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福祥字星五,甘肅環縣毛井喬崾峴王朝山(清屬固原)人,生於道光十九年(1839)。福祥出身農家,父董世猷,天性開朗坦蕩,好賑人急,為當地哥老會會首,兄弟三人,福祥排行第二。福祥幼年家道中落,讀書未成。青年時,放浪不羈,驃悍好鬥,常流連於, 場,往來於幫會,喜談兵習武,結交豪俠。
同治初,西北回、漢群眾掀起大規模反清鬥爭,清軍一時難以平息,各地皆組織團練自保。董福祥利用父親哥老會的社會關係和自己的交往,與張俊等組織漢民民團,以衛桑梓。福祥乘機自立山堂,發展“哥弟”, 追隨者日益眾多。因不滿地方官府苛政,憤而起事,被安化縣(今甘肅慶陽)把總王靄臣捕獲,拘於囚籠,施以開水灌頂的酷刑。禁卒見狀不忍,謊報福祥已死,棄於荒野,被一老嫗救回家中,供給飯食,療治創傷。愈後,號召四方,重振團勇。同治二年(1863),陝西白彥虎回民義軍佔領董志塬,福祥率團與回軍和官軍作戰。同治三年(1864)二月,為解決所部給養,接受環縣知縣翁健之邀,防守環縣城。
同治三年五月,翁建離環,董團糧草無望,福祥遂統眾自樹,倒戈反清。隴東地區各股民團推舉董福祥為團總,李雙良、杜乃子為團副,擁眾數萬,以安化一帶作為根據地,提出“反清-,保衛家鄉,有飯同吃,有難同受,有福同享,有禍同當”的口號,與白彥虎軍達成協議,互相配合,共同與清軍作戰,成為陝甘交界地區一支勢力強大的漢族反清武裝。七月,率部在強家沙窩阻擊清雷正綰部,以增援回民義軍。同治四年(1865)六月,清軍進攻金積堡,福祥率部配合作戰,大敗清軍,繳獲甚眾。同治五年(1866)十月,張宗禹率領西捻軍打進陝西後,董軍又與捻軍聯合作戰。同治六年(1867年),董軍相繼攻佔甘泉、安塞、延長等縣城,實力波及陝甘十餘州縣,隊伍擴大到20萬之眾。福祥將大本營遷至靖邊縣鎮靖堡,以陝北“三邊”一帶為根據地,自封“陝甘自衛總團元帥”。
西捻軍失敗後,董福祥部便成了清軍進攻的重要目標。同治七年(1868)十一月,陝甘總督左宗棠籌劃分南、北、中三路進剿陝甘回民軍,以劉松山湘軍為北路,由山西永寧(今山西離石)渡河進駐綏德,開始先平“土匪”(指董軍等部漢民團),後剿“回匪”的軍事行動。十二月,打敗董軍主力李雙良、張俊部。劉松山親督馬步主力直逼鎮靖堡,董福祥父親董世猷和哥哥董福祿無力抵抗,開城投降,並傳信嚴飭福祥歸順朝廷。十二月二十四日,董福祥率張俊、李雙良各部約十萬眾向清軍投降。經左宗棠批准,劉松山擇董部精壯者,按湘軍編製改編為三個營,授董、張、李三人均為五品軍功,董福祥領中營,張俊領左營,李雙良領右營,號稱“董字三營”。董福祥部降清,為湘軍掃清了進攻寧靈的通道,使馬化龍領導的回民義軍失去了一支強有力的盟軍,反過來,驍勇善戰,熟諳地情的“董字三營”,成為回民義軍的勁敵。同治八年(1869)八月,劉松山開始征討寧夏的戰役。在靈州 與陝西回軍的戰鬥中,董部打仗十分賣力。劉松山通過實際考察,看到福祥的忠勇可靠,在攻打吳忠堡一帶的戰鬥中,改讓董部擔當正面主攻的任務。十一月,在波浪湖大戰中,董部冒死繞至長牆卡後偷襲回軍,為奪取勝利起到關鍵作用。福祥在肉搏戰中,雖然右肘被 彈洞穿,仍然指揮若定。九年(1870年)二月,劉松山戰死,侄兒劉錦棠接統湘軍,福祥輔佐。攻克金積堡後,福祥由五品軍功超授都司,賞戴花翎、加副將銜。
