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三國:巨眼英豪鮑信,察人知事、神算如天,為何早死?

2020年04月05日11:24:03 歷史 1242

史話三國:巨眼英豪鮑信,察人知事、神算如天,為何早死? - 天天要聞

鮑信,字允誠。生於公元152年,卒於公元192年,時年41歲。

“允誠”二字在正史中並沒有明確的記載,只見於小說《三國演義》中。

在《說文解字》和《爾雅》中“允”的本意都是信和誠的意思,依此來看鮑信字允誠,大概率應該是羅貫中先生因心中對鮑信極為敬服,有感而所發的牽強附會之言。

當然鄙人的觀點也是推論之言,並非有確鑿的史實依據。也許羅貫中先生博覽群書,從其它處得聞得見也未可知。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的推論之言也不是空穴來風。古人的表字向來和他所起之名有着一定的關聯,字意上或相反或輔助或延伸。

比如胡適字適之。曾鞏,字子固。鞏和固是一個意思,起到延伸加強的作用。

字意相反的示例有:朱熹,字元晦。熹是天亮,晦是天將黑。王績,字無功。有績和無功的意思正好相反。

“允誠”二字明顯有加固延伸“信”這個名的意圖,然而在漢代的時候,這樣起表字還不是一種非常流行的做法。

比如曹操字孟德,袁紹字本初,袁術字公路,劉表字景升,孫堅字文台等都沒有這種如此明顯的加固延伸之意。

史話三國:巨眼英豪鮑信,察人知事、神算如天,為何早死? - 天天要聞

讀史就應該透過文字和前人有所溝通。在此鄙人懷着一顆同羅貫中先生一樣的敬服之心,通過《三國志》、《英雄記》的記載,跟大家淺談一番巨眼英雄鮑信的察人知事和神機妙算。

一、勸紹擒董

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黨錮之禍解禁,眾多因為受宦官集團打壓不得出仕為官的清流士人,得以有機會走向政治舞台的中央。

鮑信家本來世代修儒,有極高的儒學修養,對自身的行為準則也要求很高,治身至儉,清流有名。因此被大將軍何進徵辟為騎都尉。

國家罹難之際,鮑信接受詔命,懷着一份匡時救民的家國情懷回鄉募兵,積極投身到剿滅黃巾軍的戰鬥中。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跟孔融這種只會耍嘴皮子的大名士在討伐黃巾軍中的糟糕表現相比,鮑信的表現可圈可點,戰功卓越。

很快鮑信和曹操等人一樣,因戰功卓著,軍事能力突出,在眾多與黃巾軍作戰的將領中脫穎而出。

鮑信後來還被推舉為濟北相,主政一方。

公元189年何進謀誅宦豎,密謀不周反被閹豎所殺。此時鮑信正領兵在回京師洛陽的路上,當他到達洛陽的時候,董卓已經帶領西涼兵抵達京師洛陽。

史話三國:巨眼英豪鮑信,察人知事、神算如天,為何早死? - 天天要聞

面對董卓虎視眈眈,蠢蠢欲動的態勢,鮑信作出了一個頗具預見性的判斷,董卓必將禍亂京師。於是勸袁紹提前幹掉董卓。

《三國志》記:信謂紹曰:“卓擁強兵,有異志,今不早圖,將為所制;及其初至疲勞,襲之可禽也。”紹畏卓,不敢發,信遂還鄉里。

此時鮑信見事於未萌的眼力和見識與其世家學儒的廣博學識不能說沒有關係。

思量再三,袁紹終因懼怕董卓的實力而沒敢行動。

其實當時董卓只有三千人馬,只是用了個疑兵之計。每天讓士兵白天進城,晚上偷偷出城,第二天再假裝有從涼州趕來的新兵進城,造成兵將不可勝數的假象。

滿朝文武就這樣被狡猾的董卓所迷惑,失去了誅殺亂臣賊子的最佳時機。

史話三國:巨眼英豪鮑信,察人知事、神算如天,為何早死? - 天天要聞

二、看重曹操

因為袁紹的遲疑不動,鮑信無可奈何,只能領着他帶來的一千多人馬重回鄉里,徵召士兵。

這一次從京師回鄉的鮑信和以往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名望陡增,一下招募步兵兩萬多人,騎兵七百多人,光運載糧草物資的車輛就達五千多輛。

