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雪》為何提到唐宗宋祖,而不是明太祖或清太祖?

2020年10月08日17:12:46 歷史 1524

《沁園春·雪》是主席眾多詩作中最為出名的一首,其中最經典的莫不過於那句“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對此,有人提出,為何此處提到了唐宗宋祖,而不是明太祖或清太祖呢?對於這個問題其實要從兩個方面來解答。

《沁園春·雪》為何提到唐宗宋祖,而不是明太祖或清太祖? - 天天要聞

第一點:那就是詩詞的韻律、平仄的角度

《沁園春》是一首詞牌句,這自然和現代流派的詩歌不同,必須遵循其平仄,很顯然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兩組詞都押韻了,如果換成“秦皇漢武,明祖清祖”明顯就不押韻了,讀起來也彆扭,此乃其一。

其二,歷史背景的角度的也決定了明太祖和清太祖不可能被使用。從前一句秦皇漢武出發,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皇帝,也是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人,有“祖龍”之稱。

而漢武帝是漢朝400多年江山的奠定者,在漢武帝時期,遠擊匈奴,打出了“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的氣勢,奠定了漢朝最大版圖,同時收復了河西走廊、開啟了絲綢之 路,可以說之後的中國版圖由漢武帝始。

《沁園春·雪》為何提到唐宗宋祖,而不是明太祖或清太祖? - 天天要聞

這二位不僅是歷史上的偉大皇帝,同時主席對這兩位的評價也是非常高的。

主席評價秦始皇: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

從詞的角度對仗角度來度,與秦皇漢武相對仗的除了韻律外,人物形象也需要與之相對象。唐太宗、宋太祖這二位也是中國歷史有名的高評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為李唐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同時還開創了貞觀盛世。

《沁園春·雪》為何提到唐宗宋祖,而不是明太祖或清太祖? - 天天要聞

作為軍事家,英雄惜英雄,主席是非常欣賞李世民的軍事才能的,他不只一次地說過:

打仗要像唐太宗那樣,先守不攻,讓敵人進攻,不準士兵談論進攻的事,談論者殺。待敵人屢攻不克,兵士氣憤已極,才下令反攻,一攻即勝。這樣一可練兵,二可練民。”

儘管主席不是很喜歡宋太祖作為後周臣子兵變立國的做法,但趙匡胤卻結束了五代十國百年的混亂局面,同時開啟了宋朝的文治,出現了中國的又一個文學巔峰,對於這一點主席也是非常認同的。

所以從文學、韻律、人物、對仗的角度來講,“秦皇漢武”對“唐宗宋祖”都是十分合適的。

若換成“明祖清祖”,又會怎麼樣

第一點,在韻律上就明顯已經不合適的,除此之外,這二位的人物形象也與“秦皇漢武”並不想匹配。

《沁園春·雪》為何提到唐宗宋祖,而不是明太祖或清太祖? - 天天要聞

朱元璋作為明朝的開國皇帝,雖是農民起義軍出身,這一點倒也符合,在打仗上,主席是認可朱元璋的,但對於治國上,顯然朱元璋就並不怎麼好了。

主席評價朱元璋:

“朱元璋是農民起義領袖,是應該肯定的,應該寫得好一點,不要寫得那麼壞。(指朱元璋晚年)”

至於清太祖,連一個皇帝都算不上,努爾哈赤在位時,不過是後金的一個大汗,連中原都沒有入,充其是只能算一個少數民族的優秀首領,這自然不能其開國皇帝相提並論。

除此之外,這明清兩朝都屬於中國封建後期的沒落王朝,並不具備封建王朝的代表性,而且主席對這二位開國者的評價也不高,所以從各角度來講,都不可能使用“明祖清祖”。

《沁園春·雪》為何提到唐宗宋祖,而不是明太祖或清太祖? - 天天要聞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對應的”秦漢、唐宋“四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代表時代,我們今天常用”秦磚漢瓦“、”遠邁漢唐“、”唐詩宋詞“,皆出自於那個時代,無論從文治、武功來講都是封建中國的代表時代。

