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用貝殼做貨幣,為什麼古代人不撿貝殼致富?

古代人用貝殼當錢那會兒,你要是穿越回去揣着麻袋去海邊撿貝殼,保准發不了財,搞不好還得掉腦袋。這事兒就跟現在誰要敢在家印鈔票一個道理——你以為撿的是錢,其實撿的是催命符。

舉個實在例子,商朝那會兒首都擱在河南安陽,離最近的渤海灣得走好幾個月。普通老百姓連海是圓是扁都沒見過,上哪兒撿貝殼去?

就算真有沿海的漁民撿了一筐貝殼,您猜怎麼著?得先交給官家工匠把貝殼磨平、鑽孔、串成串兒,刻上王室的記號才算錢。這就好比現在有人從造紙廠偷了張白紙,沒央行蓋章那也就是擦屁股的料。

再說商紂王那暴君,當年在鹿台堆的貝殼山比房子還高,可那都是派軍隊從南海運來的,沿途關卡查得比現在海關還嚴。您要是個平頭百姓揣着幾個沒打磨的貝殼進城,守城士兵立馬按倒:“喲,私運錢幣?拖去砍只手!”

周武王滅商之後更絕,直接把貝殼和青銅鼎玉琮綁一塊兒,全成了王室專屬,老百姓碰都別想碰。

等到了春秋戰國,情況又變了。楚國搞出銅鑄的“蟻鼻錢”,齊國刀幣秦國圜錢,貝殼早就過時了。這時候您要是還背着貝殼去集市買米,店家准拿您當神經病:“這破玩意兒餵雞都嫌硌,想要糧食?拿正經刀幣來!”就像現在誰要拿民國金圓券去買菜,菜販子能掄起秤砣砸人。

最逗的是西周那會兒的法律,明文規定“偽造貨幣者砍腳”。這可比現在印假鈔判得狠多了——您想想,海邊撿個貝殼都要剁腳,誰還敢動這心思?就跟現在誰敢在家印鈔票,還沒出手呢早被逮進去了。

說到底,貝殼能當錢根本不是因為它好看,而是王權在後面撐着腰。就跟現在紙幣離了國家信用就是花紙頭一樣,古代貝殼離了天子認證也就是堆海鮮垃圾。所以古人不是傻,是門兒清——撿貝殼?不如多刨兩畝地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