公元190年,不出鮑信所料,董卓果然挾持小皇帝,禍亂京師,威陵天下。

曹操首起義兵反董,袁紹也在眾人的推舉之下坐上了討董聯盟的盟主之位。

此時袁紹的實力顯然是最強的,很多英雄人物都紛紛投靠了袁紹。

察人知事的鮑信卻看到了袁紹必敗的徵兆。他毫不猶豫地選擇加入到曹操的反董隊伍中,并力挺曹操。

《英雄記》記:信獨謂太祖曰:“夫略不世出,能總英雄以撥亂反正者,君也。苟非其人,雖強必斃。君殆天之所啟!”遂深自結納,太祖亦親異焉。

鮑信認為曹操是一位不世出的人物,是一位真正能領導各路英雄的大豪傑,可見鮑信獨具英雄慧眼。

當時袁紹家門名望極高,四世三公,恩惠四海,門生故吏遍天下,卻沒能進入鮑信法眼,可見鮑信洞察人物的能力非同一般。

史話三國:巨眼英豪鮑信,察人知事、神算如天,為何早死? - 天天要聞

三、勸曹圖存

後來的事實證明袁紹的確是鮑信所說的外強中乾的紙老虎。

公元190年,十八路諸侯組成的討董聯盟的名位座次已定,本該戮力同心,分路向洛陽進發,可是盟主袁紹卻再次遲疑不進,日夜置酒高會。

曹操和張邈力勸袁紹發兵,袁紹不為所動。袁紹此時其時另有打算,他在想如何棄董卓手中的小皇帝於不顧,另立劉氏宗親劉虞為帝,這樣他就可以憑藉擁戴之功把持國政。

曹操沒有辦法,只能孤軍討卓。當時只有鮑信和弟弟鮑韜以及張邈部將衛茲等人同曹操一起進兵滎陽汴水,結果因為力量懸殊過大,大敗而回。

曹操、鮑信身負重傷,鮑韜、衛茲等人戰死。

《三國演義》中所描述的鮑信的弟弟鮑忠為了跟孫堅搶攻被董卓部下斬殺是不存在的,正史其實根本就沒有鮑忠這個人。

史話三國:巨眼英豪鮑信,察人知事、神算如天,為何早死? - 天天要聞

經歷汴水之敗以後,鮑信充分地認識到僅憑一腔熱血,猛殺蠻幹是不行的。漢家天下已經很難在短時間內恢復,不是殺掉一個董卓就能夠解決的事情,袁紹已經佔有冀州之地,顯然就是下一個董卓。

當前最重要的是如何在諸侯割據中存有一席之地,然後再圖進取。

《三國志》記:信言於太祖曰:“奸臣乘釁,盪覆王室,英雄奮節,天下鄉應者,義也。今紹為盟主,因權專利,將自生亂,是復有一卓也。若抑之,則力不能制,祗以遘難,又何能濟?且可規大河之南,以待其變。”太祖善之。

鮑信建議曹操先避袁紹鋒芒,在黃河南面建立起自己的根據地。先保存實力,養兵蓄銳,等到天下大變的時候,再伺機救亡圖存。

鮑信的這一條建議可以說是曹操後來能夠立於不敗之地的基礎。固本為先,不管以後怎麼打,只要不傷元氣都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僅這一條謀略就足見鮑信分析天下大勢的能力,謀劃天下大事的功力。可以說與諸葛亮的隆中對不相上下。

史話三國:巨眼英豪鮑信,察人知事、神算如天,為何早死? - 天天要聞

四、諫岱固守

公元192年,聚集在青州的黃巾軍有百萬之眾,與官兵對抗,向各地府衙衝擊。

黃巾軍進入兗州的時候,攻殺了任城相鄭遂,進而轉入東平國。

兗州刺史劉岱負責鎮守兗州,想要引兵擊退這些無組織無紀律的黃巾流寇。

鮑信跟劉岱諫言說:“現在黃巾賊眾百萬,兗州的老百姓們都震恐萬分,士卒們更是沒有鬥志,不可能抵抗如此眾多的黃巾軍。依我看這幫黃巾賊,成群結隊而行,一沒有配備攻城的器具,二沒有配備隨軍的糧草,都是以搶掠偷盜為生。我們不如先畜養士兵的精力和體力,固守住城池。等黃巾賊寇欲戰而不得戰,想攻城攻不下的時候,他們的勢氣必然離散,然後我們再挑選精銳,擊其要害,則可輕易破敵。”