董府
同治十年(1871)十二月至光緒元年(1875)一月,董福祥隨劉錦棠,參加對河州、西寧、肅州等地回民義軍的征剿。同治十年(1871)十二月,至河州,駐康家崖。同治十一年(1872)七月,至碾伯。八月,戰峽口,苦戰五十餘日,大敗陝西回民義禹得彥、崔偉部,解西寧圍,白彥虎敗走大通。福祥遷游擊將軍。同治十二年(1873)正月,圍攻向陽堡,福祥冒彈雨礌石先登,破其一堡。九月,克肅州。同治十三年(1874)十一月,率馬步九營至河州,攻閔殿臣義軍,戰畢,擢升為參將並被“保薦提督”。
同治年間,安集延帕夏阿古柏勾結英、俄佔據喀什及南疆諸城,成立“哲德沙爾汗國”,隨後繼續北侵,佔據烏魯木齊等地,沙俄出兵佔領伊犁,白彥虎敗入新疆後,投靠阿古柏,新疆領土有淪陷之危。此時,清廷出現“海防”與“塞防”的爭議,左宗棠力主武力收復新疆,得到採納。光緒元年(1875),清廷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部署西征。經過近一年的準備,光緒二年(1876)正月,福祥率軍為先鋒,隨劉錦棠西征。首戰天山,值大風驟起,飛沙蔽日,白晝如夜,南來的湘軍膽怯不敢進擊,福祥統軍風沙無阻,衝鋒在前,一鼓殲敵。首戰告捷後,連破木壘河、古牧地,克複烏魯木齊,攻戰瑪納斯城。新疆北路略定,福祥“賞記名總兵,並授阿爾杭阿巴圖魯勇號”。因左宗棠奏請,加福祥提督銜。
光緒三年(1877)三月,福祥率馬步九營攻破達坂城,擒安集延大通哈(大總管)愛意德爾呼里,斬首兩千餘級。三月十一日,抵白楊河,直搗阿古柏老巢托克遜。三月十八日,阿古柏自盡於庫爾勒。八月,率步兵三營,自阿哈布拉、榆樹溝進至曲惠。九月,先後收復喀喇沙爾、庫爾勒、庫車、拜城、阿克蘇、烏什,因功賞穿黃馬褂,授提督銜。十一月,隨劉錦棠攻取喀什噶爾、葉爾羌、英吉沙爾。十一月二十四日,自率部南渡戈壁沙漠,略定和田。二十九日,抵和田,安集延部四處奔竄,福祥命分道追捕,斬獲甚眾。至此,除伊犁仍為沙俄佔領之外,全疆收復。福祥在整個西征中,“戰無堅陣,攻無完城,和田之復,專軍攻取,厥功尤偉”“由是董軍名震西域”,加封雲騎尉世職。光緒四年(1878)一月,董福祥率部由和田移駐喀什噶爾,總統南疆西四城(喀什噶爾、英吉沙爾、葉爾羌、和田)各軍,開始長達16年的戍邊生涯。當時,沙俄支持阿古柏、白彥虎殘部侵擾不斷,福祥多次組織反擊,布倫可追殲戰斬首兩千餘,因功賞頭品頂戴。光緒十二年(1886),新疆建立行省,於阿克蘇設立軍鎮,任命福祥為鎮守總兵官。光緒十六年(1890),升任喀什噶爾提督。光緒十八年(1892),遷烏魯木齊提督駐節喀什噶爾。駐疆期間,福祥在治軍御邊的同時,率眾治理喀什噶爾河、蔥嶺南河、葉爾羌河,疏浚渠道,興修水利,開墾屯田,發展養蠶繅絲,恢復生產,並對南疆諸城進行修整、擴建、重建。
