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爭霸中,湧現出無數名將,他們憑藉高強武藝,殺伐天下,為自己國家立下赫赫戰功。然而,在功高震主後,有些名將卻遭到君主的殘忍殺害,或遭佞臣的讒言陷害致死。但有這樣一位名將,他幫助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卻在之後選擇了功成身退,如此勇於卸下一身榮耀過歸隱生活,除了需要巨大的勇氣外,其明哲保身的態度也足夠明智。此人便是王翦。
王翦出生
王翦,字維張,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縣)人。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的記載可推斷出,王翦是太子晉的第十八世孫。少年時期,他就很喜歡軍事,因此得到了秦始皇的賞識。
初亮相於歷史舞台
王翦第一次在歷史舞台上亮相,是在公元前236年。秦王派王翦出兵攻打趙國,面對當時參差不齊的秦軍隊伍,王翦果斷下令,讓軍中俸祿不滿百石的校尉回家,最終留下了一支人數不多但都是精兵的隊伍,而王翦就用這支精銳部隊一舉攻下了趙國閼與,並越戰越勇,接連攻下趙國九座城池。王翦的名頭日漸響亮起來。
王翦設計陷害李牧
而讓王翦名震天下的還要屬這兩件事。第一件事,是王翦與李牧的僵持之戰。公元前229年,王翦親率大軍發兵於上郡,準備一舉攻滅趙國。但碰到頑強抵抗的趙國名將李牧,王翦竟然沒占上一點便宜。有李牧扼守天險,王翦與他僵持了一年多,都沒有攻破。
正面戰場討不到優勢,王翦便動了別的心思。當時趙國有個奸臣名叫郭開,郭開愛財,王翦便利用他這一弱點,花重金去討好郭開。之後,郭開便在趙王面前各種詆毀李牧,稱李牧想要造反。趙王信以為真,便將打算李牧替換下來。
李牧深知自己若此時被換,對軍中士氣一定有重大打擊,此戰也可能因此無法守住。便借用“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理由沒有聽命。然而,此舉惹怒了趙王,坐實了李牧“謀反”罪名,趙王暗中設下圈套抓捕了李牧,李牧因此冤死。
王翦眼看趙牧已死,便率軍攻城。只用了短短3個月的時間,便攻下了趙國都城邯鄲,趙國因此被滅。雖然,趙國滅亡路上,奸臣郭開理應擔當重責,但王翦這招反間計,不得不說用得實在是妙。
不過,王翦這招計謀實在有些小人,這一點令他頗受世人詬病。但歷史象認為,對於國家而言,如何取勝並不重要,在秦國統一六國的道路上,王翦身為將領,自然要將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考慮。就算使用陰謀,又何錯之有呢?
王翦設計擒拿魏齊
第二件事則是擒拿魏齊一事。當時,秦國的國相范雎視魏國丞相魏齊為仇人,魏齊為避風頭便逃到了趙國平原君趙勝門下。王翦得知此事後,邀請趙勝去函谷關赴宴,趁機將趙勝抓起來,然後威脅趙王用魏齊來交換,魏齊走投無路,最終自殺。趙王拎着魏齊的腦袋去見了秦王,才成功贖回趙勝。
而王翦僅通過這一招便解決了范雎的死敵,推了個順水人情,還為秦王貢獻了魏齊的人頭。可謂利人利己,一舉兩得了。從這裡便能看出來,王翦的能力不僅在於他領兵打仗上,而且在於他為人處世,情商極高,還善於用計謀。
然而,如此能人,卻在攻下燕都之後,選擇了功成身退,告老還鄉。其實,在細品之後,你就會發現這是最明智的選擇。為了避免功高震主帶來的殺身之禍,早日急流勇退或許才是最明哲保身的正確舉動。對此,你如何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