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政王多爾袞:為了使清朝順利建朝,他都發揮了哪些作用?

前言

在中國歷史上,清朝是一個承載着無數傳奇與故事的時代。而在這個時代的開端,有一位攝政王,他的名字叫多爾袞

作為清朝建立初期的關鍵人物之一,多爾袞為了使清朝順利建立並穩固統治,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他的作用和影響遠遠超出了一般攝政王的範疇。

多爾袞作為攝政王,他在清朝建立初期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他的行動和決策如何影響了清朝的命運?他又是如何確保清朝的順利建立和穩固統治的呢?

一、皇位之爭

崇德八年八月,皇太極駕崩於瀋陽清寧宮。這位曾一統東北,掃平女真諸部的雄主,臨終未能指定儲君。於是,滿洲貴族集團陷入了一片混亂。誰將繼承這萬里江山?長子豪格雖年富力強,但弟弟多爾袞亦是雄才大略。兩人各自擁有支持者,皇位之爭一觸即發。

在中國,歷來的皇位繼承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父死子繼,一種是兄終弟及。此時,雖說都想當皇帝,但真正有實力參與到皇位爭奪戰中的便是攝政王多爾袞和肅親王豪格。

皇太極有子11人,長子豪格當時35歲,正值英年且軍功顯赫,而皇太極生前也一直做集權的努力,促使滿族社會日益封建化,這就使得長子豪格成了競爭人選。

正黃旗等其他兩旗自然願意讓豪格當皇帝——可以保證他們地位的優越。於是他們都支持豪格,認為他軍功多,才能高,是皇位的最佳繼承者。這樣,豪格便擁有了三旗的支持,實力相當強大。

但多爾袞的實力也不在豪格之下,初次出征蒙古察哈爾多羅特部便立下戰功,被皇太極賜予"墨爾根岱青"的稱號,在之後的征服朝鮮和攻打明朝的戰爭中更是屢立戰功。除了戰功赫赫,他還有眾多哥哥弟弟的支持,所以說當時的多爾袞實力也很強。

兄弟三人掌管着正白、鑲白兩旗,這樣,八旗中擁有正紅旗和鑲紅旗的代善和擁有鑲藍旗濟爾哈朗便成為最重要的兩股力量,他們的態度將左右事態的發展。

皇太極去世第五天,諸王大臣在崇政殿討論皇位繼承問題。可對此兩黃旗大臣卻派兵包圍了會場。兩黃旗代表索尼首先提議說豪格是長子當皇帝名正言順,不過對此豪格以"福小德薄,非所堪當"為由推辭。但也正是豪格這句以退為進就讓多爾袞抓住了機會,當即表示豪格無競爭想法。

就在爭執不下時,無奈多爾袞提出立福臨為帝的主張,這一方案隨即得到了各方的同意:福臨為皇子,兩黃旗和正藍旗的大臣無話可說;豪格雖不痛快卻也是有話說不出口;濟爾哈朗沒想到自己能沾光,自然不會反對。就這樣,多爾袞妥善處理了皇位爭奪這一棘手的問題,基本實現了皇位的和平過渡。

在入關前夕,滿族內部能夠達到基本的團結與統一,是此後清兵在與農民軍數次較量中取勝的關鍵所在,為此後清兵順利入關奪取政權奠定了基礎。多爾袞審時度勢,化解矛盾,避免了滿洲貴族公開分裂,這是他在清朝開國過程中的一大功績。

二、漢臣范文程

順治元年,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攻陷北京,明王朝覆滅。這讓清朝統治者有了去關內搶奪明朝財富的想法。多爾袞雖然野心勃勃,卻也深知此次不同往日。他向漢臣大學士范文程求教,希望能得到明智的建議。

范文程指出,此次不是與明朝爭鋒,而是與農民軍較量。若無民心,即使奪取天下,也將得而復失。他還強調,清軍如果想奪取天下,就不能老是燒殺搶掠,應該安撫百姓,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