劉岱沒有聽從鮑信的意見,出城與黃巾軍大戰,結果被黃巾軍殺害。

鮑信身經數戰,對兵法實戰應該有所體會。劉岱不聽鮑信諫言而被殺,也從側面說明鮑信有很強的軍事戰略分析能力。

史話三國:巨眼英豪鮑信,察人知事、神算如天,為何早死? - 天天要聞

五、英雄隕落

劉岱戰死以後,鮑信聯合其他兗州實力派人物迎接曹操做了兗州牧。

就在同一年,鮑信和曹操設計在壽張這個地方奇襲黃巾軍。造化弄人,當曹操和鮑信的騎兵率先抵達前線的時候,步兵還未趕到。此時黃巾軍已經發現了曹操,偷襲戰變成了遭遇戰,曹操、鮑信只能倉促開戰。

在這場遭遇戰中,鮑信首當其衝,浴血奮戰,拚死救出了曹操,自己卻被黃巾軍殺害,時年四十一歲。

一代巨眼英豪就這樣隕落謝世。

後來步兵趕到,勉強打退黃巾軍。鮑信的屍體卻沒有被找到。

曹操命人用木頭刻出鮑信的模樣,灑淚祭奠這位智勇雙全的生死弟兄。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追記鮑信功績。上表封鮑信之子鮑邵為新都亭侯,徵召鮑信之子鮑勛擔任丞相掾。

史話三國:巨眼英豪鮑信,察人知事、神算如天,為何早死? - 天天要聞

綜上所敘,鮑信短暫的一生,可以稱得上傳奇、忠義、智慧、英勇。《魏書》評價其少有大節,寬厚愛人,沈毅有謀,甚為公允恰當。

羅貫中先生附會其“允誠有信”也是一言說中人物的精髓。

鮑信最為我所扼腕嘆息的是神算如天,能料他人生死存亡,得失成敗,卻還能因心繫一主,忠勇仁厚,而涉險不避,置生死於外,豈非人世間之大義之士?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三問工行“金條摻假”事件/女子闖紅燈撞車受傷被交警定全責/蘇聯時代航天器墜落印度洋 - 天天要聞

三問工行“金條摻假”事件/女子闖紅燈撞車受傷被交警定全責/蘇聯時代航天器墜落印度洋

⊙胖東來怕影響居民出行承包周邊小區物業費?多方回應近日,一則關於胖東來超市為解決客流引發的交通擁堵問題,主動承擔周邊小區物業費的消息在網絡引發關注。5月11日下午,經大河報《看見》記者多方核實,該傳聞系不實信息。詳情(大河報·豫視頻記者 殷海濤)▼⊙河南存在重旱,西南部等地特旱中央氣象台發布氣象乾旱黃...
解放戰爭中,華野名將死於三個農民之手,粟裕怒髮衝冠 - 天天要聞

解放戰爭中,華野名將死於三個農民之手,粟裕怒髮衝冠

1948年2月的一個寒夜,福建寧德大窩村的山路上,一根木棍猛然砸向一名中年男子的後腦。他踉蹌倒地,三名黑影撲上,棍棒如雨點般落下。這名倒在血泊中的男子,既非國民黨高官,也非日軍將領,而是華東野戰軍第一師政委、閩東革命領袖阮英平。
人民領袖|母親的愛 - 天天要聞

人民領袖|母親的愛

上世紀80年代初,習近平在河北正定縣工作時,就住在縣委大院的辦公室里。辦公室是老房子,有些潮濕,他常把褥子拿出來曬太陽。
有個濱州農民,曾登上天安門參加國慶觀禮! - 天天要聞

有個濱州農民,曾登上天安門參加國慶觀禮!

濱州日報/濱州網訊 參加“母親節•母親河,接來老媽,順着黃河濱州“活動,頭一站是鄒平碼頭梯子壩。在那,我們發現:當地有個農民,曾登上天安門參加國慶觀禮!此人,叫馬振西,是個治黃模範。1952年,他被毛主席接見,受邀登上天安門。他是鄒平市碼頭
延安初印象,寶塔山遠眺,延安大禮堂和陝甘寧邊區政府舊址 - 天天要聞

延安初印象,寶塔山遠眺,延安大禮堂和陝甘寧邊區政府舊址

人文旅行達人/小眾秘境星探/徒步旅行家買了最早一班從西安到延安的動車,開啟紅色之旅。上次到西安站,已經是三十年前的事了,早上來到站前廣場,仍有些似曾相識的感覺。但車站內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在前廳兩側的一至二層,分別停放着東風4和復興號、以及前進蒸汽機車與和諧貨運電力機車,代表着我國鐵路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