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仔細觀察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歐洲地圖的話,大概就能夠發現在德國的東西兩部分之間有一塊狹長的波蘭領土直通波羅的海,這片條狀土地就是大名鼎鼎的“但澤走廊”(又稱波蘭走廊)。
因為二戰之後歐洲格局的重新劃分,德國的東部領土已經大都歸於波蘭,所以那條將德國一分為二的“走廊”已經成為歷史名詞,不過倒退回一百年前卻是波蘭通向海洋的唯一窗口,同時也是德意志人民心中永遠揮之不去的傷痕。
瀕臨波羅的海的格但斯克是波蘭最重要的港口之一,不過在併入波蘭領土之前,它有一個典型的德語名字——但澤。關於但澤在歷史上的歸屬確實是筆糊塗賬,根據今天的考據我們只能模糊地了解到在公元980年左右,波蘭人首先在維斯瓦河注入波羅的海的入海口建立據點,這便是格但斯克(或者是但澤)的前身。不過由於這一地區本就處在日耳曼人與斯拉夫人活動範圍的交界之處,因此該港口屢屢在兩者之間易手。從公元10世紀到18世紀,圍繞但澤究竟爆發了多少次戰爭已經很難統計,但可以確定的一點是其最終落入了崛起的波蘭王國手中。
可惜好景不長,普魯士走向強盛之後於1772至1795年之間,連續三次夥同俄、奧兩國瓜分波蘭,自此波蘭作為一個國家消失了整整123年,而普魯士分得的土地當中就包含但澤市。進入十九世紀之後,普魯士以武力強行整合德意志諸邦,最終建立起如日中天的德意志第一帝國,此時沒有人懷疑,也不會有人敢去懷疑德國人對但澤的主權。不過戰爭總會改變一切,當威廉二世駕駛德意志的戰車沖向一戰戰場之後,歐洲又一次不可避免地遭到洗牌。
戰敗後的德國不得不屈辱地接受《凡爾賽和約》,而和約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涉及到“波蘭復國”問題。根據美國總統威爾遜的主張,復國後的波蘭如果只是一個純粹的內陸國,那麼其日後的經濟、政治將不可避免地依賴德國,這對於戰後對德國的制衡極為不利。因此協約國策划了將維斯瓦河沿線至但澤市之間的德國領土割予波蘭,這樣後者就有了直接溝通波羅的海的出口。顯然德國人對這樣的主張極其抵觸,但身為戰敗國卻只能接受,而“但澤走廊”也由此成為德意志民族主義者挑動仇恨的依據。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德國人不得不通過開闢海上航運來連接東普魯士,而且任何牽涉到陸路運輸的倡議都會遭到波蘭方面的無情拒絕,仇恨的種子開始在德國人心中萌發。希特勒上台之後先後採取了一系列軍事冒險,包括兼并萊茵非軍事區、吞併奧地利、兼并捷克斯洛伐克,而完成上述動作之後,德國很自然地對波蘭提出了“波蘭走廊”的要求。因為有英法的軍事承諾,波蘭放心大膽地回絕了希特勒,而後者隨即發動了閃電戰。
在蘇德共同夾擊之下,波蘭全境淪陷,包括“但澤走廊”在內的大片波蘭西部領土被黨衛軍佔領。1945年,德國再度戰敗,而這一次不僅是“但澤走廊”,就連東普魯士也被併入了他國。時光荏苒,轉眼進入21世紀,今天的但澤早已改名格但斯克,而關於這座城市的過往還有多少人記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