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後,台灣叫什麼名?台84歲老將王建煊給出答案

兩岸關係一直是個敏感話題,尤其是“統一”這事兒一提起來,大家的耳朵都豎得老高。

對此,台灣省84歲的前“監察院長”王建煊跳出來,拋出了一些關於統一後台灣叫啥名的看法,搞得網上網下議論紛紛。

歷史咋回事兒?

台灣跟中國大陸的關係,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兒,往根上追溯,得幾百年前說起。

台灣自古就是中國的一部分,這不是隨便說說,有歷史撐着。1683年,清朝康熙皇帝派施琅收拾了鄭氏在台灣的東寧政權,把台灣正式納入清朝版圖。

從那以後,台灣就有了官方管轄。1874年牡丹社事件後,清朝覺得台灣挺重要,開始在那兒設府縣、搞建設,1885年還正式建了個福建台灣省,地位提升了不少。

1895年甲午戰爭,清朝打輸了,跟日本簽了《馬關條約》,把台灣割讓給了日本,這一割就是50年。直到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日本投降,台灣才重新回到中國懷抱。

1949年是個大轉折,國共內戰打完,我黨在大陸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黨退到台灣省,兩岸就這麼分開了。

從那以後,兩岸各走各路,大陸這邊忙着建設,台灣那邊在國民黨治下發展,中間隔着個台灣海峽,關係時好時壞。

現在兩岸啥情況?

到了今天,兩岸關係挺複雜。大陸這邊經濟起來了,國際地位也高了,越來越有底氣談統一。官方一直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希望兩岸能坐下來好好談。

但台灣省那邊,尤其是民進黨上台後,態度就不一樣了。他們搞“台獨”,不認“一個中國”,讓兩岸關係越來越僵。

面對“台獨”挑釁,我們的態度很硬,說白了就是:統一是底線,誰也別想把台灣分裂出去。這幾年,軍演、外交施壓啥的都上來了,就是要讓對方明白,這事兒沒得商量。

統一後的台灣名字,不是隨便起個好聽的就行,這背後牽扯到政治、歷史、現實一大堆問題。大陸這邊曾經有個大致想法:統一後,台灣會是個特別行政區,高度自治,名字上得體現這層關係。

大陸官方提過好幾次,統一後台灣可能是“台灣特別行政區”或者“中國台灣特別行政區”。這名字簡單明了,既說明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又給它留了點特殊地位的空間。跟香港、澳門的“特別行政區”模式差不多,但細節肯定得根據台灣的情況調整。

王建煊說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特別行政區”,其實跟大陸的設想差不多,就是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幾個字,聽着更正式一點。他可能是想強調統一後台灣的歸屬,同時也表明自己跟大陸的立場靠得近。

這名字可不是隨便起的,叫“特別行政區”,是想告訴大家,台灣不是普通省份,跟大陸其他地方不一樣,能保留自己的制度和生活方式。“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幾個字,則是把主權問題釘死,不給“台獨”留任何幻想空間。

台灣2300萬人,對這事兒看法肯定不統一。王建煊的說法出來後,有人點頭,有人搖頭,吵得挺熱鬧。

一部分人覺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特別行政區”還行,畢竟統一是大勢所趨,跟大陸和平相處總比天天提心弔膽強。這些人可能覺得,名字不重要,能過上好日子才關鍵。

但反對的聲音也不少,很多人擔心,統一後台灣現在的政治自由、經濟模式、生活方式會不會變樣。尤其是年輕人,習慣了現在的環境,對大陸的體制有點陌生,聽到“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幾個字就有點犯怵。

還有“台獨”那幫人,直接跳腳。他們壓根不接受統一,更別提啥“特別行政區”了。王建煊這說法,在他們眼裡就是“賣台”。

國際咋摻和?

兩岸的事兒,外人也插不上嘴,但總有些國家愛湊熱鬧,國際社會對這問題態度挺微妙。

世界上大多數國家認“一個中國”原則,支持中國政府搞統一。這不是啥秘密,聯合國早就承認了,外交上也多是跟大陸建交。

不過,美國這傢伙老喜歡玩平衡。嘴上說支持“一個中國”,實際上老給台灣撐腰,賣武器、搞軍演啥的都有。他們的算盤打得精,想用台灣卡中國的發展。這幾年中美關係緊張,台灣問題就更成了個火藥桶。

其他西方國家也跟着美國屁股後面轉,但態度沒那麼硬。總體來說,國際社會還是看熱鬧的多,真敢下場干涉的少。

統一後台灣會咋發展?

統一後,台灣能搭上大陸的快車。想想看,大陸14億人的市場,資源多得用不完,台灣要是融入進來,產業肯定有更大空間。

現在台灣半導體、電子產品做得不錯,跟大陸合作能更上一層樓。

政治上,台灣會是特別行政區,高度自治。啥意思呢?就是自己管自己,大陸不會伸手太多。台灣人還能參與國家大事,跟大陸老百姓權利差不多。

生活方式不變,這是大陸反覆說的。台灣人還是過自己的日子,文化、習慣啥的都保留。兩岸還能多交流,文化上湊得更近點。

回到王建煊這事兒,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特別行政區”聽着挺順耳,跟大陸想法合拍,也算給台灣留了面子。但這名字能不能成,還得兩岸坐下來談。

兩岸和平統一是大目標,名字只是個符號,關鍵是人心咋聚攏。總的來說,這事兒沒那麼簡單,但也值得每個人想想。

參考資料

主播說聯播丨唯一稱謂:中國台灣省! 極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