確。”鈴木說完,起身更衣前往皇宮。在做出重大決策之前,他必須首先徵得天皇的同意。

離開鈴木私宅之後,東鄉沒有回單位,而是直接去了海軍省,他知道海相米內一直是主張和平的。果然不出東鄉所料,米內對蘇聯人的突然參戰並不感到意外,他向東鄉保證說:“將積極配合首相和外相,在最短時間內促成和平的到來。”

東鄉走後,米內對心腹高木愁吉說:“我想這種說法可能不太合適,但是美國人對廣島的轟炸以及蘇聯人參戰,從某種意義上講實為天佑。這樣,就不用迫於國內的形勢來停止戰爭了,它們共同創造了一個或可用來打破最高戰爭指導會議僵局的時機,也為軍方提供了接受戰敗仍能保全顏面的台階。”

東鄉剛剛回到辦公室坐定,就有人前來彙報說,之前疏散到箱根溫泉躲避空襲的蘇聯大使馬立克已回到東京,要求會見外相。東鄉當然知道馬立克此行是來遞交戰書。他讓人通知馬立克,將會見時間推遲到次日上午11時,他只能用這種方式表達不滿了。

上午9時,從御文庫回到首相關邸的鈴木叫來了迫水:“剛才,我已經向陛下做了詳細彙報,也徵詢了陛下的意見,決定以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形式來結束戰爭。請你立即安排與此相關的各種手續和文件。”

當天當午,鈴木前腳剛走,參謀總長梅津後腳就進來彙報蘇聯突然宣戰的消息。這些裕仁剛才聽鈴木彙報過了。梅津接下來說,為了應對突然出現的危機,大本營採取了以下緊急措施:

一.以駐國境方面的現有兵力,摧毀敵人的進攻,同時準備迅速發動對蘇聯的全面作戰。

二.現駐朝鮮的第17方面軍立即編入關東軍戰鬥序列,調動隸屬時間為8月10日清晨六時。

三.中國派遣軍從關內緊急抽調6個師團和6個旅團,增援關東軍在滿洲和朝鮮的作戰。

梅津同時表示:“我全體將士將奮勇作戰,擊敗蘇軍,誓死保衛皇土。”

梅 津鞠躬告退之後,9時55分,門外又走進來了內大臣。木戶在日記中記述了這次會見:“這次拜謁時,從陛下那裡初次聽到了蘇聯參戰的消息。大為震驚的同時,我也覺得不管三七二十一,必須儘快完成‘終戰’。派近衛特使訪蘇的最初提議者雖然是我,但因為潛在地意識到蘇聯是個不值得信賴的國家,因此也並沒有感到意外。在此之前,乾脆直接說出‘終戰’之事相當困難。我想,現在機會終於來了。”裕仁指示木戶,“關於如何收拾殘局,覺得有火速研究的必要,要與首相進行充分研討。”

9日上午10時30分,鈴木在皇宮內的御文庫地下室召開了最高戰爭指導會議(首相與外務大臣和陸海軍領導人的聯絡會)。這座地下室是在1941年花費200萬日元修建的,牆體能抵禦1t重炸彈爆炸的衝擊波。

參會者除“六巨頭”首相鈴木、外相東鄉、陸相阿南、海相米內、陸軍參謀總長梅津和海軍軍令部總長豐田之外,還有列席會議的四位幹事。他們分別是內閣書記處官長迫水、海軍省軍務局長保科善四郎、陸軍省軍務局長吉積正雄、內閣綜合計劃局局長池田純久。10人圍坐在鋪有綠色檯布的桌子前,討論眼前的危機。

由蘇聯出面調停達成體面和平的最後一線希望徹底破滅,美軍轟炸機正在投下數不清的傳單,威脅若不就範,就投下更多的原子彈。6名決策者面臨這樣的抉擇:要麼繼續戰鬥,要麼接受盟國提出的條件,二者必居其一。

首相鈴木率先發言,他開門見山地表示:“從廣島遭到原子彈攻擊和蘇聯參戰這種兩面受擊的情況來看,我覺得,再繼續進行戰爭已不可能。現在唯一辦法,就是以接受《波茨坦公告》的方式來結束戰爭。關於這個問題,我想聽聽各位的意見。”

數分鐘內,所有人都悶不吭聲,“你們為什麼都不說話?”海相米內終於開了口。“除非大家坦率講話,否則我們將一事無成。”看到仍然沒人接腔,米內繼續侃侃而談:“既然大家都不說話,那我就先談談自己的意見。如果我們接受《波茨坦公告》,是無條件接受呢,還是提出幾個我們希望的附加條件?這個問題我們必須慎重討論。如果需要附加條件,要審議的不就是這些問題嗎?第一,堅決維護國體。第二,由我方自主處理戰犯。第三,解除武裝的具體辦法。第四,佔領軍的進駐問題。”

老奸巨猾的米內顯然是有備而來,不動聲色就將是否接受《波茨坦公告》轉到了“接受但應附加何種條件”的問題上。這一高明的“政治手腕”得到了後世某些日本歷史學家的讚譽。

阿南、梅津、豐田三大主戰派雖然對米內願意討論“和平事宜”的態度非常不滿,但蘇聯人出兵顯然比美國人用原子彈轟炸廣島更令他們膽寒,也許三人心中早已明白,投降是不可避免的。

戰后豐田在回憶錄《最後的帝國海軍》一書中說:“我認為蘇聯參加對日戰爭,比美國的兩顆原子彈,在加速日本投降方面起了更大作用。”英國官方史料《對日戰爭》支持豐田的觀點:“因為它(指蘇聯參戰)使日本最高戰爭指導會議的成員認識到,和談的最後一線希望徹底破滅,除接受盟國的條件外,已經沒有其他路可走。

三大主戰派阿南、梅津、豐田,他們七嘴八舌地表示:必須要求盟國承諾“護持”日本的“國體”(即保留天皇制),以及懲處戰犯、解除軍隊武裝、佔領軍進駐等四項條件也要商定出和緩的方式,否則便不能接受。

東鄉外相不贊成米內的“四條件”論,當然也不支持三大主戰派的意見。他說:“國體維護另當別論,若另外附加其他條件,就會把局面重新拉回到《波茨坦公告》發布前的狀況,妨礙談判的順利進行。我認為,後邊三個條件還是儘早放棄為好。”參會6人一直認為,維護國體是“絕對條件”,在這個問題上不能有絲毫讓步。由此看出,主和派與主戰派都決心維護國家的根本體制,為此不惜以身殉道、以死報君。在這一點上,似乎也只有在這一點上,他們的看法才完全一致。

無限的扯皮仍在持續之中。

未完待續,本4602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