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走廊:德意志人民心中永遠的痛

2020年04月01日14:00:21 歷史 1285

如果你仔細觀察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歐洲地圖的話,大概就能夠發現在德國的東西兩部分之間有一塊狹長的波蘭領土直通波羅的海,這片條狀土地就是大名鼎鼎的“但澤走廊”(又稱波蘭走廊)。

波蘭走廊:德意志人民心中永遠的痛 - 天天要聞

因為二戰之後歐洲格局的重新劃分,德國的東部領土已經大都歸於波蘭,所以那條將德國一分為二的“走廊”已經成為歷史名詞,不過倒退回一百年前卻是波蘭通向海洋的唯一窗口,同時也是德意志人民心中永遠揮之不去的傷痕。

瀕臨波羅的海的格但斯克是波蘭最重要的港口之一,不過在併入波蘭領土之前,它有一個典型的德語名字——但澤。關於但澤在歷史上的歸屬確實是筆糊塗賬,根據今天的考據我們只能模糊地了解到在公元980年左右,波蘭人首先在維斯瓦河注入波羅的海的入海口建立據點,這便是格但斯克(或者是但澤)的前身。不過由於這一地區本就處在日耳曼人與斯拉夫人活動範圍的交界之處,因此該港口屢屢在兩者之間易手。從公元10世紀到18世紀,圍繞但澤究竟爆發了多少次戰爭已經很難統計,但可以確定的一點是其最終落入了崛起的波蘭王國手中。

波蘭走廊:德意志人民心中永遠的痛 - 天天要聞

可惜好景不長,普魯士走向強盛之後於1772至1795年之間,連續三次夥同俄、奧兩國瓜分波蘭,自此波蘭作為一個國家消失了整整123年,而普魯士分得的土地當中就包含但澤市。進入十九世紀之後,普魯士以武力強行整合德意志諸邦,最終建立起如日中天的德意志第一帝國,此時沒有人懷疑,也不會有人敢去懷疑德國人對但澤的主權。不過戰爭總會改變一切,當威廉二世駕駛德意志的戰車沖向一戰戰場之後,歐洲又一次不可避免地遭到洗牌。

波蘭走廊:德意志人民心中永遠的痛 - 天天要聞

戰敗後的德國不得不屈辱地接受《凡爾賽和約》,而和約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涉及到“波蘭復國”問題。根據美國總統威爾遜的主張,復國後的波蘭如果只是一個純粹的內陸國,那麼其日後的經濟、政治將不可避免地依賴德國,這對於戰後對德國的制衡極為不利。因此協約國策划了將維斯瓦河沿線至但澤市之間的德國領土割予波蘭,這樣後者就有了直接溝通波羅的海的出口。顯然德國人對這樣的主張極其抵觸,但身為戰敗國卻只能接受,而“但澤走廊”也由此成為德意志民族主義者挑動仇恨的依據。

波蘭走廊:德意志人民心中永遠的痛 - 天天要聞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德國人不得不通過開闢海上航運來連接東普魯士,而且任何牽涉到陸路運輸的倡議都會遭到波蘭方面的無情拒絕,仇恨的種子開始在德國人心中萌發。希特勒上台之後先後採取了一系列軍事冒險,包括兼并萊茵非軍事區、吞併奧地利、兼并捷克斯洛伐克,而完成上述動作之後,德國很自然地對波蘭提出了“波蘭走廊”的要求。因為有英法的軍事承諾,波蘭放心大膽地回絕了希特勒,而後者隨即發動了閃電戰。

波蘭走廊:德意志人民心中永遠的痛 - 天天要聞

在蘇德共同夾擊之下,波蘭全境淪陷,包括“但澤走廊”在內的大片波蘭西部領土被黨衛軍佔領。1945年,德國再度戰敗,而這一次不僅是“但澤走廊”,就連東普魯士也被併入了他國。時光荏苒,轉眼進入21世紀,今天的但澤早已改名格但斯克,而關於這座城市的過往還有多少人記得呢?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鬥 - 天天要聞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鬥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圍繞明確奮鬥目標形成的團結才是最牢固的團結,依靠緊密團結進行的奮鬥才是最有力的奮鬥”。10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鬥、一切犧牲、一切創造,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確立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發展戰略,提出了“兩個一百年”...
鑒往知來|百團大戰:戰績輝煌,永垂史冊 - 天天要聞

鑒往知來|百團大戰:戰績輝煌,永垂史冊

立獅腦山巔,望太行雲煙。那座座峰巒如同無言的豐碑,銘刻着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同仇敵愾、勇御外侮的崢嶸歲月、不朽功勛。 7月7日,恰逢全民族抗戰爆發88周年紀念日,正在山西陽泉市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百團大戰紀念碑廣場,向百團大戰烈士敬獻花籃,參觀百團大戰紀念館,緬懷抗戰烈士英雄事迹。 1940年8月,為粉碎...
第1視點|跟隨總書記回望百團大戰偉大勝利 - 天天要聞

第1視點|跟隨總書記回望百團大戰偉大勝利

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省陽泉市考察。他來到百團大戰紀念碑廣場,向百團大戰烈士敬獻花籃,參觀百團大戰紀念館,緬懷抗戰烈士英雄事迹,重溫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同仇敵愾、勇御外侮的光輝歷史,了解當地開展革命歷史教育、傳承弘揚偉大抗戰精神等情況。 陽泉獅腦山主峰 形如刺刀的百團大戰紀念碑直指蒼穹 不遠處,...
古人用秸稈,也是燒嗎? - 天天要聞

古人用秸稈,也是燒嗎?

焚燒秸稈,常被誤認為是千年傳統,實則是現代農業的“時代病”。古人用秸稈,少有“一燒了之”的草率,而是千般用法、萬種智慧。 從《齊民要術》到《陳旉農書》,從堆肥還田到修築屋舍,秸稈在古人的手中,是滋養農田的肥料,是遮風擋雨的材料,是飼養牲畜的食糧。焚燒秸稈,絕非古人首要的選擇,而是現代化農業發展中人們...
觀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記的抗戰歷史,不曾忘記的無名之輩 - 天天要聞

觀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記的抗戰歷史,不曾忘記的無名之輩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戰爆發88周年。血與火的14年抗戰,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無數國人在民族危亡時挺身而出,奉獻犧牲。據不完全統計,抗戰期間,中國軍民傷亡超過3500萬人。在抗戰相持階段,湖南是對日戰事最多、最慘烈的正面戰場之一。當時全省人口3000萬,徵募的兵...
中國專家一句話嚇得印度認慫:恆河以北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的! - 天天要聞

中國專家一句話嚇得印度認慫:恆河以北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的!

高志凱和他那句“在恆河畫一條線”的說法都火了。有網友還提議,這條線未來就應該叫“高志凱線”。印度人聽了可能都懵了,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那麼,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一條線的由來高志凱是一位智庫學者,他所說的畫一條線,實際上是針對臭名昭著的麥克馬
蔡倫造紙術問世:樹皮破布如何改寫中華文明史? - 天天要聞

蔡倫造紙術問世:樹皮破布如何改寫中華文明史?

公元 105 年,東漢宮廷宦官蔡倫將一批質地輕薄的 “新紙” 呈給漢和帝。誰也未曾料到,這看似尋常的發明,會成為撬動中華文明進程的槓桿。在此之前,竹簡笨重如石,絹帛貴比黃金,知識的傳播被牢牢鎖在少數人的書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