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商業的角度來看,李嘉誠是成功的;但他的成功,可能也只能局限在商業領域。
自2010年歐洲債務危機以來,李嘉誠就通過旗下的長和系企業大規模布局歐洲市場,其重點投資基礎設施、公用事業、電信等現金流穩定的領域。
在當時,很多人看不懂李嘉誠,甚至嘲笑他為“李跑跑”,但十年後的今天來看,李嘉誠也不一定覺得後悔,更大可能性是感到明智。
而這一切,都要從李嘉誠的一系列商業操作講起。
在2010至2015年間,李嘉誠斥巨資超300億英鎊收購了英國電網、天然氣公司,一舉掌控了英國30%的天然氣和25%的電力市場。
到2024年,長和又以3.5億英鎊收購了英國32個陸上風電場,押注綠色能源轉型。
這是李嘉誠在能源和公共事業上的商業版圖,但也只是他投資歐洲的一小塊而已。
在電信和港口方面,2015年李嘉誠以151億英鎊收購英國第二大移動運營商o2,布局電信業務;2025年又渴望以228億美元出售全球43個港口資產,套現190億美元。
但這筆交易至今沒有完成,因為李嘉誠的商業本性,太過顯露無遺。
在2019年,李嘉誠還收購英國greene king啤酒廠及3000家酒吧,儘管在新冠病毒期間虧損,但長期來看仍然是現金流穩定的資產。
這一系列投資,被很多人視為買下了半個英國。
而這“半個英國”也帶給了李嘉誠非常高的回報率。其中,李嘉誠在基礎設施投資的平均回報率穩定在7%至9%,顯著高於香港房地產的收益。
以2021年為例,英國電價上漲了700%,李嘉誠掌控的電力市場半年內就貢獻了214億港元利潤。
在港口業務上,2024年李嘉誠港口部門收入453億港元,同比增長11%。
在買下“半個英國”後,李嘉誠也並沒有閑着,而是不斷調整資產布局。
例如2025年出售巴拿馬港口,規避美國壓力,但這個出售至今還未定性;不過同期李嘉誠還減持了歐洲電信基礎設施,套現了超過100億歐元。
在投資英國風電場和越南基建項目後,李嘉誠還通過和黃醫藥繼續出售上海資產,並將資金投向創新葯研發。
在李嘉誠的一系列操作中,不得不提的就是他撤資大陸。
從2013年起,李嘉誠就陸續拋售內地核心地產項目,如上海東方匯經中心、中環中心,累計套現超400億。
當時沒有人能夠理解李嘉誠,除了他自己。
李嘉誠的商業原則上不賺最後一塊銅板,這一原則幫助李嘉誠實現了商業上高位套現的理性選擇。
此後遇上英國脫歐,資產估值低位,加上基礎設施的壟斷性收益,為李嘉誠提供了比國內更高的回報確定性。
和巴菲特一樣,李嘉誠也始終堅持低負債策略,確保擁有危機期間的抄底能力。在新冠病毒期間,李嘉誠就曾拋售歐洲港口回籠資金,為他的後續投資儲能技術,也為投資東南亞基建留下了充足的彈藥。
僅從一個商人的角度來看,李嘉誠無疑是成功的,但商人顯然不是他身上的全部標籤。
但除開其他之外,就投資而言,他的許多投資訣竅仍然值得我們學習。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學會擇時。從歐洲債務危機,到英國脫歐,再到新冠衝擊,這些都成了李嘉誠抄底的機會,完美體現了“別恐懼時貪婪”的投資哲學。
而全球化配置,也是李嘉誠商業版圖的一大看點。
從港到歐洲,再到東南亞,李嘉誠的資產布局始終圍繞機會穩定與現金流安全展開。
李嘉誠的歐洲投資與國內撤離,本質上仍然是一場全球化配置的經典案例。其成功源於他對市場周期的敏銳嗅覺,以及低負債的穩健財務。
儘管李嘉誠最近的爭議不斷,但從商業的角度來看,他的戰略不僅實現了資產增值,也為跨國企業提供了避險的範本。
但在全球化退潮的今天,企業家如何在逐利和愛國之間尋找平衡,仍然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哪怕是強如李嘉誠,有一天也沒有做到這一點,可見這是比投資更難平衡的東西。
儘管投資沒有國界,但對企業家而言,他們是有祖國的。商業上的成功需要我們不損害國家利益,而李嘉誠儘管做到了商業上的成功,但就這一點來說,他做的仍然還不夠。
李嘉誠是成功的,李超人也名不虛傳;但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商人,最重要的品質,李嘉誠依然沒有。
從這一點來說,他毫無疑問是失敗的。
end.