光緒二十年(1894),清廷為慈禧大辦六十壽典,光緒皇帝頒諭旨,欽點各省文武大員進京,賞加福祥尚書銜。九月,抵京。光緒二十一年(1895)春,青海回族、撒拉族起事,河州、西寧、碾伯、大通、丹噶爾廳等地回民紛起響應。五月,陝甘總督楊昌濬電奏朝廷:“請飭董福祥率全部星夜回甘”。清廷命福祥督辦甘肅軍務。七月,離京赴甘肅。八月二十一日,離平涼,冒雨西進。月底,至安定,聚集各路兵馬。九月十二日,至狄道。十月,渡洮河,攻克河州,並遣將開往西寧。十一月,由烏魯木齊提督遷甘肅提督。光緒二十二年(1896)二月,自請解西寧圍,克上、下五庄,收復大通、多巴。十月,加太子少保銜,賞都騎尉世職。年底,移節蘭山書院。光緒二十四年(1898),清廷再次調董福祥甘軍移防京都近畿。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復出“訓政”,由榮祿領導組建武衛新軍,武衛新軍共編五軍:甘軍列為武衛後軍,董福祥任統領,駐薊州,兼顧通州,拱衛京師。
董府
從光緒二十五年(1899)起,隨着列強對中國侵略的加深,京津一帶爆發義和團運動,各地焚教堂、驅洋人事件迭出,各國駐京使節紛紛提出 。慈禧採取騎牆政策,企圖利用義和團驅逐洋人。光緒二十六年(1900)春,降旨命載勛為義和團總統領,大學士剛毅為協辦,並命董福祥與義和團聯合。京城的義和團和董軍到處焚教堂、殺教民、拆電線、燒學堂、搗洋樓、毀洋商,事態愈演愈烈,各國駐京使節要求派兵前來保護使館和僑民。五月十五日,日本派衛兵到京,日本使館書記官杉山彬出城迎接,在永定門外為董部殺死。端王載漪聞報後,特召見他,並伸拇指稱他“真是好漢”。十六日,自請率25000餘武衛後軍向天津進發,以阻止聯軍入京。二十二日,敗西摩爾聯軍於廊坊車站。二十四日,武衛後軍與義和團開始向各國使館聚居的東交民巷進攻,歷時20多天,死傷甚眾,未攻下。六月十六日,八國聯軍開始進攻大沽口,隨即攻佔大沽炮台,天津陷落。清廷乃急調董福祥甘軍自京馳赴北倉(天津西北)抵禦,甘軍和義和團在火器劣勢的情況下,猶奮戰20天,曾多次出擊殲敵,予聯軍以打擊。終因側背受敵,於七月撤退北京,重整隊勢,固守廣渠門、東便門、朝陽門一線。七月十九日,八國聯軍抵北京城下,攻打京城各門。防守朝陽門的董部馬福祿奮力死戰,終被聯軍炮火集中轟擊,死傷慘重,馬福祿被炸死,該門遂陷敵手。繼之東便門、廣渠門,均為聯軍攻破。慈禧和一些王公大臣看援兵不至,宮廷不保,遂決定挈光緒帝出奔。光緒、慈禧混於敗兵0彰儀門,留慶親王奕劻在京議和。慈禧命福祥為隨扈大臣,節制全部滿、漢馬步殘軍,護駕西行,經宣化、大同、太原、蒲州,於九月四日抵西安。清廷與聯軍議和後,董福祥被聯軍控為“首凶”,堅欲誅殺。李鴻章以其久居西北,恐激起事變為由搪塞,聯軍不允。光緒二十七年(1901)2月,清廷決定對董“革職永不敘用”。光緒二十八年(1902)造府邸,定居金積堡。光緒三十四年(1908)正月初九日,病逝於金積堡府邸。遺囑上繳白銀40萬兩、洋 1600支。是年秋,葬於固原南鄉十里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