范文程的分析和建議,給當時的清統治者以深重的震動。多爾袞深受其影響,決定採納范文程的建議。他意識到,此次進兵對清朝的命運將是決定性的,不容絲毫疏忽。於是,他斷然作出了關係清朝命運的一個超級重大的歷史決定:進入關內搶奪統治權。

順治元年四月初七,多爾袞率兵進軍中原。這與以前的"征明"、"伐明"不同,這是清自開國以來第一次戰略方針上的轉變,而這次的轉變也是滿族接受漢文化影響的必然結果。

可以說,范文程的思想對多爾袞產生了重大影響,促使他改變了清軍入關的戰略方針,以"仁義之師"的面貌進入中原,從而獲得了廣大漢族臣民的接受。這為清朝一統中原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仁義之師

吳三桂的求援為清軍進入中原提供了契機。多爾袞權衡利弊,改變了原有的戰略路線,直接進入山海關。在回復吳三桂的書信中,多爾袞稱此次所"率仁義之師",是"惟底定中原,與民休息"。如此,出兵的旗號已徹底改變。

這一轉變產生了積極效果。先是山海關一戰中,清軍大獲全勝。繼而北京城亦如探囊取物,清兵順利佔領。這一切,多虧了多爾袞在關鍵時刻的正確決策。他認識到,要奪取天下,必須停止掠奪,以仁義之師的面貌示人。

直到多爾袞執掌實權,滿漢文化才真正實現了接軌。多爾袞深受范文程思想影響,認識到要奪取天下,必須改弊除奸。於是,他打出"為故明臣民報君父仇"的旗號,嚴明軍紀,使清兵由兇殘之旅變成仁義之師。這正是滿漢文化順利接軌的集中體現。

在以儒家思想為正統的文化環境下,清兵以仁義之師的面貌出現,自然獲得了廣大漢族臣民的接受。滿漢文化的順利接軌,為清朝一統中原奠定了基礎。可以說,多爾袞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他的英明決策,為清朝的統一鋪平了道路。

四、滿漢文化接軌

早在皇太極統治時期,滿族文化已開始向漢族傳統文化轉型。皇太極所施行的廣招儒生、辦學校、開科舉、提倡倫理道德等政策,既提高了滿人的文化素質,又促進了滿族社會的封建化。但是在一些關鍵性的問題上,如在搶掠之風和八旗均分上卻沒有改變。

如此,在入關前統治者的根本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念並沒有改變,仍舊是崇尚勇武,重財力,而漢族傳統的儒家文化倡導的是仁義禮孝,認為重利益是小人的行為,搶掠更為君子所不恥。所以說要是這種強盜的風氣不做出改變的話,滿族根本無法統治漢族人民。

皇太極未能實現一統天下的洪業,兵力的不足固然是一個方面,但更主要的還在於他沒有痛下決心禁止搶掠。在他去世後,奪取天下的重擔落在了掌握實權的多爾袞身上,歷史事實也證明,多爾袞不負眾望,實現了滿漢文化的接軌,最終入主中原奪取天下。

從清兵入關的過程中可以看出,決策的正確性決定了戰爭的勝利。多爾袞在緊要關頭權衡利弊,認識到要奪取天下必須停止搶掠。於是他打出了"為故明臣民報君父仇"的旗號,嚴明軍紀,從而使得清兵由兇殘之旅變成了仁義之師,這是滿族文化與漢族文化順利接軌的集中體現。

也正因為形成了以儒家思想為正統思想的文化環境,所以當清兵以仁義之師報君父仇的面貌出現在廣大的漢人面前時,他們的行為也就被廣大的漢族臣民所接受了。滿漢文化的順利接軌是清在實現一統基業的過程中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結語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一個曾經的游牧民族最終統一了這片廣袤的土地。在這個過程中,多爾袞無疑是功勛卓著的關鍵人物。

他在危機時刻作出正確抉擇,維護了滿族內部團結;他審時度勢,改變戰略方針,促成滿漢文化順利接軌。正是他的英明決策,為清朝一統中原鋪平了道路。

總的來說,多爾袞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在清朝開國的關鍵時刻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無法跨越的局限性。他的一生,正如那個動蕩年代的縮影,光芒萬丈,卻也難免蒙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