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李隆基,大家較為熟知的一般是楊玉環,安史之亂,開元盛世,也確實如此,李隆基接手亂象橫生的唐朝,之後任用賢臣安定四方,十幾年的勵精圖治讓唐朝再現盛世,之後呢?之後便是剛愎自用,當然,和其他人的剛愎自用不一樣的是,他極為看重權利,好像漢武帝,唐太宗都是這樣,做這些優秀人的繼承人,都要承受巨大的壓力,不過李隆基沒能掌握天下局勢,最終讓安祿山禍亂天下而已。而將盛唐恢復的不是已經傾頹的李隆基,而是他的兒子,那個在亂局中敢於站出來的年輕人,李亨。
自古天家無情,從皇子入主東宮開始,就從單純的父子變成了君臣,就不僅僅是做好自己的事兒,有時候也要考慮皇帝的心思,意見,不僅僅是能力,還要揣摩心思,不能專權,擅權。其實,李隆基最開始有王皇后,有武惠妃,王皇后於微末之際幫助李隆基功成,屬於患難夫妻,武惠妃更是得皇帝寵愛,而當時的太子,叫李瑛,是李隆基的第二個兒子,因為王皇后無所出,所以以長子身份(長子李綜早亡)被李旦封為真定郡王,開元三年又成為太子,佔據東宮之位,按照儒家的名字,有嫡立嫡,無嫡立長,所以宋璟等朝臣也是願意支持這位太子的。然而,隨着武惠妃的地位逐漸提升,加上趙麗妃的去世,讓李瑛的地位逐漸被動搖,加上武惠妃生下了李瑁,更是讓李瑛害怕。加上武惠妃在朝中有李林甫(二人親戚)為羽翼,逐漸威脅李瑛。737年,武惠妃召喚李瑛三兄弟(趙麗妃所生)入宮擒賊,這個理由好像有點牽強,畢竟禁軍也不是吃素的,反正三兄弟帶着王府軍隊就去了皇城,然後就讓巡查的軍隊給抓住了,武惠妃說三兄弟兵變,李隆基本來就對這個太子心懷不滿(武惠妃,李林甫瘋狂上眼藥),再加上這件事兒確實很難處理,於是兄弟三人開始被貶為庶人,而李瑛的大舅哥被處死,隨後在李林甫操作下,三位王爺迅速身首異處,這算是李隆基首次對他的兒子們下手,懷疑的種子就此埋下。
之後按照順序,輪到了李亨(當時叫李浚),之前在十王府中被限制了十三年的李亨,因為忠心而純孝被李隆基看重,一心想擁立太子的李林甫瘋狂推舉李瑁被李隆基拒絕,他很看好孝順的李亨,也有平衡朝堂的意思,畢竟李亨背後的弘農楊氏勢力龐大,而武惠妃,武這個姓氏就註定了不可能是李瑁當太子,李亨成功移位東宮,但並不意味着塵埃落定,有李瑛前車之鑒,再加上李林甫認為自己在太子冊封中沒有任何功績,因此想把李亨拉下馬,多方因素決定了,李亨這個太子位置岌岌可危,又或者說是,做了也錯,不做也錯,反正總會被人找出錯誤。730年,契丹寇邊,李亨帶兵出征(估計是穩定軍心,統帥另有其人),大破敵軍,這就是身上有了軍功,不管哪位將領指揮的,功勞都有他一份,也算是鍍金吧,回來後被加封司徒,也為日後靈武起兵埋下了伏筆。天寶三年正式改名李亨,這時候他登上太子之位才第二年,而他面對的是李林甫這樣的政治老手,相對的李隆基沒有給他太多支持,畢竟李隆基認為自己還年輕,想要制衡太子,而在李林甫看來,就是自己的機會。但是充滿威脅的環境有時候也是一種保護,李隆基清楚十王府出來的李亨沒有太多的政治資本,他也不想三王之事再現,所以從心底他是支持李亨的,而朝臣們也不想大動干戈,至於李林甫,李亨躲着他,他總不能去威脅儲君吧?只是這樣,李亨在朝堂一直沒什麼話語權。直到皇甫惟明的事情爆發,皇甫惟明大勝吐蕃後進京面見李隆基,中間說李林甫囂張跋扈惹怒了這位權相,恰好皇甫惟明和李亨的大舅子韋堅關係好,兩人一起喝酒被抓住,李林甫上綱上線,誣陷二人謀反,卻沒有想到一直隔岸觀火的李隆基這次把視屏按下去,皇甫惟明被貶官,那自然涉及不到太子了,這一次有驚無險,反而是太子心腹,或者說兄弟王忠嗣(玄宗假子)掌握大權,我想這是李隆基為了平衡雙方,給兒子加加籌碼吧,另一方面,也是他明白王忠嗣對自己的忠心。結果呢?豬隊友出現,韋堅的兩個弟弟上表說冤屈,還叫上李亨上朝對峙,逼迫李亨只能休妻以此劃清關係,李亨過分的謹慎使得他渡過了這次危機,李林甫居然奇蹟般再次找到了機會。李亨的另一位妻子杜氏的父親惹上了政治案件,這一次李林甫慢慢推波助瀾,頗有不把太子拉下馬不結束的意思,可惜他沒有算到父子親情,李隆基明白太子謹慎,因此這次又是沒波及到太子,甚至再次賜婚李亨,迎娶了張氏,張氏政治資本雄厚,可以為李亨提供支持,但李亨並未改變自己謹慎的本性。752年,李林甫去世,但是李亨的境界並沒有改善,因為新的宰相楊國忠也有一個妹妹楊玉環要扶持,太子之位還是充滿了坎坷,李亨很多時候只能被動防守,畢竟李隆基對於權利太敏感了。755年,安祿山起兵,加上李隆基的各種神助攻,只能被迫撤離長安,而李亨在這裡終於找到了機會,讓心腹李輔國拉攏禁軍大將陳玄禮,發動馬嵬坡兵變,誅殺了楊家兄妹,本來李亨想着直接兵變登基,卻不想陳玄禮變卦,想要帶着李隆基進四川,他要保護這位君王。於是雙方分道揚鑣,李隆基逃竄入蜀,而李亨帶着少量精銳流竄到朔方軍的靈武方才安心,隨後宣告自己得李隆基命令登基,召集天下大軍對抗安祿山。
初看這場政變猝不及防,其實是李亨忍耐已久的反擊,李林甫,楊國忠哪個不是李隆基給他扶持的對手,如果沒有李隆基的默許,誰敢主動對太子下手,可惜李隆基的帝王平衡之術還是差點火候,最終流落四川,回到京師後也是晚景凄涼,只能說,自己玩拖了,李亨的所作所為,只能說情有可原,畢竟誰擔驚受怕幾十年,有朝一日也會報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