《沁園春·雪》這首詞寫於1936年2月,當時紅軍正在陝北準備過黃河,此時大雪覆蓋了黃土高原,主席登高望遠於是下了這首名篇《沁園春·雪》。

主席不愧是千古奇人,每次讀主席詞時都由衷地感嘆真是大格局、大氣勢,從開篇的“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到末句的”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首句的大場景開篇,到末句的古往今來,有多少英雄風流人物,但那一切都成了過去,若在這些風流人物中論個排名,還得看今天的英雄們,這也體現了主席無產階級領袖的大思想大氣魄。

《沁園春·雪》為何提到唐宗宋祖,而不是明太祖或清太祖? - 天天要聞

無論是《水調歌頭·游泳》中”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還是《憶秦娥·婁山關》”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七律 長征》“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都可以看出,主席心中的真正英雄是如今為了人民而不畏艱難險阻的時代英雄們,所以主席說“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鑒往知來|百團大戰:戰績輝煌,永垂史冊 - 天天要聞

鑒往知來|百團大戰:戰績輝煌,永垂史冊

立獅腦山巔,望太行雲煙。那座座峰巒如同無言的豐碑,銘刻着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同仇敵愾、勇御外侮的崢嶸歲月、不朽功勛。 7月7日,恰逢全民族抗戰爆發88周年紀念日,正在山西陽泉市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百團大戰紀念碑廣場,向百團大戰烈士敬獻花籃,參觀百團大戰紀念館,緬懷抗戰烈士英雄事迹。 1940年8月,為粉碎...
第1視點|跟隨總書記回望百團大戰偉大勝利 - 天天要聞

第1視點|跟隨總書記回望百團大戰偉大勝利

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省陽泉市考察。他來到百團大戰紀念碑廣場,向百團大戰烈士敬獻花籃,參觀百團大戰紀念館,緬懷抗戰烈士英雄事迹,重溫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同仇敵愾、勇御外侮的光輝歷史,了解當地開展革命歷史教育、傳承弘揚偉大抗戰精神等情況。 陽泉獅腦山主峰 形如刺刀的百團大戰紀念碑直指蒼穹 不遠處,...
古人用秸稈,也是燒嗎? - 天天要聞

古人用秸稈,也是燒嗎?

焚燒秸稈,常被誤認為是千年傳統,實則是現代農業的“時代病”。古人用秸稈,少有“一燒了之”的草率,而是千般用法、萬種智慧。 從《齊民要術》到《陳旉農書》,從堆肥還田到修築屋舍,秸稈在古人的手中,是滋養農田的肥料,是遮風擋雨的材料,是飼養牲畜的食糧。焚燒秸稈,絕非古人首要的選擇,而是現代化農業發展中人們...
觀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記的抗戰歷史,不曾忘記的無名之輩 - 天天要聞

觀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記的抗戰歷史,不曾忘記的無名之輩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戰爆發88周年。血與火的14年抗戰,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無數國人在民族危亡時挺身而出,奉獻犧牲。據不完全統計,抗戰期間,中國軍民傷亡超過3500萬人。在抗戰相持階段,湖南是對日戰事最多、最慘烈的正面戰場之一。當時全省人口3000萬,徵募的兵...
中國專家一句話嚇得印度認慫:恆河以北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的! - 天天要聞

中國專家一句話嚇得印度認慫:恆河以北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的!

高志凱和他那句“在恆河畫一條線”的說法都火了。有網友還提議,這條線未來就應該叫“高志凱線”。印度人聽了可能都懵了,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那麼,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一條線的由來高志凱是一位智庫學者,他所說的畫一條線,實際上是針對臭名昭著的麥克馬
蔡倫造紙術問世:樹皮破布如何改寫中華文明史? - 天天要聞

蔡倫造紙術問世:樹皮破布如何改寫中華文明史?

公元 105 年,東漢宮廷宦官蔡倫將一批質地輕薄的 “新紙” 呈給漢和帝。誰也未曾料到,這看似尋常的發明,會成為撬動中華文明進程的槓桿。在此之前,竹簡笨重如石,絹帛貴比黃金,知識的傳播被牢牢鎖在少數人的書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